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众人齐刷刷地将带着羡慕、嫉妒、怨念的目光投向了此刻略显迷惘的张苍。
此时的张苍,在秦国担任御史,掌管宫中文书档案。
在原本的历史中,几年后他因触犯秦律,逃归阳武县。
待刘邦起兵路过阳武时,他便以宾客身份随军征战南阳。
不过那是旧史之事,如今的张苍,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御史大夫郎。
身份地位,大致与昔日的中书侍者丞章邯相仿。
在廷议时,也只是站在群臣末尾,难得有机会发言。
此刻,他一脸困惑地望着前方的廷尉李斯。
说实话,虽然两人同出一门,皆曾拜在荀子门下。
但其实并不熟络,当年张苍师从荀子时,李斯早已学成入秦。
两人最多只是短暂共处,以及在荀子在世时有过几封书信往来。
自从荀子去世后,两人的联系便渐渐断绝。
就连他入秦为官,也未曾特意拜访这位师兄。
如今的御史大夫郎之位,也是靠自己挣来的,未曾借助李斯之力。
平日里宫外偶遇,最多也只是点头示意,连寒暄都很少。
张苍自认,他与李斯之间的关系,顶多就是有些渊源,却无深交。
若真有几分情谊,这些年有李斯提携,他的官位也不至于还停留在这个位置。
同样,若他与李斯这位同门关系亲近,那么按照原本历史,他在触犯秦律之后,便不会第一时间逃回故乡避祸。
要知道李斯身为廷尉,主管秦国的刑狱事务。
说句直白点的话,除了始皇帝之外,秦国的司法大权几乎全由他掌控。
如果他真想替张苍这个师弟开脱或者掩护一下,不过是动动嘴皮子、伸个手指头的事。
可张苍却没有去找这位师兄求助。
而李斯呢,是根本不知道张苍犯法,还是明明知道却故意袖手旁观?
总之,张苍只能弃官回乡,逃避律法的制裁。
但天幕上的“李斯”师兄却不一样,他真的肯为师弟谋划前程!
也许十多年前的那位“自己”,还不太明白太子六部中礼部主事这个职位的分量。
但如今的自己,早已清楚其中的意义。
那可是在太子扶苏身边提前站稳脚跟,未来仕途一路通畅的象征!
说句实在话,天幕上的那个“自己”确实比现实中的自己少走了许多弯路。
只要能力出众,日后登上九卿之位也并非奢望。
两者一比较,张苍都不禁有些羡慕起天幕上的自己来了。
好在天幕上的“自己”得势,自己多少也能分一杯羹。
那边的“自己”提前在扶苏太子面前露脸,等于这边的自己也在始皇帝面前露了脸。
只要天幕上的自己表现优异,现实中的自己获得始皇帝赏识与重用的机会也会更大一些。
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天幕上的“李斯”师兄啊!
同时,张苍也忍不住反思,自己过去是不是错怪了眼前的这位李斯师兄?
或许李斯师兄只是表面冷淡,内心其实很愿意照拂同门?
过去他一直觉得李斯地位太高,不屑与自己往来,于是也就没有主动亲近;而李斯见他从不来往,自然也就懒得理会。
就在张苍思绪万千之际,前方的始皇帝忽然转头问李斯:“李卿,张苍是你的师弟?”
“他在哪儿?”
李斯立刻拱手回道:“回陛下,张苍正是微臣的师弟,此刻就在队列之中。”
说完,他便朝张苍投去一个温和的微笑,开口唤道:“师弟。”
张苍顿时回过神来,抬头便看到李斯师兄那亲切的笑容,心中顿时感慨:看来自己以前确实是误解了李斯师兄。
随即,他立刻上前一步,先向始皇帝行礼:“回陛下,臣在此。”
接着又转身,朝着李斯深深一礼,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真诚:“师兄。”
李斯也再度报以亲切的笑容。
如果之前他对于张苍这个师弟并不看重,那么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
自从张苍出现在天幕之上,并被天幕中的“自己”推荐为太子六部主事之一后,李斯对他的态度便悄然发生了变化。
一来,张苍过去从未主动亲近,他身为廷尉自然也不可能屈尊主动接近。
二来,张苍虽有才学,但尚未达到让李斯特别重视的程度。
所以这些年,他对张苍一直是若有若无、不冷不热的态度。
但如今不同,张苍已经在天幕上亮相,也就等于在始皇帝面前亮相。
只要他接下来表现优异,再稍微安排几次机会让他立功,便能迅速获得始皇帝的赏识与提拔。
再加上两人之间的同门关系,以及李斯对他的提携。
届时,张苍一旦得势,自然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成为朝堂上的一股助力。
甚至对自己日后接任丞相一职,也有不小帮助。
这才是李斯突然对张苍表现出格外亲热的真实原因。
站在前方的秦皇嬴政上下打量了一番张苍,随后开口问道:“现居何职?”
张苍恭敬地低头答道:“回陛下,臣现任御史大夫属官。”
秦皇微微颔首,这个职位与中书谒者丞类似,也难怪他印象不深。
简单地勉励了张苍几句后,秦皇嬴政的注意力又重新落在了天幕之上。
【在初步确认了太子六部的主要人选之后,秦王嬴政随即与蒙恬、李斯二人谈及大秦勋章、靖灵殿、英灵碑的建设事宜。】
【刚听完,蒙恬便神情激动地说道:“陛下,靖灵殿与英灵碑务必要建!”】
【“一旦建成,我秦人便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臣愿亲自监督靖灵殿与英灵碑的修建!”】
【话音刚落,蒙恬便立刻拱手跪地行礼。】
【刚刚秦王提及的大秦勋章、靖灵殿、英灵碑三者之中,勋章尚属锦上添花,是对军功爵制度的补充。】
【属于有固然好,无也无妨之物。】
【可靖灵殿与英灵碑却意义非凡,一旦建成,必将凝聚举国上下之心,士气大振,所向披靡!】
【若说昔日禹王九鼎是夏、商、周三代的国之重器,那么靖灵殿与英灵碑便是大秦的新国器!】
【意义之深远,作用之重大,难以估量!】
【一旁的李斯亦微微点头,眼中难掩兴奋地说道:“靖灵殿与英灵碑建成之后,将是我大秦军心与民心的象征。”】
【“靖灵殿不毁,英灵碑长存,则我大秦军民一心,江山稳固!”】
【“大秦的社稷必将千秋万代,绵延不绝!”】
【“臣亦愿请命监督靖灵殿与英灵碑的修建!”】
【说罢,李斯亦躬身跪拜。】
【听完秦王所言,李斯立刻意识到,这三项举措不仅意义重大,更是难得的建功立业之机。】
【换句话说,谁若能主持靖灵殿与英灵碑的修建,便能在史册中留下不朽之名。】
【对于这类扬名立身之事,李斯一向热衷。】
【否则当年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宾客之时,他也不会大胆上《谏逐客书》,直陈利弊。】
【看到蒙恬与李斯神色热切,嬴政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说道:“寡人与你们商议此事,自然是希望由你们来负责。”】
【“靖灵殿由李斯你负责设计与督建。”】
【“英灵碑则由蒙恬你来主持。”】
【“至于大秦勋章的设计,便由你们二人共同商议完成。”】
【顿了顿,嬴政又道:“在正式设计之前,你们也可以去询问一下太子,看他对这些事可有什么想法。”】
【“初步方案出来后,也可以先送给太子过目,听听他的建议。”】
【听到嬴政最后两句话,蒙恬与李斯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惊讶与猜测。】
【蒙恬忍不住开口问道:“莫非这靖灵殿、英灵碑以及勋章的构想,出自太子殿下?”】
【嬴政嘴角轻扬,点头应下,顿时二人皆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如此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主意,一旦提出,便是名利双收之举。】
【正常来说,极少有人会将这样的功劳让与他人,哪怕那人是君王也未必肯轻易让出。】
【世人所求,或为名,或为利。】
【如农家子弟般甘于田亩、不求功名利禄者,终究寥寥无几。】
【更何况嬴政本就无需争名夺利,因最终受益者仍是大秦与他本人。】
【因此,他也不必刻意掩盖主意的真正来源。】
再者说太子扶苏如今也才不过五岁,即便是秦王嬴政有意为太子将来铺路,提前为他树立声望。
到时候随便给扶苏公子加个名号,也就足够了。
又何必在构思阶段,先去征询太子扶苏的想法呢?
更何必在初稿完成后,再特意送去给他看过?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关于大秦勋章、靖灵殿、英灵碑的构想,确实是出自太子扶苏之手!
而且扶苏公子对这件事,还可能真有独到的见解!
正因如此,秦王才会特意嘱咐他们,在行动之前先去问问太子的意见。
可太子今年才五岁啊!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