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漓那庞大到令人瞠目的基建计划,在巨额白银的支撑和“招标”新法的润滑下,终于摆脱了朝堂争议的泥沼,开始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机械,轰然启动。
然而,如何将这宏大的蓝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而非扰民之役,考验的才是真正的执政智慧。
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平复。北境边关几座被破的城池需要重建,流离失所的百姓需要安置,因伤或因年限退役的士兵也需要出路。
若在以往,这往往是地方官府沉重的负担,极易滋生社会问题。
清漓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它与基建计划完美结合。
一道道政令自中枢发出,核心思想便是:以工代赈。
朝廷明文昭告,三大战略涉及的所有工程项目,无论是修路、铺线还是建厂,优先招募因战乱产生的流民和符合条件的退伍老兵。
由官府统一登记造册,组织管理,按日计酬,工钱日结或旬结,绝不拖欠!
同时,在各大工地设立简易食堂、医庐,保障基本食宿和医疗。
此令一出,效果立竿见影!
那些原本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前路在何方的流民,瞬间看到了生的希望。
能靠自己的力气吃饭,还能为重建家园出力,总比四处乞讨或者沦为盗匪强!
而退伍老兵们,本就纪律性强,能吃苦,如今有了稳定的收入和为国效力的新途径,更是踊跃报名,仿佛找到了新的“军营”。
京郊至天津的官道修筑工地上,瞬间就聚集了数万流民和退伍兵。
他们穿着统一的号褂(由朝廷发放,也算一种福利),在工部技术人员和退伍老兵担任的“工头”指挥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挖土方、碎石料、搅拌水泥(配方由皇业司核心人员掌握,分批配制)铺设路基……场面宏大,秩序井然。
“一天三十文,还管两顿饱饭!这比俺在家种地还强哩!”一个来自河北的流民老汉,捧着刚刚领到的、还带着体温的铜钱,激动得手都在抖。
“王老哥,你这夯土的手艺不行啊,得跟俺们当兵时练的似的,要实!”一个胳膊上带着伤疤的退伍什长,正认真地指导着旁边的流民。
工地边上,临时搭建的食堂里,热气腾腾的杂粮馒头和菜粥管够,偶尔还能见到几点油花,对于这些饱经苦难的人们来说,已是无上美味。
社会稳定了,潜在的治安隐患被消弭于无形,劳动力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缓解。
更重要的是,民心,在这种实实在在的“以工代赈”中,悄然凝聚。
百姓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位女帝陛下,不是在空谈,而是在真真切切地为他们谋生路,为这个国家打基础。
与此同时,《皇家日报》也迅速跟进,开辟了全新的专栏——《基建日报》。
这个专栏由苏清欢亲自把关,派出了多路记者,常驻各大重点项目工地。专栏内容极其丰富:
· 工程速递:实时报道“京津大道”铺设了多少里,“京畿电报线”架设到了哪个驿站,“京郊工业区”平整了多少土地。用具体的数据,让天下人看到进度。
· 人物风采:重点报道在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比如那位带着伤残却管理有方的退伍什长,比如那位发明了更省力运土工具的流民巧匠,甚至还有兢兢业业、与工人同吃同住的工部年轻官员。将他们的事迹稍加润色,刊登出来,并附上朝廷给予的额外奖励(可能是一笔奖金,也可能是一面锦旗,或仅仅是名字上了皇报的荣耀),极大地激发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 政策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解释“以工代赈”的意义,解释修路、电报、建工厂对未来生活、对国家强盛的好处。巧妙地将国家工程与爱国主义教育绑定在一起,不断强化“为国出力,就是为己谋福”的观念。
《基建日报》一经推出,立刻成为了继战事报道之后,最受百姓欢迎的栏目。
茶馆酒肆里,人们不再仅仅谈论战事八卦,也开始津津乐道“京津大道今天又往前修了五里”、“工业区听说要招会木匠的,工钱给得高”。
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社会氛围,逐渐取代了战后的创伤和迷茫。
在高效的组织、充足的资金和舆论的引导下,工程进展神速。
尤其是作为示范项目的“京津大道”,更是集中了最优的资源。
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在这个时代堪称奇迹),一条宽阔、平坦、灰白色的水泥大道,便如同一条巨龙,横亘在京师与天津之间!
大道可容四辆马车并行,两侧甚至还预留了排水沟和栽种树木的土坑。
大道正式通车那天,清漓甚至亲自到场,为首批通行的一队商旅马车剪彩。
当那些习惯了在坑洼不平的黄土官道上颠簸数日的商队,第一次驾车驶上这平坦如镜、坚硬异常的水泥路面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马车轻快地奔驰,几乎感觉不到颠簸,速度比以往快了数倍不止!
“神迹!简直是神迹啊!”一个常年跑京津线的老镖师激动地抚摸着光滑的路面,“以往走这条路,紧赶慢赶也要三天,还提心吊胆怕遇到劫道的和烂泥坑。现在……怕是大半日就能到天津卫了!”
商旅们欢声雷动,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条路将极大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带来巨额的利润!
之前对朝廷大兴土木的些许疑虑和抱怨,在这实实在在的便利面前,瞬间烟消云散,化为对女帝陛下英明决策的由衷赞叹。
《基建日报》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用整版报道了京津大道通车的盛况,并详细计算了这条路将为商贸带来的巨大效益。质疑声,在事实面前,彻底哑火。
然而,清漓的“疯狂”并未止步于此。就在朝野上下还沉浸在京津大道带来的震撼中时,她又通过非正式的渠道,放出了一个更加石破天惊的消息——朝廷正在慎重考虑,有限度地解除海禁,并计划大规模扩建天津港,将其打造为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
虽然清漓之前在提出工业计划时,曾轻描淡写地提过一句“远销海外”,但当时大家的注意力都被更庞大的路网、电报和工业区计划吸引,并未深究。
如今,当“开海禁”这三个字被正式、有意图地放出来时,瞬间在特定的圈子里引发了远比朝堂争议更剧烈的地震!
最先炸锅的,是那些嗅觉敏锐、且已经通过招标参与到基建工程中的大商贾们。
“开海禁?扩建天津港?!”一个江南来的丝绸巨商,在听到风声后,激动得差点打翻了手中的景德镇茶杯,“天佑我辈!若是真能放开海禁,我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能直接装船出海,卖到番邦去,那利润……简直不敢想象!”
“快!立刻派人去天津,打听清楚!看看港区附近有没有地皮可以提前买下……不,是租下!对,就说我们愿意出资参与港口扩建!”一个晋商票号的掌舵人,立刻对下属下达指令。
“朝廷招标建工厂,是不是也包括造船厂?我们必须拿下!必须拿下!”一个嗅觉更敏锐的闽地海商(虽然现在还是非法的)后代,眼睛都在放光。
这些掌握了大量资本的商贾们,仿佛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尚未被开发的金山就在眼前!
他们奔走相告,相互串联,开始动用一切资源,打探更确切的消息,并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开海”盛宴中,分得最大的一杯羹。
而天津府的官员们,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欣喜若狂,如同天上掉下了馅饼!
天津卫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长期以来,因海禁政策,主要职能是军事卫所和漕粮转运,商业并不算特别发达。
如今,一旦被定为开海口岸,还要大规模扩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尽的商机,意味着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聚,意味着政绩,意味着他们这些天津官员,将一跃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
府衙上下,立刻行动起来,开始提前规划港区,整顿市容,准备以最好的姿态,迎接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沿海各州府。
登州、莱州、宁波、泉州、广州……凡是拥有优良出海口的州府官员们,在羡慕天津好运的同时,更是心痒难耐,翘首以盼。
“陛下既然要开海禁,断无只开天津一处的道理吧?”
“我宁波港历史悠久,基础良好,岂不比天津更合适?”
“广州自古便是通商要地,番商云集,陛下万万不可忘了岭南啊!”
各地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向京师,或明或暗地表达着对开海的渴望,并极力陈述自家港口的优势,就差直接问:“陛下,什么时候才轮到我们呀?”
一股由经济利益驱动的、渴望打破海禁枷锁的巨大力量,正在民间和地方政府层面悄然形成,并开始向上涌动。
清漓只是轻轻放出了一点风声,便已成功地搅动了整个局势,将“开海”从一个需要她强力推行的政策,变成了许多人翘首以盼的福音。
她站在巨大的海图前,看着上面标注的各个潜在港口,嘴角露出了掌控一切的微笑。
基建,是强国的骨架;而开海,则是让这具骨架血肉丰满、充满活力的血液。她的棋盘,正在越来越大。
喜欢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