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小三子五岁那年,大姐订婚了。
对象是靠山屯的一个小伙子,上过高中,很有文化,脑袋瓜也好使。
他们打算年前就结婚,年后一家人搬到辽宁去定居。
之前已经去辽宁看了两次,觉得那里日子更好过,赚钱机会也多。
两人计划奋斗几年后开个小店,免得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三子的爷爷和爸妈却有些舍不得。
大力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小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帮忙。
家里弟弟妹妹多,需要人手拉扯。
大点儿了又去生产队挣工分,当老大本来就不容易。
如今要结婚了,还要远嫁辽宁,家里人虽然舍不得,但看对方人很好,也只得同意。
不光是长辈舍不得,弟弟妹妹更是依依不舍。
尤其是小三子,他基本上是大姐和二姐抱大的,小时候不好哄,没少让姐姐们操心受累。
转眼到了腊月,大姐的婚礼定在腊月二十八。
三子妈还为此和介绍人生了气:“就差两天过年,怎么就不能等到正月?
孩子在家辛辛苦苦这么多年,连个年都不能过完再走?”
婆家、大姐对象和介绍人轮番开导,说过完年正月就要张罗去辽宁,时间确实紧张。
而且当地有个习俗,新人正月要串门感谢老亲少友和介绍人,男方家族大,每家都要走到。
要是过完年再结婚,根本忙不过来。
听大家这么一说,三子妈也不好再说什么。
既然亲事已定,就开始准备结婚。
那时候不叫“婚礼”,就叫“结婚”,主要是吃席,没有仪式,分两天办:
头一天女方家办酒席,第二天男方家办,那才叫正日子。
眼看正日子快到了,三子妈开始忙活陪嫁。
用三子爸的工资给新姑爷买了辆自行车,又准备了缎子被面、枕巾、暖壶等。
那时候结婚简单,自己准备一部分,亲朋好友送一部分,花不了多少钱。
前几年结婚花个百八十块就算多的,早些年更少。
三子爸说他结婚时就花了十块钱,娘家还退回了三块。
在大姐结婚的前两天,弟弟妹妹们都缠着她不放。
不光是因为大姐要嫁人,更因为她婚后就要去辽宁,可能几年都回不来。
大姐平时对弟弟妹妹特别好,有好吃的都让着他们,这一走,大家都很舍不得。
这天晚上吃完饭,二姐破例没让大姐收拾碗筷,她说:“大姐要走了,我得开始接班,先适应适应。”
这时,小三子神神秘秘地把大姐拉到了西屋。
西屋是南北炕,北炕用一道墙隔开,大姐二姐两个女孩住那里,图个方便。
南炕是爷爷和三子大哥住,三哥和二哥则住在东屋的北炕。
那时候东北农村就这样,人口多房间少,只能这么住。
小三子把大姐拽到西屋北边的小屋后,从兜里掏出一把水果糖,在手里数着。
大姐吃了一惊——那时候一毛钱能买七块糖,还能装一瓶酱油。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哪来的钱买糖?
就在大姐惊讶时,小三子数了半天,最后留下两块,剩下的都给了大姐,一本正经地说:
“别给他们了,你自己留着吃,这是给你结婚的礼物。”
听着弟弟奶声奶气却格外认真的话,大姐眼圈红了,说了声“谢谢我老弟”,然后留下四块,剩下的又还给三子:
“你留着吃吧,过年让你姐夫再给你买。”
说完抹抹眼泪出去了。
三子放嘴里一块糖,把剩下的揣回兜里。
第二天,快到正日子了,三子家开始发请帖。
中午时分,屯子供销社的小李子来了,手里还提着一杆扎枪,笑着对三子爷爷说:
“张叔,我随礼就随这个行不行?”
三子爷爷一看就骂:“小瘪犊子,哪有随礼随扎枪的?这不是我家的扎枪吗?怎么弄你那儿去了?
昨儿我还找呢!这可是个宝贝,分地主时分的,据说是老地主家从一个老猎人那儿要来的,我还拿这个扎过日本鬼子呢!
赶紧给我!”
小李子一听,打哈哈说:“这可不能怨我,我这不是给您送回来了吗?您还生我的气啊?
哎呀昨儿个可乐死我了,小三子拿这个去供销社换糖去了。
他把这个给我,我给了他两毛钱的糖。
我知道这扎枪对您很重要,就留下来了,要是我不留,怕他给弄丢了。”
三子爷爷一听,气乐了:“这小犊子,敢拿我的宝贝去换糖?看我不揍他屁股!”
小李子赶紧劝:“您可别打,我就跟您叨叨让您知道咋回事。
小三子才四五岁,机灵是机灵,但他哪知道您刚才说的那些?”
三子爷爷却说:“那不行,小时候拿扎枪换糖,大了还不得拿扎枪抢供销社?不行!
你们谁看见小三子了?把他给我找来!”
这时,大姐大力正在招呼客人,听见爷爷喊,赶紧问怎么回事。
爷爷一说,她笑了:“您可别打三子,他用这扎枪是给我换糖,还祝我新婚快乐呢!”
三子爷爷先是一愣,随后也笑起来。
见爷爷笑了,大力把二姐、大哥和二哥都叫过来,对他们说:
“你们几个昨天都吃到糖了吧?咱四个一人一块,那是三子在供销社赊的,一共花了两毛钱。
你们几个凑凑,咱们给小李叔。我就当是你们几个给我随礼了啊!”
哥几个姐几个一听都蒙了:怎么吃块糖还得凑钱?
但大姐发话了,只好照办。
三哥二哥嘟嘟囔囔:“这糖可真贵,一毛来钱一块,吃都吃不好。”
最后,大姐把两毛钱递给了小李叔,小李叔也把他带来的一对圆镜子给了大姐,这就是他随的礼。
那时候结婚很有意思,谁家办事都会收到老亲少友送的脸盆、香皂盒、小镜子等,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吃席热闹热闹,聚一聚,不会有人挑理。
随礼多少不在乎,在乎的是浓浓的乡情。
经过这么一折腾,小三子也趁乱免去了一顿皮肉之苦,大家呵呵一笑了之。
喜欢东北那些灵异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东北那些灵异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