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琴把最后一碗药递出去,手指在碗沿上顿了顿。那人接过时,她看见他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她没说话,只是转身走回木桌边,药箱敞着口,登记簿摊开在最末一页。
晒谷场安静了些,伤员大多散去,只剩几个轻伤的坐在长凳上等药凉。角落里的药锅不再冒气,锅盖斜扣着,赵德才蹲在灶前拨弄柴灰。阳光照在空地上,药渣堆在一边,有人踩过留下的脚印混着草屑和血点。
她正要合上药箱,肩膀受伤的村民又走近一步:“张医生,刚才说的……我们真能学?”
她抬眼看他。这人叫李根,种了三十年地,去年割稻时摔过一次,伤口烂到小腿肚,硬撑着下田,拖了半个月才来找她。现在他站在这里,肩头绷带歪了一角,脸上有汗,眼神却认真。
“你想学什么?”她问。
“包扎,认药,还有……怎么不让伤口越变越重。”他说完,自己也觉得这话太文,挠了挠头,“就是别等疼了才找你。”
旁边一个年轻人接话:“我也想学。昨儿手指砸了,要是早知道该冷敷,今天也不会肿得握不住锄头。”
又有两人凑近。一个说自家孩子常摔破膝盖,总拿脏手去摸;另一个提他爹扭了腰还坚持背粪筐,结果躺了三天起不来。
张月琴看着他们,没立刻答应。她走到那盆洗过伤口的水前,水已经浑浊,浮着几根草茎。她用手指搅了一下,抬起手让众人看指腹上的泥痕。
“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小伤变大病?”她问。
没人回答。
“不是药不够,是第一步就错了。”她说,“划了口子,先用水冲,越快越好。可你们呢?要么忍着,要么拿袖子擦一下,再抹点药膏——药膏盖住的是脏东西,不是伤口。”
李根低头看自己腿上的绷带,忽然伸手去解。他把纱布一圈圈拆开,露出昨天包扎的划伤口。边缘果然泛红,轻轻一碰就发热。
“你看这里。”张月琴指着那圈红晕,“还没化脓,但已经开始发炎。再拖一天,就得吃消炎药,两天,可能要输液。”
人群围得更紧了些。
她从药箱里拿出碘酒、棉球、盐巴和干净布条,一一摆上桌面。“家里不一定有碘酒,但盐巴总有。一杯温水加一小勺盐,蘸布擦伤口,比干抹药强十倍。”
她当场示范了一遍,动作不快,每一步都说清楚。谁家没有热水?谁家没有粗布?她说完,让李根自己试一次。
李根笨拙地倒水、加盐、蘸布,贴上伤口时手有点抖。张月琴在他背后看着,只说一句:“再压紧一点,不然洗不干净。”
第二个人上来练的是个青年,手指被镰刀划过。这次他记得先冲水,再用盐水布擦,最后才涂紫草油。张月琴点头:“这次对了。”
有人问:“那扭伤呢?是不是揉两下就好了?”
“越揉越坏。”她说,“刚扭的时候,要冷敷,让它别肿起来。家里没冰,就用井水浸湿布裹住,每天两次,每次一刻钟。三天内别用力,不然筋会错位。”
她又请一位脚踝受伤的老汉站起来,重新教他绑夹板。木板要垫在脚外侧,绷带从脚心绕上去,不能太紧也不能松。老汉试了两次才绑稳,额头冒出汗来。
“你们觉得麻烦?”她问。
“是有点。”有人笑,“可听你这么一说,好像也不难。”
“难的是记不住。”她说,“我给你们三个字:先冲水,避日晒,要歇脚。记住了吗?”
“先冲水,避日晒,要歇脚!”几个人齐声念出来。
“再来一遍。”她声音提高一点。
“先冲水,避日晒,要歇脚!”
声音在晒谷场上荡开。远处田里干活的人听见了,抬头望了一眼。
她接着说:“每户家里都腾个角落,放点纱布、盐巴、药油,再备个热水壶。我叫它‘小药角’。谁家没有,告诉我,我去送一套。”
赵德才在一旁听着,忽然开口:“我可以记名单,哪家有了,哪家还没配。”
“行。”她说,“你来管这个事。”
李根问:“要是看见别人受伤不处理,也能说吗?”
“当然能。”她说,“你们每个人学会,就能帮五个人。我不可能天天跟着你们下地,但你们可以互相看着。”
一个年轻后生笑了:“那我得盯着我媳妇,她割菜时总嫌戴袖套麻烦。”
大家都笑了。气氛松了下来,但没人离开。有人开始讨论自家哪个柜子能放药,哪个抽屉能腾空。两个妇女商量着回去就煮一锅盐水试试手感。
张月琴坐回小凳,打开登记簿,在空白页写下“春耕防护培训”。她记下到场人的名字,又在后面标注:李根,练习清创一次;王强,掌握夹板使用;周婶,承诺设小药角。
太阳偏西,光线斜照在药箱上。她合上本子,正要起身,李根又拦住她。
“张医生,”他说,“我们以后还能再学点别的吗?比如发烧怎么判断,孩子咳嗽怎么办?”
她看着他。这个男人昨天还觉得扭伤不算病,现在却主动问起别的病症。
“你想学多少?”她问。
“越多越好。”他说,“你一个人扛着全村的病,太累了。我们不能光等着你来救,也得学会自己防。”
她没说话,只是从药箱底层取出一叠纸。那是她手写的常见病处理指南,原本打算慢慢发给村民。她抽出三张,递给李根。
“明天这时候,我还在这儿。”她说,“你想学,我就教。”
李根接过纸,手指捏得很紧。他点点头,转身走了几步,又回头:“我们明天都来。”
其他人陆续离开,有的手里拿着药碗,有的揣着刚领到的纱布。赵德才把灶台收拾干净,药锅抬进屋,临走前对她说:“明天我早点来烧水。”
她站在原地,药箱还在肩上。晒谷场空了大半,地上留下几道脚印,药渣被风吹散了些。她弯腰捡起一块掉落的绷带,放进药箱侧袋。
夕阳沉到山后,天边剩下一抹淡黄。她背起药箱往住处走,脚步慢,但没停。走到村口,听见身后有动静。
回头一看,是李根和两个年轻人,正蹲在自家院门口,用热水和盐巴清洗一块旧纱布。他们一边洗一边低声念:“先冲水,避日晒,要歇脚。”
她没喊他们,也没停下。继续往前走,影子拉得很长。
药锅早已熄火,灶膛里只剩余温。
喜欢母亲是赤脚医生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母亲是赤脚医生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