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研讨会返回第七研究所,张彬的思绪并未完全从那些关于未来动力的激烈辩论中抽离。但他深知,任何宏伟的构想都需要坚实的计算工具作为支撑。眼前研究所里那台作为宝贝疙瘩的“乌拉尔”电子管计算机,以及“算筹”项目正在攻坚的、体积稍小但本质未变的原型机,其庞大、笨重、能耗惊人且操作极其复杂的现状,像一层无形的壁垒,限制着更复杂、更精密的科研模拟与设计工作。
这日,他再次走进“算筹”项目组的机房。空气中弥漫着电子管散发的特有焦糊味,机器运行发出低沉的嗡鸣。庞大的机柜几乎占据整个房间,密密麻麻的指示灯明灭闪烁,几名操作人员正对照着厚厚一摞穿孔纸带和指令手册,小心翼翼地调试程序。完成一次复杂运算,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更久的前期准备和故障排查。
张彬站在一旁,静静观察。他的目光掠过那些笨重的控制台、闪烁的指示灯、堆积如山的纸带和卡片,脑海中储存的【电子管计算机原理】、【模拟计算机原理与设计】、【基础集成电路概念】以及【信息论】的知识,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开始剧烈地荡漾、碰撞、重组。
一个前所未有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思维。
为什么计算机必须是这般占据整个房间的庞然大物?为什么不能是更小、更专注于特定领域(比如科学计算)、能够放置在个人工作台上的设备?为什么人与机器的交互,必须依赖晦涩难懂的机器码、繁琐的穿孔和复杂的控制面板,而不能更直观、更友好?
他快步返回自己的办公室,反手关上门,拿出那本普通的、用于记录非核心思路的草稿本,翻到空白页,拿起铅笔。笔尖在纸面上快速滑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他先勾勒出一个相对紧凑的主机箱轮廓,摒弃了“乌拉尔”和“算筹”那种分立机柜的模式,转而追求高度集成。他运用【项目管理基础与方法论】中关于模块化设计的思路,在草图旁边标注:中央处理单元(cpU)、内存(磁芯?)、存储器(磁盘\/磁带?)、输入\/输出接口——各个功能单元应尽可能模块化,便于升级和维护。
接着,他画出了一个独立的显示终端草图,设想使用阴极射线管(cRt)来实时显示文字、数字乃至简单的图形,取代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指示灯。又画了一个类似打字机的输入设备草图,标注“键盘”,用以直接输入指令和数据,替代效率低下的穿孔纸带。
他进一步思考交互逻辑。现有的计算机编程如同与一个固执的、只懂几种简单方言的文盲交流,效率低下。是否可以设计一种更接近自然数学表达和逻辑描述的高级编程语言?通过特定的“编译器”或“解释器”,将这种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能识别的底层代码?这个想法源于【信息论】中对信息编码和转换效率的深刻理解。
他找到能源小组的小王,没有透露自己的完整构想,只是旁敲侧击:“小王,如果有一种设备,能快速处理复杂数据,你希望用什么方式把数据告诉它?又希望它用什么方式把结果告诉你?”
小王挠挠头,想了想:“最好能像写字一样直接输入吧?结果嘛,能直接显示在屏幕上就最好了,别总打孔看纸带,太麻烦。”
张彬点点头,这印证了他的部分想法。他又与郑工聊起计算机的未来,谨慎地提及“或许未来,计算机会变得更小,甚至能放在个人桌上”的可能性。
郑工听后,嗤之以鼻:“个人桌上?张工,你这想法也太……天方夜谭了。计算机是何等精密复杂的设备,造价高昂,维护困难,怎么可能普及到个人?能把一个研究所配备齐全就不错了。你这想法,不切实际。”
张彬没有争辩,只是将郑工的反应记在心里,这代表了当前时代绝大多数人的认知。
某日,钱所长路过张彬办公室,偶然瞥见摊开在桌面的草稿本上那些奇特的简图和一些诸如“模块化”、“高级语言”、“交互友好”的标注,脚步微微一顿。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目光在草图上停留了几秒,又深深看了正沉浸于思考的张彬一眼,便悄然离开。
张彬清楚,这个“个人计算设备”的概念太过超前,远超当前国内乃至世界的主流认知和技术基础。强行提出,只会被视为痴人说梦,甚至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他决定将其作为重要的技术储备,深藏于心,仅在草稿本上留下一些不涉及核心的、看似随意的勾勒。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图形用户界面(GUI)基础概念】
关于如何利用位图显示、窗口、图标、菜单和指针等元素,构建直观的、可视化的计算机操作界面,通过“点击”、“拖拽”等动作替代复杂文本命令的基础设计思想涌入脑海。这与他正在思考的“降低计算机使用门槛”、“交互友好”的理念不谋而合!
他将【图形用户界面】的概念与已有的【人体工程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构想。这种可视化的交互方式,若能实现,将彻底改变人机关系。
当晚,他在加密的“南天门计划”笔记本中,于信息技术篇下,郑重记录下这个划时代的灵感:
“个人计算设备概念雏形初现。核心:模块化架构、高级编程语言、独立显示终端与键盘输入、图形化用户界面(新获)。目标:大幅降低使用门槛,提升科研效率,使计算能力成为个体思维之延伸。此为实现基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乃至未来复杂系统(如空天载具)实时控制与仿真的底层基石。概念过于超前,暂作技术储备,待时机成熟,方可逐步显露。”
笔尖停顿,他仿佛看到,在未来的“南天门”基地,每一位科研人员、每一位指挥官,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台前,通过清晰直观的界面,高效地处理信息、模拟推演、掌控全局。这颗思想的火种,虽暂时埋藏,却已在他心中燃起不灭的光焰。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