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帝国海军为“龙王计划”的阶段性突破而振奋,并全力构建水下指挥网络的同时,另一条无形的战线——电子对抗,也悄然拉开了序幕。
帝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千里眼”项目组。
针对之前东海不明高速飞机留下的微弱雷达信号特征,研究人员进行了夜以继日的分析。他们发现,这种信号不仅频率较高,其脉冲调制方式也颇为独特,似乎带有一定的抗干扰设计。
“对手在雷达技术上,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走得更远。”项目负责人神色凝重地向溥仪和总参谋部汇报,“我们必须假设,未来敌人可能会使用电子干扰手段,试图致盲我们的防空体系。”
这一判断,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总参谋部下令,在“千里眼”新型雷达的研发中,必须将电子抗干扰能力作为核心指标之一。研究所开始尝试各种频率捷变、脉冲编码等初步的抗干扰技术,虽然效果有限,但这标志着帝国军队开始正式将电磁频谱视为必须争夺的“无形边疆”。
与此同时,对敌方无线电通讯的监听和破译工作也取得了进展。通讯兵司令部下属的密码破译单位,成功部分解读了某个潜在对手海军演习时使用的低级通讯密码,虽然未能触及核心机密,但这为了解其指挥习惯和部队调动规律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
---
奉天,航空研究院。
“烈风”战斗机的量产工作正在全力推进,首批一个大队(24架)已经交付空军,开始替换部分老旧的“猎鹰”。但研究院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在一个高度保密的机库内,一架外形更加激进、甚至有些怪异的新型战机原型机,正被工程师们进行最后的调试。它依旧采用螺旋桨动力,但发动机功率更大,机身更加修长,机翼采用了独特的层流翼型,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小阻力,追求极致的速度和高空性能。这是“烈风”的深度改进型,代号 “狂风” ,目标是成为一款专门用于高空截击和侦察的专用机型。
而在另一个更加机密的车间,一些理论物理学家和空气动力学专家,正围着一个小型试验台。台上,一个粗糙的、燃烧着煤油喷出炽热尾流的金属圆筒,正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这是帝国喷气式发动机的首次原理性验证机试运行!虽然它只能持续工作几十秒,推力也微不足道,但那喷涌而出的燃气,却代表着一条通往更高速度领域的全新道路已然开启。帝国的航空精英们,正试图强行推开一扇属于未来的大门。
---
帝国北海舰队,葫芦岛基地。
初步掌握了新指挥规程的“蛟龙-1”号潜艇,开始了第二次,也是更具挑战性的实战化训练。这一次,它的任务是在模拟的电子干扰环境下,与水面舰艇和空中反潜力量进行对抗。
训练开始后,岸基指挥中心按照预案,对训练海域实施了模拟的无线电干扰。“蛟龙-1”号按照预定计划下潜,在长达十个小时的潜伏期内,完全依靠自身声纳和艇长的判断,规避了多次水面舰艇的搜索,并成功“击沉”了一艘扮演运输船的靶船。
在预定的夜间联络窗口,“蛟龙-1”号冒险在复杂水文区短暂升起浮标天线,接收到了指挥中心发来的最新敌情通报和指令调整,随即再次下潜消失。
这次训练,虽然依旧充满了各种惊险和不足,但它成功地验证了弹性指挥体系的可行性,也极大地锻炼了潜艇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独立作战能力。帝国的深海孤狼,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与整个狼群协同狩猎。
从无形的电波空间到深邃的海底,从追求极限速度的天空到探索全新动力的实验室,帝国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同步推进。每一个领域的微小进步,都在为这条东方巨龙增添着一片坚不可摧的鳞甲,磨利着一颗足以撕碎任何来犯之敌的獠牙。
喜欢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