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大唐国都潭州。
风尘仆仆的徐锴,在经过长达半年的跋涉后,终于兴奋地回到了京城。
他来不及洗去一身疲惫,便径直入宫,请求觐见。
御书房内,李从嘉看着跪伏在地、面容黝黑却精神矍铄的徐锴,亲自上前将他扶起:“徐卿辛苦了!快快请起,给徐卿看座,上茶!”
“谢陛下!”
徐锴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他接过内侍奉上的热茶一饮而尽,随即迫不及待地开始奏报:“陛下,臣奉命出使大理,历时半载,往返于羊苴咩城及各部之间,对其国情民风,已有了初步了解。”
李从嘉目光专注:“细细讲来。”
“是!”
徐锴整理了一下思绪,条理清晰地回禀道。
“大理国情,乃至高氏相争之局。国主段思聪,性情温和,笃信佛法,常居寺院静修,于朝政几乎不闻不问,大权尽落于权臣高氏一族之手。”
“然高氏内部亦非铁板一块,目前以高方势力最盛,把持朝纲,但其侄高智升,年富力强,颇有其祖风范,于军中甚有威望,二人之间,似有微妙嫌隙。”
“还有其他三大家族,各自站队。”
他顿了顿,继续道:“臣依照陛下吩咐,分别拜会了段思聪与高方。对段思聪,陈说天下大势,言明陛下仁德,暗示其若内附,可保段氏尊荣。段思聪听闻,只是捻动佛珠,言‘但求百姓安宁,佛法昌盛’,态度暧昧。”
“而会见高方时,此人态度倨傲,虽对陛下统一南方表示敬意,但更多是试探我朝虚实,言语间不离其国‘僻远自安’,暂无明确倾向。”
“不过,朝堂上下知我军威,多有礼让,已经同意在石城郡开放贸易城,开边市,互通有无。”
徐锴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臣私下通过商路,与那高智升有过接触。此人对中原文化颇为向往,对我大唐新政,尤其是强军之法,显露出浓厚兴趣。”
“言语间,对其叔父高方一味守成、压制武备似有不满。臣以为,此人或可成为我朝日后经营大理的一个契机。”
李从嘉听完,沉吟良久,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
“段氏懦弱,高氏擅权,内部又有裂痕……如此局面,急切间确难使其归附。徐卿此行,能探明其内部虚实,并寻得高智升这一线之机,已是大功一件!”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南方,缓缓道:“大理地处西南,连接吐蕃,俯瞰螺城,高原地区,既然不能速取,便需耐心经营。”
“传朕旨意,即日起,加大与大理的官方贸易,尤其可输出一些书籍、丝绸和精巧器物,潜移默化施加影响。同时,命枢密院选派精干细作,以商队为掩护,渗入大理,重点结交高智升一系的将领官员,详细了解其各部兵力、地形关隘。”
“陛下圣明!”
徐锴躬身道,“潜移默化,水到渠成,方为上策。”
李从嘉点了点头,北方宋辽勾结的阴云尚不知晓,西南方向又需长远布局。
这天下棋局,每一步都需谨慎落子。
他回头对徐锴温言道:“徐卿劳苦功高,先回府好生休养。日后对大理事务,还需多多倚重于你。”
“臣,万死不辞!”
徐锴再次叩首,带着完成使命的欣慰与对未来的期许,退出了御书房。
李从嘉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扫过北方的宋辽与西南的大理,今年他不想北伐,连年灭国大战,大唐需休养生息一段时间。
如今两国国力相当,治下百州之地,若是大战,牵连极广,李从嘉需要安稳一段时间。
汴梁皇宫,大庆殿内,气氛肃杀。
晋王赵光风尘仆仆地立于御阶之下,他北上的疲惫尚未完全消退,但眼中却燃烧着炽热的火焰。与他同行的宋琪高琼等人亦肃立其后。
“皇兄,诸位大人。”
赵光义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臣弟已与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初步达成盟约!虽细则尚需磋商,然共同对付伪唐之心已契!此乃天赐良机,绝不可失!”
他环视殿内文武重臣,包括枢密使李处耘、大将曹彬、潘美、石守信、王审琦以及文臣薛居正、楚昭辅等人。
“伪唐李从嘉,狼子野心,世人共见!其吞并吴越,尽收海贸之利;攻灭西蜀,坐拥天府粮仓;更兼岭南财路,如今正全力消化,推行所谓新政,收揽人心!”
“若再给他两三年时光,待其将南方财富、人力、物力彻底融为一炉,届时其国力之强,将远超我朝!再想南图,难如登天!”
他上前一步,对着御座上面沉如水的赵匡胤躬身道。
“皇兄!我大宋基业,承自前朝,兵精粮足,猛将如云!连续两年休养生息,将士们求战心切!去岁支援蜀国,虽未竟全功,却也让我军窥得唐军虚实,知其并非不可战胜!”
赵匡胤也特别宠着这个弟弟,如今登临皇位,赵光义更是气势飞涨。
他声音愈发激昂:“如今,更有辽国在北呼应!即便萧思温老狐狸首鼠两端,未必全力出兵,但只要其配合做出南下姿态,攻取一州城,李从嘉便不敢将精锐尽数南调!对抗我军。”
“此乃我军突破淮泗,直捣江南的最佳时机!若待伪唐内部稳固,外部再无牵制,我大宋将独力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强敌,危矣!”
赵光义的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在殿内激起巨大波澜。
大将石守信立刻出列,声若洪钟:“陛下!晋王所言极是!李从嘉小儿发展太快,绝不能让他喘过这口气!臣愿为先锋,必为陛下踏破淮河防线!”
潘美亦沉吟道:“伪唐新得之地,统治未稳,尤其是蜀地、岭南,必有离心之势。我军若大举压境,或可令其内部生变,此确为战机。”
枢密使李处耘却持重道:“陛下,晋王殿下雄心可嘉。然我军新整编不久,水师尤弱于唐军。辽国承诺,虚实难料,若其按兵不动,我军独自面对伪唐举国之力,风险巨大。是否……再观望些时日?”
“李枢密此言差矣!”
赵光义立刻反驳,他看向一直沉默的曹彬,“曹将军,您与唐军交过手,当知此獠厉害。若等他消化完南方,整合水陆大军,届时是我攻他,还是他攻我?”
曹彬沉稳出列,先对赵匡胤行礼,然后才缓缓道。
“陛下,晋王与李枢密所言,皆有道理。{”
“李从嘉确为心腹大患,其势已成,拖延于我大宋确实不利。然用兵之道,在于稳妥。臣以为,既然决定要打,便需倾尽全力,制定万全之策。”
可利用与辽国盟约造势,但不可尽赖辽军。当以我大宋自身之力为主,寻求破敌之策。淮河防线漫长,需选准突破口,一击必中!”
一直静听的赵匡胤,此刻终于缓缓开口,他的声音带着帝王的沉稳与决断,压下了所有的争论:
“光义北上辛苦,所言……有理。”
喜欢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