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圈到董事会》在畅销榜上稳如泰山,连带着张铁柱那句“知识改变命运,母猪指明方向”也成了脍炙人口的金句,甚至被一些网友戏称为“铁柱定律”。这股席卷全国的热浪,自然也冲击到了他曾短暂学习过、并自诩为“班里唯一泥石流”的那个总裁培训班。
这天,张铁柱接到了当年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语气热情得近乎谄媚:“张董!哎呀,昊天同学!恭喜您的大作畅销百万啊!现在您可是咱们培训班走出去的、最具代表性的明星学员了!”
寒暄过后,班主任切入正题,代表学院正式邀请他“回娘家”,为正在进行的这一期总裁班学员做一次特邀嘉宾分享。“昊天同学,现在的学员们对您的经历和那套独特的‘铁柱哲学’好奇得不得了!大家都盼着能当面听听您这位‘泥石流’……哦不,是清流!分享真知灼见呢!”
张铁柱握着电话,表情有些古怪。他想起了自己当初在班里那些“光辉事迹”:用“喂猪要定时定量”来理解供应链管理,用“母猪下崽要看心情”来类比员工激励,把案例讨论课硬生生带偏到“如何在后山有效发现松露”……当时没少被一些同学暗中嘲笑,也觉得那位总是一丝不苟、满口Swot分析的老教授看自己的眼神颇为头疼。
时过境迁,当年那个格格不入的“土包子”,如今却被奉为座上宾,要回去给新一代的“精英”们讲课了。这感觉,有点微妙,也有点暗爽。
他略一沉吟,没有摆架子,很爽快地答应了:“成啊,老师。回去跟学弟学妹们交流交流,没问题。不过咱可说好,俺可不会讲那些ppt啊、模型啊,俺就会唠实嗑,讲点俺自己趟过的路,踩过的坑。”
班主任在电话那头连连答应:“没问题!没问题!要的就是您这原汁原味的实战经验!越实在越好!”
分享课那天,张铁柱没有穿他那身昂贵的定制西装,而是选了一套合身但不算扎眼的商务休闲装,独自开车来到了那所久违的商学院。踏进熟悉的教学楼,看着走廊里悬挂的那些经济学大师的画像和晦涩的理论模型图,他仿佛又感受到了当年那种无形的、知识上的压迫感。
当他走进那间宽敞明亮、多媒体设备齐全的阶梯教室时,台下早已座无虚席。这一期的学员,男男女女,大多三四十岁年纪,衣着光鲜,气质精干,典型的精英企业家或高管模样。他们看向张铁柱的眼神,复杂极了——有好奇,有探究,有敬佩,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似乎想从他身上找出那种传说中的、点石成金的“魔力”。
当年那位曾被他“猪的哲学”搞得哭笑不得的老教授,如今头发更白了些,却也笑容满面地坐在第一排,带头鼓掌欢迎。
张铁柱走到讲台前,没有用ppt,甚至连张提示卡片都没带。他调整了一下麦克风,像在自己集团开会一样,开门见山:
“各位老板,老总们,下午好。俺叫张铁柱,也是张昊天。今天站在这儿,不是来教大家怎么成功的,俺也没那本事。就是应老师邀请,回来跟大家唠唠嗑,说说俺自个儿的一点体会。”
他这接地气的开场白,让台下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几年前,俺也坐在这下面,跟你们一样,来学本事。”张铁柱指了指台下的座位,语气平和,“那时候,俺听得云里雾里,觉得那些模型啊,理论啊,都挺对,可一回到俺那养猪种地的摊子上,好像又用不上。俺就琢磨,是俺太笨,还是这玩意儿离咱太远?”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后来俺明白了,不是理论不对,是俺没找到把理论和俺那摊子事连起来的那个‘扣儿’。这个‘扣儿’是啥?就是咱自个儿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没有高谈阔论战略、资本、商业模式这些宏大词汇,而是像在书里写的那样,开始讲述一个个具体、鲜活,甚至有些“土”的案例。
他讲最初的“松露发现记”,如何从老母猪的异常行为里找到商机,引申出“关注细节和异常信号,机会往往藏在被忽视的角落”;
他讲“西红柿打卤面”事件,如何因“不一样”而引起冷凌月注意,谈到“差异化定位和真诚有时比刻意迎合更有效”;
他讲“土鸡蛋营销”和“厕所旁展位”,如何利用看似劣势的条件创造话题和吸引力,阐述“逆向思维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他讲与宋思明的商业斗争,如何用“共享菜园”这种轻资产、重连接的模式,对抗传统的恶意收购,引出“商业模式创新和构建用户共同体”的价值;
他甚至又提到了“母猪情绪管理”,将其引申为企业内部员工关怀、团队氛围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关注‘人’(和动物)的情绪与状态,是提升效率和忠诚度的底层逻辑”。
他依旧时不时冒出几句“铁柱式”语言:“……所以俺觉得吧,管理公司,跟伺候庄稼也差不多,你得懂它的‘脾气’,不能瞎折腾。”“有时候,别总想着搞个多炫酷的模式,先把眼前那碗饭吃得明白,比啥都强。”
台下,起初还有些人带着矜持的微笑,但随着张铁柱一个个真实案例的展开,那些看似土气却直指核心的比喻,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沉思,甚至有人开始飞快地做笔记。他们发现,张铁柱讲的这些,没有高深术语,却往往能戳中他们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实际痛点。他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种不同的思考角度,一种源于实践、充满生命力的智慧。
互动环节,气氛异常热烈。学员们争相提问:
“张董,您如何看待当前互联网对传统农业的冲击?您觉得我们的传统制造业该如何应对?”
张铁柱回答:“冲击肯定有,但甭管啥网,最后吃的菜、用的东西,不还得从地里长、从工厂出吗?关键是把你的东西做好,做出别人替代不了的价值。互联网是工具,是帮你把好东西卖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的,不能本末倒置。”
“张董,您在书中提到‘系统’,这似乎是你早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您能具体谈谈吗?或者,您认为普通人如何抓住属于自己的‘系统’?”
张铁柱笑了笑,这个问题很尖锐:“那‘玩意儿’吧,可遇不可求。就算真有,它最后也走了。俺觉得,与其等着天上掉馅饼,不如把自己练成能接住馅饼、还能把它做成满汉全席的人。坚持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运气来了,你才抓得住。”
“张总,您的‘母猪哲学’听起来幽默,但细想很有道理。在您的集团扩张过程中,如何保证这种‘土’的智慧不被稀释?如何让新加入的高管理解并认同这种文化?”
张铁柱认真起来:“这是个好问题。俺的办法就是,不搞虚的。新来的,先到地里、猪场待几天,不是视察,是干活儿。感受一下咱这的东西是咋来的。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是体现在每顿饭、每个产品、每次对待员工和客户的态度里的。你老板真心信这个,下面的人才能感受到。”
提问一个接一个,张铁柱从容应对,答案或许不够“标准”,却总带着他独特的视角和朴素的深刻,常常引来全场的掌声和笑声。
课程结束时,那位老教授走上前,用力握住张铁柱的手,感慨道:“铁柱啊……不,昊天。当年你在班里,我觉得你是个‘问题学生’。今天我才明白,你带来的不是问题,是另一种答案。商业的本质,或许真的就藏在这些最朴素的道理里。谢谢你今天这堂‘返璞归真’的课!”
学员们也纷纷围上来,要求合影、签名,眼神里充满了真诚的感谢和敬佩。他们发现,这位从猪圈走到董事会的传奇人物,身上最耀眼的不是财富的光环,而是那种历经浮沉后依然保持的、扎根于土地的清醒与真实。
张铁柱看着这群热情的面孔,心中坦然。他知道,自己今天输出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管理秘籍,只是一些在摸爬滚打中悟出的“真经”。而这“真经”的力量,或许就在于它能让这些在商海搏击的精英们,在追逐风口和模式的同时,偶尔也能低下头,看看自己脚下那片坚实的土地。
喜欢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