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坳村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桌上,村医老周看着大学生小陈递来的 “智慧健康 App” 宣传单,眉头越皱越紧。宣传单上满是 “AI 监测”“云端数据” 的字样,他指着 “扫码注册” 的步骤问:“小陈啊,村里老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咋扫码?” 小陈愣了愣,这才想起自己设计时,压根没考虑过老人的实际情况。
App 落地一周,使用率仅 12%。老周看着堆在角落的宣传册,又想起村民的反馈:“字太小看不清”“操作太复杂”,心里满是无奈。林晓团队的调研显示,65% 的高校实践方案都存在 “需求调研不足” 的问题,学生们凭着主观想法设计 “先进方案”,却忘了农村最真实的需求。“初心实践不是让学生秀创意,是帮村民解决问题。” 林晓把调研数据拍在高校负责人桌上,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话:“帮人要先问人需要啥,不是自己觉得啥好。”
当天下午,林晓就带着老周和小陈开复盘会。“你们去村里调研时,有没有跟老人唠过家常?” 林晓的话让小陈红了脸 —— 他们只在村委会待了半天,发了几十份问卷,没真正走进老人家里。“明天开始,你跟着老周去村里,用唠嗑的方式做调研,记清楚老人常用啥工具、有啥健康痛点、喜欢啥服务形式。” 林晓说着,拿出康医捐赠的 “调研工具包”,里面有方言访谈提纲、需求清单模板,还有空白的纸质手册。
接下来的一周,小陈跟着老周走村入户。在张奶奶家,他发现老人习惯用铅笔在日历上记血压;在李爷爷家,他看到老人喜欢听村广播里的健康知识。这些细节,都被他记在需求清单上:“村民需要纸质记录、喜欢听广播,不擅长用智能手机。” 基于这些调研,小陈重新设计方案 —— 把 App 里的 “血压记录”“健康小贴士”,改成了 “纸质健康手册 + 村广播播报”。
方案初稿完成后,林晓组织了 “村民共创会”。张奶奶翻着手册说:“字再大点就好了,我眼神不好。” 李爷爷建议:“广播里多说说咋预防高血压,别净说专业术语。” 小陈一一记下,把手册字体放大,还跟村广播员一起,把健康知识改成了 “少吃腌菜多吃菜,血压才能降下来” 这样的家常话。
方案落地那天,老周带着小陈给村民发手册。张奶奶拿着手册,高兴地说:“这下我能自己记血压了,不用麻烦你们了!” 村广播里响起健康小贴士时,村民们围在喇叭旁,听得格外认真。两个月后,方案使用率从 12% 提升到 78%,小陈在实践报告里写道:“以前觉得设计先进就是好,现在才明白,村民愿意用、用得惯,才是最好的方案。”
康医科技为获奖方案提供了 “落地支持资金”,小陈用这笔钱给村里印了更多纸质手册,还帮村广播升级了设备。王浩来考察时,看到老人用手册记录血压,忍不住对小陈说:“老院长当年帮人,会蹲在田埂上听村民说需求,你现在做的,跟他一样。” 林晓翻开老院长的笔记,在 “帮人要接地气” 那句话旁,写下 “高校实践的根,在村民需求里”。
当天晚上,小陈在村里的晒谷场给老人讲老院长的故事,手里拿着村民一起修改的纸质手册。月光洒在手册上,村民的修改痕迹清晰可见,像是一个个温暖的印记。小陈突然觉得: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不是设计出多好的方案,而是学会了 “站在村民的角度想问题”。
林晓望着远处山坳村的灯光,想起老院长当年上门问诊的场景。她拿出手机给高校发消息:“把‘村民前置调研 + 方案共创’的方法整理成手册,让更多学生知道怎么帮农村人。” 风掠过耳边,带着稻花香,像是老院长的回应:“这就对了,帮人要懂人,才能真帮到心坎里。”
喜欢AI误诊害我妈我反优化全县医疗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AI误诊害我妈我反优化全县医疗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