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器篇》的墨迹未干,其阐述的富民、启智、恤民之策已在东海郡内部引发深远的思辨,并为各项新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陆昶将目光投向了烽火连天的北境,投向了那些在石岭堡、鹰嘴隘浴血奋战的将士,开始着手撰写 《治世新策》 中与《文器篇》并立的另一核心——《武备篇》。
此篇并非寻常兵书,不专注于奇谋诡计或具体阵型,而是旨在构建一套根植于东海郡现实、服务于长久安宁的国防与军事哲学。其核心思想,在开篇便赫然点明:
“武非好战,乃为止战。兵非凶器,用之在人。善用武备者,非恃力逞强,暴虎冯河;而在谋定后动,以最小的代价,守护最大的安宁,此方为‘武德’之真义。武备之强,其根在于文器之盛,其形彰显于疆场之胜,其魂维系于民心之固。”
其一,《固本篇——民心为垒,科技为锋》
陆昶首先将武备的根基,牢牢锚定在《文器篇》所构建的基础之上:
· “民心为不摧之壁垒。” 他结合石岭堡之战的经验,深刻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山川之险,终有勘透之时;金城之固,亦有攻破之日。唯亿兆民心归属,方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何以得民心?在于《文器篇》所言之‘富民’使其安居,‘启智’使其明理,‘恤民’使其感念。民视郡国如家,则外敌来犯时,人人皆可为兵,处处皆可为营,其抵抗之意志,远非强征之师可比。石岭堡下,军民同心,非我将帅有多智,实因新政已使军民利益与共,存亡一体。故善用兵者,必先善治民,民心向背,决定武备之最终效力。” 这一论述,彻底打破了“军事独立于政治”的传统观念,将国防力量深深植根于民众的拥护之中。
· “技器为破敌之锋镝。” 他大力强调技术对于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勇气虽嘉,然血肉之躯终难持久。武备之精,在于技器之利。改良弓弩,增其射程与破甲之力;统一军械制式,便其补给与维修;研发新式装备,如‘望远镜’可察敌于先机,‘陷阵营’重甲可摧敌于阵前。此皆非凭空想象,乃是我百工坊依据《富民策》中‘百工竞巧’之精神所出之成果。故无强大文器支撑之武备,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勇猛之军队,亦会因器械落后、后勤不继而沦为疲敝之师。我东海新军之所以能初战告捷,技器之利,功不可没。”
其二,《善守篇——纵深联防,守中有攻》
基于东海郡目前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态势,陆昶系统总结了其防御思想:
· “守疆之道,非龟缩孤城。” 他批判了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当依托地利,构建纵深联防之体系。以郯城等核心城池为枢,以星罗棋布之坞堡、烽燧为节点,以通畅之道路、驿传为脉络,形成网状防御。一堡遇袭,八方可知,邻近堡寨及机动兵力即可快速支援、侧击扰敌,使敌陷入四面受敌、进退维谷之境地。鹰嘴隘之固守,石岭堡之鏖战,乃至坞堡群对慕容冲骑兵的迟滞,皆是此策之验证。”
· “守中有攻,以攻助守。” 他强调防御的主动性,“纯粹防御终会被动。当训练精锐灵活之小股部队,如谢玄将军所辖之快速反应骑兵与高啸之斥候营,依托防御体系和地形优势,不断袭扰敌军粮道、狙杀其斥候、疲惫其兵力。此非寻求决战,而在积小胜为大胜,挫敌锐气,乱其部署,将战场主动权牢牢掌控于我手。”
其三,《伐交篇——上兵伐谋,攻心为上》
最后,陆昶将武备的运用,提升到了战略与心理的层面: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他阐述超越战场之外的较量,“武备之用,非必见于刀兵。通过外交手腕,结交与国,孤立强敌;通过经济手段(如盐铁禁运),削弱敌国战争潜力;通过宣传其暴行,彰显我之仁义,争取天下民心,此皆为‘伐谋’‘伐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
·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他格外重视心理战的作用,“攻心,非独对敌,亦对己。对敌,可如‘郗’字旗疑兵,惑其心智,乱其判断;可散布谣言,离间其君臣将帅。对己,则需明赏罚,使士卒知为何而战;恤伤亡,使将士感其价值;宣正义,凝聚同仇敌忾之心。民心士气,实为武备之魂魄,其力无形,却能决定胜负天平。”
当《武备篇》的初稿与《文器篇》一同呈现于东海郡核心层面前时,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系统性的强大力量。
谢玄赞叹道:“陆兄之《武备篇,与《文器篇》一脉相承,浑然一体!以往读兵书,皆言奇正、谋略,却从未有将武备之根基如此深刻地与民生、科技、民心相连!‘民心为垒’、‘技器为锋’,此八字真言,道尽了我东海新军之所以能战之本!如此治军,方是长治久安之道!”
高啸亦深深认同:“府君将斥候游击、情报收集、心理扰敌皆纳入武备体系,使其不再是零散手段,而成有机整体。属下日后行事,方向更为明确矣!”
《武备篇》与《文器篇》共同构成了陆昶《治世新策》的核心思想。它向所有东海军民,也向外界昭示:东海郡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武力扩张,而是一种以“文器”滋养“武备”,以“武备”守护“文器”的、内外兼修、文武并重的强国之路。这条道路,以其深刻的务实精神与强大的理论逻辑,正悄然成为吸引天下英才、凝聚郡内人心的巨大磁场。
喜欢东晋风华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东晋风华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