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的暴风雪连续刮了三天,因纽特人村落的火种站里,值守员卡娅裹着厚厚的海豹皮大衣,看着冻黑屏的智慧屏,手指冻得发僵。她试着按了好几次电源键,屏幕只闪过一次白光,又陷入黑暗。更让她心疼的是书架上的《初心故事集》,边缘被寒气浸得发脆,有几页甚至冻粘在了一起。
“已经三周了,还是联系不上支援。” 卡娅对着卫星电话叹气,听筒里只有滋滋的电流声。村落里的老人每天都会来火种站外张望,问 “能不能再看老院长的故事”,她只能愧疚地摇头。林晓团队的调研数据显示,像这样位于极地、雨林、高原的偏远火种站,有 15% 面临 “紧急支援超 72 小时” 的困境,地理阻隔成了初心传承的 “拦路虎”。
林晓收到卡娅的求救消息时,正在查看全球极端天气预警 —— 北极圈的暴风雪还要持续一周,常规支援车根本进不去。“不能让偏远站点的初心凉了。” 她立刻召集联盟和康医的人开会,墙上的世界地图上,极地、雨林区域的火种站被标上了红色感叹号。“老院长当年帮偏远村民,会翻山越岭找小路,我们现在也要想办法跨越地理限制。” 林晓指着地图说,突然想起笔记里 “帮人要主动找路,不是等路通” 的话。
“流动支援队 + 区域互助” 方案很快成型。第一步是 “分区队”—— 把全球划分为 10 个区域,极地配雪地车,雨林配越野车,沙漠配骆驼队,每队都携带 “应急维修零件 + 故事集复刻本”。负责北极区域的支援队队长迈克,接到卡娅的报修后,立刻检查雪地车的抗冻电池:“放心,我们的车能在零下 40 度跑,24 小时内一定到。”
第二步是 “区域互助”。林晓让相邻的 3-5 个火种站结成小组,偏远站点遇困时,先由近的站点支援。卡娅所在的村落,就和阿拉斯加的火种站结了对。暴风雪最严重的那天,阿拉斯加的值守员带着雪橇队,冒着风雪送来了应急包 —— 里面有备用智慧屏、保暖的故事集收纳箱,还有给老人的暖手宝。“先顶着用,等雪小了,流动队就到。” 雪橇队队员的声音透过风雪传来,卡娅的眼眶瞬间热了。
第三步是 “应急兜底”。每个偏远站点都预留了 “3 个月应急包”,像因纽特村落的应急包里,智慧屏能靠太阳能供电,故事集放在保温箱里,就算断支援,也能维持基本运营。卡娅用备用智慧屏播放老院长的故事时,老人围在屏幕前,脸上的笑容像冰雪初融的阳光。
一个月后,流动支援队终于抵达因纽特村落。迈克带着队员修好了智慧屏,还帮着整理冻损的故事集,用特制的防潮纸重新装订。卡娅看着恢复运转的火种站,激动地说:“现在就算再遇暴风雪,我们也不怕了,有应急包,还有阿拉斯加的伙伴帮忙!” 数据显示,北极圈火种站的紧急支援响应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到 36 小时,偏远站点的运营稳定性提升了 60%。
康医科技为流动支援队捐赠的 “极端环境适配设备” 成了 “硬保障”—— 雪地车的抗冻电池能续航 12 小时,雨林设备的防水套能抵御暴雨,沙漠车的防沙滤芯减少了故障。王浩来极地考察时,看到迈克的团队在暴风雪中检修设备,忍不住说:“老院长当年靠脚底板跨越山路,现在我们靠适配设备跨越极端环境,本质都是‘不让任何一个站点掉队’。”
林晓翻看着雪橇队送应急包的照片,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 “翻雪山帮藏族老人看病” 的记录。她在联盟社区里分享了偏远站点的支援案例,配文:“初心传承不分环境,再远的路,也要把温暖送过去。” 很快,雨林区域的支援队发来消息:“我们用越野车帮亚马逊村落的火种站换了防水智慧屏,他们现在能在雨季正常运营了!”
当天晚上,卡娅在火种站里举办了一场小型聚会,老人用因纽特语唱着传统歌谣,孩子们围着智慧屏看老院长的故事。暴风雪还在窗外呼啸,但火种站里却暖融融的。卡娅对着卫星电话说:“谢谢你们,让北极圈的初心,也能一直燃烧。”
林晓望着窗外的星空,想起老院长当年在煤油灯下写病历的场景。她拿出手机给支援队发消息:“把极端环境的支援经验整理成手册,让每个偏远站点都能有保障。” 风掠过耳边,带着夜晚的清凉,像是老院长的回应:“这就对了,帮人要不怕难,再远再偏,也要把初心送到。”
喜欢AI误诊害我妈我反优化全县医疗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AI误诊害我妈我反优化全县医疗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