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地区农业局要组织农技人员去偏远公社支援,名单里有苏景妧的名字,那地方条件艰苦,不仅缺医少药,还时常断水断电,顾衍知道后,特意去供销社买了手电筒、防水布,还有两双结实的胶鞋,塞进苏景妧的背包里:“那边山路不好走,你多注意安全,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给局里打电话,我来协调。”
苏景妧在偏远公社待了三个月,顾衍就帮她协调了三次物资,每次都托顺路的货车捎过去,还附带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公社附近有片松林,雨后能采到蘑菇,煮着吃能补充营养”“晚上睡觉记得检查门窗,山里可能有野兽”,那些细碎的叮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她在艰苦环境里的日子。
,等苏景妧带着当地农户种出的第一批蔬菜回来时,顾衍特意去车站接她。看到她晒黑了、瘦了,却笑着递过一筐刚摘的草莓:“这是基地新试种的品种,你尝尝,味道怎么样?”苏景妧拿起一颗放进嘴里,甜意顺着舌尖蔓延到心里,她知道,这份甜,是两人并肩为农业事业奋斗的滋味。
后来,地区要评选“优秀革命同志”,苏景妧和顾衍都在候选名单里,颁奖那天,主持人问他们有什么感想,苏景妧看着身边的顾衍,笑着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顾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是战友,是同志,更是一起为群众谋福利的伙伴。”
顾衍也接过话筒,语气坚定:“苏同志说得对,革命友谊不是一句空话,是在田间地头一起扛过锄头,是在遇到困难时一起想办法,是看着群众日子变好时,心里那份共同的踏实,往后,我和苏同志还会继续并肩作战,把农技推广做得更好,让更多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苏景妧和顾衍相视一笑,眼里满是默契,他们知道,这份在田埂上、大棚里结下的革命友谊,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有着最朴素的坚守——为了共同的理想,为了群众的幸福,一起奋斗,一起前行。
日子依旧平淡而充实,苏景妧忙着培训新的农技员,顾衍则在农业局协调各方资源,两人偶尔会在基地碰面,聊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下一季该试种什么新品种”“怎么才能让农户们卖菜更方便”,夕阳下,他们的身影映在田埂上,并肩走着,就像两株紧紧扎根在土地里的庄稼,向着阳光,向着希望,稳稳地生长。
入秋时,地区要推广冬暖式大棚技术,苏景妧和顾衍被分到了同一组,负责指导西边三个公社的改建工作,出发前,两人在农业局的办公室里整理资料,顾衍把一叠手绘的结构图推到苏景妧面前:“我根据之前调研的情况,标注了不同公社的土壤特点,你看看有没有要补充的。”
苏景妧翻着图纸,见每一页都用红笔圈出了关键数据,连“山根下公社需加厚北侧墙体”“河湾公社要提前挖好排水沟”这样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忍不住抬头笑:“你考虑得比我还周全,有你一起,这次肯定能顺利完成。”
到了山根下公社,难题很快就来了——村里老人觉得老棚子住惯了,不愿拆了重建,还说“冬天冷点就冷点,没必要瞎折腾”,苏景妧耐着性子跟老人们讲冬暖棚能多产两季菜,顾衍则带着年轻村民去邻村看建好的棚子,算经济账:“按去年的行情,一个冬暖棚冬天就能多赚五十块,够给家里娃添两身新衣裳了。”
两人一软一硬,连着跑了五天,终于说动了村民,动工那天,顾衍挽起袖子和村民们一起扛水泥、搭钢架,苏景妧则在一旁指导尺寸,偶尔还会递上一壶凉白开,傍晚收工时,顾衍额角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滴,苏景妧递过一块干净的毛巾:“今天辛苦你了,跟年轻人一样能干。”顾衍接过毛巾擦了擦脸,笑着回:“你不也一样,站了一天没歇脚,比我还累。”
三个公社的改建工作忙完,已经到了飘雪的时节,返程路上,吉普车陷进了雪窝里,顾衍下车去推,苏景妧也跟着下来帮忙,两人踩着积雪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车弄出来,回到县城时,天已经黑了,顾衍把苏景妧送到家门口,从包里掏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路过供销社买的,你趁热吃,暖暖身子。”
苏景妧接过红薯,指尖传来的温度顺着胳膊暖到心里,她看着顾衍身上还沾着雪的外套,轻声说:“你也快回去吧,路上小心。”顾衍点头应着,转身走了几步,又回头叮嘱:“明天要是感冒了,记得跟局里请假,别硬撑。”
转年春天,冬暖棚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山根下公社的老人们特意提着一篮鸡蛋来感谢,拉着苏景妧和顾衍的手说:“多亏了你们俩,这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菜,还能多赚钱,真是帮了我们大忙!”苏景妧和顾衍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欣慰——所有的辛苦,在看到村民们笑容的那一刻,都成了值得。
后来,农业局办了个农技培训班,苏景妧当主讲老师,顾衍就负责整理教材、联系讲师,有时苏景妧备课到深夜,顾衍会把泡好的热茶放在她桌上;顾衍去外地调研,也总不忘给苏景妧带些当地的农技书籍,有人跟他们开玩笑:“你们俩真是最佳搭档,少了谁都不行。”
苏景妧听了,总会笑着说:“我们是革命同志,本来就该互相帮衬。”顾衍也跟着点头,眼里的默契藏都藏不住——这份在田间地头、在共同奋斗里结下的革命友谊,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坚实的支撑,像田埂上的庄稼,经得起风雨,也守得住岁月,在平凡的日子里,慢慢长出了长久的温暖。
初夏的一场暴雨,冲垮了河湾公社通往蔬菜收购点的土路,眼看着棚里的青椒、豆角要成熟,运不出去就得烂在地里,村民们急得团团转,找到苏景妧时,眼眶都红了,她刚安抚好村民,就直奔农业局找顾衍——这种涉及基础设施协调的事,他总能想出办法。
顾衍正在办公室整理春耕报表,听她说完情况,立刻拿起电话联系公社和交通站,放下听筒,他抓起外套就往外走:“交通站有临时用的碎石和木板,咱们现在就去河湾公社,先搭条临时通道应急。”两人驱车赶到时,雨还没停,顾衍卷起裤腿跳进泥泞里,带头搬碎石铺路,苏景妧也跟着村民们一起扛木板、填坑洼,雨水混着泥水溅满了衣裤,却没人顾得上擦。
喜欢快穿苏景妧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快穿苏景妧的日常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