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思温笑道:“盟约细节,还需细细商榷。比如,这出兵时机,兵力多寡,粮草辎重如何协同,还有……事成之后,这‘各取所需’,又当如何界定?”
赵光义心知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讨价还价开始了,但他已然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他肃然道:“自然,一切皆可详谈。我皇兄有言,宋辽既为盟邦,必以诚相待。”
帐外北风呼啸,帐内,一场针对南方新生巨人的秘密同盟,就在这酒肉与机锋之间,初步达成了意向。
穹庐大帐内,炭火噼啪,酒意微醺,但赵光义与萧思温之间的气氛,却在初步的“共识”后,迅速变得微妙而紧张起来。
既然确定了共同对付李从嘉这个目标,接下来便是如何动手的具体谋划。
赵光义显然有备而来,他挥退侍从,仅留心腹宋琪在侧,然后凑近地图,压低声音道:“萧留守,李从嘉在淮河、长江沿线布防严密,正面强攻,纵然能胜,亦必损失惨重。
本王有一‘奇兵’之策,或可收出其不意之效。”
他手指顺着地图上的海岸线滑动:“我大宋可开放沧州、青州、沂州一线口岸,允贵国精锐骑兵,假扮商队或利用我提供的船只,秘密由此过境。”
“贵军可沿此路快速南下,直插伪唐防御相对薄弱的海(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以此地为奇兵突击之所,若能一举夺下海州,便在伪唐柔软的腰腹之地,钉入一颗致命的楔子!沿途粮草消耗,皆由我大宋一力承担!”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萧思温。
“与此同时,我大宋主力将在光州、寿州一带大张旗鼓,制造渡淮南下的巨大压力,吸引李从嘉的主力布防于淮西。”
“如此,便可为贵军奇袭海州,创造绝佳的战机!一旦海州攻克,此地可作为贵国日后南下的重要据点,我大宋甚至可将其拱手相让!”
赵光义此言,已是将“借辽兵”之策推到了极致。
在这乱世之中,向北方强邻借兵并非没有先例,昔年后晋石敬瑭便是借此上位,遗臭万年。
如今,在赵光义的极力推动下,强大的宋国,为了扼杀南方的威胁,也不得不走上这条充满风险与争议的道路。
事已至此,宋国赵氏也是无奈的选择。
其一,李从嘉统一淮南以南,疆域之广,人口之众,财力之丰,已超越占据中原的宋国,国力空前强大。
其二,伪唐正处于快速消化整合、休养生息的关键时期,若让其安稳发展数年,以其展现出的高效治理与革新魄力,其崛起之势将不可阻挡。
其三,无论是赵匡胤还是赵光义,都与李从嘉在战场上交过手。
深知此子用兵如神,更可怕的是其治国之能。
眼见其在南方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赵匡义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若不趁其尚未完全稳固内部,将其拖入战争泥沼,消耗其国力,待其羽翼丰满,对宋而言将是灭顶之灾。
他们苦守中原,还要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威慑,如何能安心攻打唐朝,不如合兵一处,共同瓜分利益。
此时辽国几次内乱,没有空前强大,而宋国也没有吸收南方的财力,但是两者合兵在一起,可以说是当世最强的兵马。
萧思温这只老狐狸,岂是轻易能被画下的大饼所打动?
他听着赵光义慷慨激昂的计划,脸上却不见多少喜色,只是用手指缓缓敲击着桌面。
“晋王殿下,此策……听着倒是巧妙。”
萧思温慢悠悠地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让我大辽勇士,远涉千里,冒险深入敌境,去攻打一座滨海的坚城?即便拿下,也不过是一孤悬于外的据点,届时面对伪唐的反扑,我辽军岂非成了瓮中之鳖?”
他话锋一转,图穷匕见:“若要展现贵国的诚意,光是开放通道和提供粮草,恐怕还不够。我辽军将士的血,不能白流。”
“行此险策,贵国需先将沧州一带割让于我大辽,以此作为我大军前进的可靠基地和后勤保障。否则,此策风险太大,恕难从命。”
“什么?割让沧州?!”
赵光义脸色骤变,猛地站起。
沧州乃要地,控扼渤海,若割让给辽国,无异于将一把尖刀抵在了宋国自己的咽喉之上,后患无穷。
“此事绝无可能!我皇兄绝不会答应!我大宋诚意结盟,共击强敌,岂是割地求援之辈?”
帐内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萧思温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既然晋王做不了这个主,那此事便再从长计议吧。合作,总要双方都有利可图才是。”
尽管在共同对付李从嘉这个大方向上,两人不谋而合,但在具体的利益交换和战略执行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赵光义希望辽国充当奇兵,承担高风险,为宋国主攻创造机会;而萧思温则狮子大开口,要求宋国先付出实质性的领土代价。
这场至关重要的会谈,最终在沧州割让问题的僵持下散去。
赵光义与萧思温虽然达成了联合的“共识”,但盟约的细节,尤其是最关键的利益分配与军事行动计划,却远未达成一致
接下来的数日,南京留守府内,赵光义与萧思温展开了连续而艰苦的谈判。
帐中烛火常明至深夜,双方就出兵规模、粮草供应、进攻路线、战利品分配等每一个细节反复拉锯、争辩。
赵光义虽年轻,却展现出与其白胖外表不符的精明与坚韧,竭力为宋国争取利益,避免付出过多实质代价。
而萧思温则凭借其老辣的经验和对局势的掌控,步步紧逼。
最终,一份初步的、秘而不宣的盟约条款艰难达成。
核心内容包括,宋国开放沧州口岸,允许一支数量有限的辽国精锐借道,并提供部分粮草协助,目标直指唐国海州,进行试探性攻击。
宋军主力则按计划在淮西施加压力。作为回报,宋国需向辽国支付一笔巨额的“助军钱帛”,并在未来可能的战利品(如人口、财货)分配上做出较大让步。
至于割让沧州等领土要求,在赵光义的坚决抵制下,萧思温暂时搁置,但留作了日后讨价还价的筹码。
盟约虽已草签,但赵光义心知,许多细节仍需兄长赵匡胤最终圣裁。
他不敢久留,拿到萧思温盖印的文书后,便立刻带着随行的宋琪、高琼等人,启程离开辽国南京,快马加鞭返回汴梁复命。
北风呼啸,卷起漫天黄沙,送别这支承载着宋国巨大期望与隐忧的使团。
喜欢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