紫禁城的琉璃瓦在初春的日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像极了此刻朝堂上剑拔弩张的气氛。
通政司递上的弹劾奏疏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沈砚“通倭”一案不过三日,便已搅动京城上下,连街头巷尾的茶肆酒坊,都在窃窃议论那位曾镇守东南、屡破倭寇的少年将军,是否真的暗通敌国。
乾清殿内,御座之上的嘉靖帝面色沉凝,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殿中两侧,文武官员分列而立,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陛下!沈砚通倭铁证如山!” 内阁首辅徐阶越众而出,白须飘动间,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他手中高举着一叠卷宗,声音掷地有声:“这是从沈砚府中搜出的书信,字迹确为其亲笔,信中提及与倭国萨摩藩私相授受,许以通商之利,换取其暗中相助!
东南倭寇为祸多年,多少军民葬身鱼腹,沈砚身为朝廷命官,竟敢通敌叛国,此等罪行,若不严惩,何以儆效尤?何以慰天下苍生!”
徐阶话音刚落,身后便有十余位官员纷纷附和。户部尚书李嵩出列道:“徐阁老所言极是!沈砚手握东南兵权,却心怀异心,若不速速拿下问斩,恐生变数。况且此事已引发舆情动荡,若朝廷处置不力,民心难安啊!
” 这些官员或与徐阶渊源深厚,或依附于外戚势力,而沈砚在东南推行的盐铁改革,早已触动了他们背后的利益,如今好不容易抓住机会,自然要痛打落水狗。
“陛下,臣以为不妥!” 一道清亮的声音打破了一边倒的声讨。翰林院掌院学士杨清源缓步走出,他身着藏青色官袍,面容清俊,目光坚定:“徐阁老所呈书信,看似铁证,实则疑点重重。其一,沈砚镇守东南期间,大小战役数十场,斩杀倭寇数以万计,若他真要通倭,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其二,书信中提及的通商条款,与沈砚此前上奏朝廷的开海策如出一辙,不过是被人断章取义,刻意曲解;其三,搜获书信的过程过于蹊跷,据负责查抄的御史所言,此信藏于书房暗格,却偏偏在沈砚离京赴任途中被发现,未免太过巧合。”
杨清源话音刚落,几位清流官员纷纷响应。御史大夫张彦道:“杨大人所言有理!沈砚是难得的能臣,东南倭寇之所以能平定大半,全赖他运筹帷幄。
此事牵连甚广,关乎朝廷栋梁之安危,更关乎天下舆论,岂能仅凭几封来历不明的书信便定案?臣恳请陛下下旨彻查,还沈砚一个清白,也还朝廷一个公道!”
朝堂之上,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徐阶一派气势汹汹,力主严惩;杨清源为首的清流则据理力争,要求查明真相。御座上的嘉靖帝眉头越皱越紧,心中早已掀起波澜。
他深知“通倭”二字的分量。大明朝立国以来,倭寇便是沿海大患,历代帝王无不严打通倭行为。沈砚若真有此事,无论其功过如何,都难逃死罪。
可嘉靖帝也清楚,沈砚的才干无人能及。东南一带,若非沈砚力挽狂澜,倭寇之乱恐怕至今难以平息。更重要的是,他隐约察觉到,此事并非表面那么简单。
徐阶背后是文官集团,而弹劾沈砚的奏疏中,多次提及沈砚与内廷秉笔太监孙德海素有嫌隙。
孙德海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的心腹,而曹吉祥手握东厂大权,势力盘根错节,早已成为嘉靖帝心中的一根刺。徐阶此刻发难,未必没有借沈砚一案打击曹吉祥一党的心思。
可若真要彻查,一旦牵扯出曹吉祥,内廷与外朝的矛盾必将彻底爆发,届时朝堂动荡,后果不堪设想。但若不严惩,又恐被人指责纵容通敌,有损朝廷威严。嘉靖帝陷入两难,目光不自觉地扫向立在殿角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
冯保身着蟒纹宦官袍,低眉顺眼,看似置身事外,实则将殿内的一切尽收眼底。他心中早已盘算开来。
曹吉祥是他的顶头上司,手握大权,他自然不敢公然与其为敌。可孙德海平日里仗着曹吉祥的势力,嚣张跋扈,多次排挤冯保,两人积怨已久。沈砚一案,若是真能扳倒孙德海,甚至牵连出曹吉祥,对冯保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他又不敢贸然站队。徐阶虽然势大,但文官集团与内廷素来不和,今日他若帮了徐阶,日后未必能得好。
况且嘉靖帝心思深沉,喜怒无常,谁也猜不透他心中真正的想法。冯保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静观其变。无论哪一方获胜,他都要确保自己能全身而退,最好还能从中渔利。
“陛下,” 冯保见嘉靖帝看来,适时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几分谨慎,“沈砚一案事关重大,既关乎国家法度,又牵涉朝廷重臣,确实不宜草率定论。
徐阁老忧心国事,一片赤诚;杨大人爱惜人才,亦属可嘉。依奴才之见,不如先将沈砚暂行停职,交由三法司会同东厂共同审理,查明真相后再作处置。如此一来,既不违背朝廷法度,也能安抚民心,兼顾各方。”
冯保这番话看似公允,实则两面讨好。交由三法司审理,满足了徐阶一派要求严惩的诉求;让东厂介入,则给了曹吉祥一党干预的机会,也保全了他自己的立场。
嘉靖帝听后,沉吟片刻,觉得此提议颇为妥当,既避免了立刻做出决断,又能暂时平息朝堂争论,便点了点头:“准奏。着三法司与东厂即刻组建专案组,彻查沈砚通倭一案,务必查明真相,不得徇私舞弊,拖延推诿。”
旨意一下,朝堂上的争论暂时平息。徐阶面色微沉,虽未达到立刻严惩沈砚的目的,但能将其停职查办,也算占了上风。
杨清源则松了口气,至少沈砚暂时安全,还有彻查的机会。唯有冯保,依旧低眉顺眼,没人能看透他心中的真正算计。
然而,此时的京城之外,一道瘦弱的身影正踉跄着走向城门。苏妙衣衫褴褛,脸上带着尘土和伤痕,眼神却异常坚定。她历经千辛万苦,从东南一路奔波而来,躲过了孙德海派来的数次追杀,终于抵达了京城。
怀中紧紧揣着的,是沈砚案的关键证据。一份记录着倭寇与朝中某位高官私下往来的账本,以及孙德海伪造书信、陷害沈砚的实证。
苏妙知道,这份证据关系到沈砚的生死,也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宁。可她只是一个无官无职的民间女子,人微言轻,如何才能将这份证据送到皇帝手中?
京城之中,各方势力已然展开角力。徐阶一派想要借此案打击异己,曹吉祥一党则急于撇清关系,冯保在中间左右逢源,嘉靖帝则在权衡利弊,试图掌控全局。而苏妙的到来,如同一颗投入棋局的棋子,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改变整个棋局的走向。
她站在京城高大的城门下,望着来往的官员和百姓,心中充满了迷茫与焦虑。三法司与东厂已经接手此案,而东厂由曹吉祥掌控,若是证据落入他们手中,不仅救不了沈砚,反而会打草惊蛇,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可若是找杨清源等清流官员,她又担心消息泄露,毕竟京城之中,暗流涌动,谁也不知道谁是真正可以信任的人。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城门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苏妙握紧了怀中的证据,眼神逐渐变得坚定。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她都必须想办法将证据直达天听。
这不仅是为了报答沈砚的知遇之恩,更是为了那些在倭寇之乱中死去的无辜百姓,为了守住大明的江山社稷。
京城的夜,注定不会平静。各方势力的角力已然拉开序幕,而苏妙这颗意外闯入的棋子,将在这场风云诡谲的博弈中,掀起怎样的波澜?
喜欢大明第一权术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明第一权术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