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柱在那期总裁班上的分享,效果之好,影响之深远,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原本计划两个小时的交流,在学员们热烈的提问和互动下,硬是延长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意犹未尽地结束。课后,学员们的朋友圈、企业家社群几乎被张铁柱和他的“铁柱哲学”刷屏,配文多是“受益匪浅”、“颠覆认知”、“最接地气的商业课”、“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某些方面的)”。
这些赞誉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商学院管理层耳中,引发了他们的高度重视。院长亲自给张铁柱打了电话,除了再次感谢,更是提出了一个让他有些措手不及的正式邀请:希望他能将这次分享常态化、课程化,开设一门系列选修课,名称暂定为“铁柱论商:本土智慧与商业实践”,面向所有在校的EmbA、mbA学员,甚至考虑向社会开放部分名额。
“张董,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在的商科教育,不缺理论,不缺国际案例,但极度缺乏像您这样扎根于中国本土、从实战中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鲜活思想和智慧!您的这门课,将是对我们现有课程体系极其宝贵的补充!”院长的语气诚恳而迫切。
张铁柱拿着电话,半天没吭声。讲一次课,分享分享经验,他还能应付。开一门课?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一个职高毕业的“泥腿子”,要给这些顶尖商学院的精英们上课?这画面想想都觉得魔幻。
他本能地想拒绝:“院长,您太抬举俺了。俺那点东西,一次唠完就差不多了,哪够开一门课的?再说,俺也没当过老师,怕误人子弟啊。”
院长显然早有准备,耐心劝说道:“张董,您不必有压力。我们不需要您准备多么系统的理论框架,也不需要标准的教案。您要做的,就是像这次一样,把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真实问题、您的思考过程、您的应对策略,以及背后的得失感悟,原原本本地讲给学员们听。我们会配备助教,帮您整理案例,也会安排一些互动环节。您这门课,核心价值就在于‘真实’和‘独特’!”
王翠花得知后,倒是很支持:“去吧,铁柱。咱不图虚名,就当是去种另一块‘地’。把你那些摔过的跟头、尝到的甜头,告诉那些可能正在走弯路的人,说不定就能帮到他们呢?这不比捐钱盖楼意义小。”
李狗蛋更是兴奋得嗷嗷叫:“去!必须去!柱子哥,让那些天天坐办公室喝咖啡的‘高级人’也听听,咱这田埂上悟出来的道理,不比他们那些花花架子差!”
在多方鼓励和内心的某种责任感驱使下,张铁柱最终接下了这个挑战。他给自己定了规矩:一,不编不吹,只讲真事;二,不装高深,就用大白话;三,不怕露怯,失败的经历照讲不误。
课程信息一经发布,在商学院内部系统开放选课通道的瞬间,就如同往热油锅里滴进了冷水,彻底炸开了锅。原本计划招收五十人的小班课,选课人数在短短几分钟内就突破了三百,系统几乎被挤爆。教务老师目瞪口呆,不得不紧急联系张铁柱和院长,商量是否更换更大的教室,或者增加名额。
最后,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课程还是维持了小班制,但将教室换到了学院最大的报告厅,并且严格控制了旁听和媒体名额。即便这样,选上课的学员欢天喜地,没选上的则捶胸顿足,四处托关系想弄一张旁听证。“铁柱论商”这门课,尚未开讲,就已经成了商学院里一票难求的“爆款”。
开课那天,能容纳两百多人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连过道和后排空地上都站满了人,窗户外面还扒着几个好奇的研究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期待、好奇和些许审视的复杂气氛。
张铁柱依旧是那身朴素的商务休闲装,空着手走上了讲台。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无数聚焦在他身上的目光,他深吸了一口气,压下了那一点紧张。
他没有开场白,没有课程介绍,直接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俺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做生意,最难的是什么?”
台下安静了片刻,然后各种答案此起彼伏:
“找准市场定位!”
“打造核心竞争力!”
“管理团队,凝聚人心!”
“应对政策变化!”
“资本运作!”
张铁柱安静地听着,等声音稍歇,他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大家说的都对,都很难。但俺觉得,最难的是——在没人告诉你该咋办的时候,你得自个儿拿主意,而且,还得为这个主意承担所有后果。”
他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击中了台下许多企业家学员的内心。是啊,那些看似光鲜的决策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和无人能分担的压力?
“俺这门课,叫‘铁柱论商’,名字是学院起的,有点大。”他自嘲地笑了笑,“俺更愿意叫它‘俺趟过的那些坑’。接下来这几个星期,俺就跟大家唠唠,俺在没人告诉俺该咋办的时候,是咋想的,咋做的,对了多少,又错了多少。”
他从“开局一头老母猪”讲起,讲到如何判断母猪的“情绪”并借此发现商机(引申为市场敏锐度);讲到“神豪系统”发布奇葩任务时他的纠结与最终选择(引申为在诱惑和不确定性面前如何坚守底线和常识);讲到第一次进城卖松露被当成骗子赶出来时的绝望与坚持(引申为面对挫折的心态和韧性);讲到用“土鸡蛋”和“厕所旁展位”这种看似荒诞的方式打开局面(引申为资源约束下的创新和破局思维);讲到与村霸、与富二代商业对手的周旋与斗争(引申为竞争策略和商业生态的构建);讲到企业做大后引入职业经理人时的磨合与阵痛(引申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挑战);讲到建立铁柱小学、成立全球生态农业联盟的初衷与思考(引申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他讲的,不是成功学的步骤,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摸索、思考与成长。他毫不避讳地讲自己的“土”,讲自己的“笨”,讲自己的“运气”,也讲自己的“固执”和“醒悟”。
他的语言依旧充满乡土气息,比喻也常常让人忍俊不禁:“……管理团队,有时候就跟养猪分群似的,你得把脾气合的放一块,不然天天打架,光掉膘不长肉。”“……看财务报表,你不能光看数字漂亮,得像俺看猪食槽,得看看底下有没有藏着啥没消化的,或者猪不爱吃的东西。”
起初,台下偶尔还会传来压抑的低笑声。但很快,笑声变成了专注的倾听,变成了恍然大悟的点头,变成了陷入沉思的寂静。学员们发现,张铁柱的案例虽然背景独特,但内核却直指商业和管理的本质。他提供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一种源于实践的、鲜活的“解题思路”。他的“土办法”背后,往往是对人性、对市场、对资源最朴素而深刻的理解。
互动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学员们抛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涉及战略、股权、国际化、数字化转型等等。张铁柱的回答,有时出人意料,有时略显笨拙,却总带着一种穿透表象的直觉和基于价值的判断。
有人问:“张董,您的企业似乎错过了好几波互联网风口,您不觉得遗憾吗?”
张铁柱答:“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起来。可俺是养猪的,俺得知道,风停了,猪掉下来,俺得能接住,不能摔死。把自个儿的地种好,比啥都强。互联网是工具,俺也在学,也在用,但不能为了飞起来,把自个儿变成不是猪了。”
有人问:“张总,您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比如投资铁柱小学这种明显不赚钱的项目?”
张铁柱答:“俺没想那么复杂。俺就觉得,这片土地养活了俺,俺有能力了,反哺它,让它变得更好,这是应该的。而且,你把村子建设好了,娃娃们有出息了,最终受益的还是俺们企业。这账,得往长了算。”
他的课,没有标准答案,却激发了学员们最多的思考和讨论。每次下课,张铁柱都会被意犹未尽的学员们团团围住,继续探讨课堂上来不及展开的问题。
“铁柱论商”这门课,火了。不仅仅是座无虚席,更是真正走进了学员们的心里。它像一股清流,冲刷着被各种理论和模型固化了的商业思维,让人们重新审视商业的本质、成功的定义以及企业家的责任。
张铁柱,这个曾经的总裁班“泥石流”,如今成了最受欢迎的客座教授。他用他的亲身经历证明,最打动人的,不是完美的理论,而是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实践与思考。他的课堂之所以一座难求,正是因为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听到关于商业的“术”,更能感受到一种关于做人、做事的“道”。这门课,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实”的课。
喜欢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