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瘸子”的劳保手套成了突破性的物证,整个专案组的精神都为之一振。那张写满代号的废纸也被技术科拿去紧急分析。全市范围内的通缉令迅速下发,各个派出所、街道居委会都动员起来,对车站、码头、旅馆以及“刘瘸子”可能藏身的窝点进行拉网式搜查。
李振邦和老钱负责追查那个“穿得体面”的神秘访客。根据房东“老歪”模糊的描述——戴帽子,看不清脸,但感觉“不像这地界的人”,语气带着点“官腔”——他们将排查重点放在了与铁路系统有关联,但又并非底层人员的群体中。
他们再次梳理了编组站内部排查的名单,重点关注那些有机会接触军列运行时刻表,但又不直接参与一线调度、行动相对自由的人员。技术科那边也传来消息,废纸上的代号经过初步破译,似乎与某种简化版的列车编组代码有关,但做了变形,说明使用者对铁路业务熟悉,但又刻意隐藏。
内鬼与外贼勾结! 这个判断几乎成了专案组的共识。
就在追查紧张进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笼罩了城市。雨水冲刷着街道,也暂时延缓了搜查的节奏。李振邦和老钱冒雨从铁路局人事科核查完一批名单回来,浑身湿透,正准备回指挥部换身干衣服,路过市中心的人民广场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尽管雨丝密集,广场上却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人群,撑着各式各样的雨伞,穿着朴素的衣服,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中有工人、有学生、有街道居民、有郊区的农民,甚至还有很多老人和孩子。人群前方,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着巨大的红色横幅——“热烈欢送我市志愿军子弟兵赴朝参战!”
是新兵入伍欢送大会!
高音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市领导正在台上做着动员讲话,声音透过雨幕,带着一种悲壮而豪迈的力量。台下的人群安静地听着,雨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李振邦和老钱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挤在人群外围。他们看到,一队队穿着崭新黄军装、胸前戴着大红花的年轻战士,正整齐列队,准备登车。他们大多只有十八九岁,脸上还带着稚气,但眼神却异常坚定,昂首挺胸,接受着家乡父老的检阅。
欢送仪式结束后,是新兵与亲人告别的时刻。场面瞬间从肃穆变成了令人心碎的生离死别。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死死攥着儿子的手,哭得几乎晕厥:“儿啊……一定要活着回来……娘等着你……”
年轻的战士强忍着泪水,用力点头:“娘,你放心!我一定多杀美国鬼子,立功回来见您!”
一对年轻夫妻,妻子怀里抱着咿呀学语的孩子,丈夫轻轻亲吻孩子的额头,又替妻子擦去眼泪:“在家照顾好爹娘和孩子……等我回来……”
妻子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是拼命点头,将一双连夜纳好的千层底布鞋塞进丈夫的行李。
几个半大的孩子,围着他们即将出征的大哥,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煮鸡蛋、炒花生拼命往他口袋里塞,小脸上满是崇拜和不舍。
还有更多的新兵,看起来孤身一人,没有亲人送行。但周围的群众自发地围上去,往他们手里塞着水果、熟食、写着地址希望他们写信的字条,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
“同志,保重啊!”
“多杀敌人,为咱中国人争光!”
“家里有啥困难,跟我们街道说!”
雨水、泪水、叮嘱声、哭泣声、雄壮的战歌声……交织成一幅无比宏大、无比真实、又无比刺痛人心的画卷。
李振邦站在雨中,浑身湿透,却感觉一股滚烫的热流在胸中激荡,眼眶阵阵发热。他见过生死,经历过危险,但眼前这种举国同心、万民送行的场面,这种将最亲爱的骨肉送上最危险战场的决绝与悲壮,深深地震撼了他的灵魂。这就是这个民族的脊梁,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能够在那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屹立不倒的根源!
老钱这个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公安,也偷偷抹了把脸,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低声骂了句:“狗日的美国鬼子!”
就在这时,一阵更加撕心裂肺的哭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就在不远处,一个穿着打补丁衣服、看起来家境贫寒的妇女,正抱着一个年轻新兵的腿,哭喊着不让他走。旁边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正在劝解。
“三娃子!你不能去啊!你大哥二哥都已经……已经牺牲在朝鲜了!你再有个三长两短,娘可怎么活啊!让娘替你去吧!”妇女的声音凄厉绝望。
周围的人群安静下来,同情地看着这一幕。一家三个儿子,两个已经牺牲,这是何等的惨烈与伟大!
那个叫“三娃子”的新兵,脸上稚气未脱,他用力扶起母亲,用袖子粗鲁地擦去母亲脸上的泪水和雨水,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坚定:
“娘!大哥二哥是英雄!他们没给咱老王家丢人!现在美国鬼子还想把战火烧到咱家门口,咱不能怕!咱家没了男人,还有我!我要去前线,给哥哥们报仇!保卫咱的国家,也保卫您!”
他顿了顿,看着母亲苍老悲痛的脸,声音哽咽了一下,但随即更加用力地说道:“娘,您放心!我到了部队,一定听首长的话,苦练杀敌本领!等打跑了美国鬼子,我回来给您养老!到时候,咱家门口,挂上三个‘光荣军属’的牌子!”
说完,他猛地挣脱母亲的手,后退两步,朝着母亲,“砰”地一声,直挺挺地跪在了泥水里,重重地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身,头也不回地、大步走向即将启动的军车队伍,背影决绝而挺拔。
那母亲瘫坐在泥水里,望着儿子的背影,哭声由凄厉变成了压抑的、令人心碎的呜咽。
周围的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呐喊:“好样的!王家老三!”
“英雄的母亲!”
“中国人民必胜!”
李振邦感觉自己的心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呼吸都变得困难。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额角的疤痕,那是在上海抓捕敌特留下的。与这些即将直面枪林弹雨、随时可能马革裹尸的年轻战士相比,他经历的那些危险,又算得了什么?
他看着那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看着那一双双视死如归的眼睛,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同岩浆般在他胸中奔涌。必须尽快破案!必须确保后方的稳定!必须让这些最可爱的人,没有后顾之忧! 绝不能让敌特分子的阴谋得逞,绝不能让战士们的鲜血白流!
军车在漫天雨丝和震天的口号声中,缓缓启动,驶向远方。人群久久不愿散去,许多人在雨中伫立,挥手,直到车影消失在街道尽头。
李振邦和老钱默默离开广场,回到指挥部。两人都没有说话,但眼神交流中,都看到了彼此心中那团被点燃的火焰。湿透的衣服黏在身上,很冷,但他们的心是滚烫的。
“查!就是把这座城市翻个底朝天,也要把‘刘瘸子’和他的同伙揪出来!”周队长红着眼睛,嘶哑着下达命令,显然他也刚刚经历了同样的震撼。
案件的侦破工作,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所有参与案件的公安干警,都憋着一股劲,工作效率空前提高。
第二天下午,好消息传来!根据一个匿名群众提供的线索(可能是被欢送大会和广泛的动员所感召),“刘瘸子”在城郊结合部一个亲戚家的地窖里被成功抓获!
突审立即进行。“刘瘸子”本就是个混混,没什么坚定意志,在强大的审讯压力和确凿的物证(手套)面前,很快就交代了。他承认是自己动手扳错了道岔,但声称是受一个叫“老K”的人指使,对方许诺事成之后给他一大笔钱,并帮他离开本地。
“老K是谁?长得什么样?怎么联系?”李振邦厉声追问。
“我…我也不知道他真名叫啥…”刘瘸子哆哆嗦嗦地说,“他就来找过我两次,一次是在黑市上认识的,一次就是去我住的地方。戴个帽子,挡着脸,说话有点拿腔拿调的,像…像个有点身份的人。他让我打听军列的时间,然后告诉我怎么做……事后让我去江边三号码头,第五个缆桩下面拿钱……”
“老K”!果然还有上线!
专案组立刻部署,对江边三号码头进行了严密布控。同时,根据“刘瘸子”提供的“老K”的体貌特征和说话特点,结合内部排查名单,进行交叉比对。
李振邦反复琢磨着“拿腔拿调”、“有点身份”这几个词。他将排查名单中,那些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者旧政府时期担任过伪职、解放后留用在铁路系统担任非核心技术或管理岗位的人员,列为了重点怀疑对象。
经过一天一夜不眠不休的筛选和外围调查,一个名叫崔明哲的人,浮出了水面。此人是铁路局资料室的副主任,早年留学日本学习铁道管理,解放后因其专业能力被留用。平时为人低调,但偶尔会流露出对现状的不满,说话确实带点旧知识分子的腔调。更重要的是,在军列运行时刻表印发后,他以其职务便利,曾以“核对存档资料”为由,接触过相关文件!
嫌疑重大!
为了防止崔明哲狗急跳墙销毁证据或逃跑,冯局长当即下令,对崔明哲实施逮捕!
逮捕行动在崔明哲位于铁路局家属楼的家中进行。当李振邦和老钱带着侦查员敲开他的家门时,崔明哲正在书房里烧毁一些文件,烟灰缸里还有未燃尽的纸灰。
看到突然出现的公安人员,崔明哲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但很快强作镇定:“你们……你们这是干什么?”
“崔明哲!你涉嫌勾结敌特,破坏军事运输,被捕了!”李振邦亮出逮捕令,目光锐利地扫过书房,迅速控制了那些尚未完全烧毁的文件残片。
在崔明哲家中,搜查出了密码本、与境外联系的电台频率记录,以及一小部分未来得及销毁的、涉及其他潜伏人员名单的碎片!
铁证如山!这个潜伏在铁路系统内部的敌特分子“老K”终于落网!
经过连夜突审,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崔明哲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对自己长期潜伏,为境外敌特组织提供情报,并此次直接策划、指使“刘瘸子”破坏军列的罪行供认不讳。其动机是出于对新生政权的不满和受到敌特组织的巨额金钱诱惑。
案件宣告彻底破获!从直接动手的“刘瘸子”到内部潜伏的“老K”崔明哲,这条企图掐断前线生命线的毒蛇被连根拔起!
消息传出,全市振奋。铁路编组站迅速恢复了畅通,一列列满载着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的军列,重新鸣响汽笛,驶向血与火的朝鲜战场。
在案件的总结大会上,冯局长高度赞扬了全体参战干警,特别提到了李振邦在发现“刘瘸子”线索和锁定崔明哲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但李振邦心中却没有太多破案后的喜悦,他的脑海里,依旧萦绕着雨中广场上,那些年轻战士坚毅的面庞,那位失去两个儿子又将第三个儿子送上战场的母亲悲痛而骄傲的哭声。
他走到办公室窗前,望着远方。天空已经放晴,阳光普照。他知道,这里的战斗暂时结束了,但前线的硝烟并未散去。后方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对前方将士最坚实的支持。
他摸了摸口袋里那枚冰冷的三等功奖章,又想起了林淑娴织的那条灰色围巾。个人的荣誉和情感,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真实。他拿出信纸,开始给林淑娴写信,这一次,他没有谈及案件,而是写下了雨中欢送新兵的所见所感,写下了这个时代普通人的伟大与牺牲。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沪上警事:1950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