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基地扩建的消息像长了翅膀,没几天就传遍了周边十里八乡,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苏景妧就被一阵自行车铃声吵醒,开门一看,院外站着十几个背着包袱的年轻人,领头的是邻县公社的青年干部小林,红着脸说:“苏同志,我们是来学种大棚的,听说跟着你能学到真本事,还能让村里富起来。”
苏景妧赶紧把人让进院,刚烧开的玉米糊还冒着热气,她就着灶台边的小桌,给大家画起了大棚结构图,正说着,顾衍推着一辆二八自行车来了,车后座绑着两个鼓鼓的帆布包,里面装着新打印的农技手册和测土用的试纸:“军区协调了农科院,这些资料能帮大家少走弯路。”
往后的日子里,基地成了最热闹的地方,苏景妧带着年轻人翻地、育苗,顾衍一有空就来帮忙,有时蹲在地里教大家分辨土壤酸碱度,有时在临时搭建的黑板前,讲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夕阳西下时,常有农户提着自家腌的咸菜、煮好的红薯来,非要塞给他们尝尝,小院里的烟火气,混着大棚里的泥土香,格外暖心。
入夏的一天,省里的供销社派来了采购车,要把基地的蔬菜拉去城里的国营商店卖,装车时,小林突然喊起来:“苏同志,顾同志,你们快看!”众人抬头,只见卡车车身上贴着红底黄字的标语——“学习先进农技,助力乡村振兴”,而最显眼的位置,印着苏景妧和农户们在大棚里劳作的照片。
顾衍看着照片,转头对苏景妧说:“下个月省里要办农业成果展,想请你带着新品种去参展,还能跟其他地区的农技人员交流经验。”苏景妧有些犹豫,基地里的事离不开人,顾衍却笑着说:“我跟小林他们能照看好,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说不定能带回更有用的技术。”
成果展上,苏景妧培育的彩色番茄和无刺黄瓜成了焦点,有位北京来的专家拉着她的手,说想邀请她去农科院做技术交流,还递来了邀请函,苏景妧攥着邀请函,心里又激动又忐忑,当晚就给顾衍写了信,问他该怎么选。
没过几天,顾衍的回信就到了,信里没有长篇大论,只附了一张他在军区菜园拍的照片——照片里,他种的番茄藤上挂着沉甸甸的果子,旁边写着一行字:“无论你选哪条路,我都支持你。”苏景妧看着照片,忽然就定了心,她想把更多时间留在基地,留在需要她的乡亲们身边。
从省里回来时,苏景妧带了满满一箱子新种子,还有专家给的栽培方案,车刚到村口,就看见顾衍和村民们站在路边等她,小林手里还举着一个红绸子扎的花束,笑着喊:“欢迎苏同志回家!”
那天晚上,基地的空地上摆起了长桌,大家把自家最好的菜端来,有炖鸡汤、炒鸡蛋,还有刚摘的脆瓜,顾衍坐在苏景妧身边,给她夹了一块鸡肉:“听说你拒绝了北京的邀请?”苏景妧点头,看着眼前热闹的人群:“这里才是我的根,看着大家日子越过越好,比什么都强。”
顾衍眼里闪着光,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打开是一枚银质的书签,上面刻着一株小小的黄瓜藤:“农科院的同志送我的,说适合你。”苏景妧接过书签,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心里却暖得发烫。
后来,基地里办起了农技培训班,苏景妧成了专职老师,顾衍只要有空,就会来当“助教”。春天,他们一起在育苗棚里播下新种;夏天,顶着烈日给农户们讲解授粉技巧;秋天,看着满棚的蔬菜被装上卡车,送往各地;冬天,围在火炉边,规划着来年的新计划。
有村民打趣说:“苏同志和顾同志,就像大棚里的藤蔓和竹架,少了谁都不行。”苏景妧听了,脸颊微红,顾衍却笑着接话:“是啊,藤蔓要靠着竹架才能往上长,竹架也得有藤蔓缠绕,才不算空架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景妧的木匣子里,除了之前的书信和明信片,又多了不少东西——有顾衍送的书签,有农户们送的手工鞋垫,还有省里颁发的“劳动模范”奖状,她依旧守着那个小院,守着一片又一片的蔬菜大棚,身边有乡亲们的陪伴,有顾衍恰到好处的温暖。
某个清晨,苏景妧在大棚里摘黄瓜,顾衍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军区批准我转业到地方农业局了,以后就能常来帮你了。”阳光透过塑料膜,洒在两人身上,苏景妧看着顾衍温柔的眼神,笑着说:“那以后,咱们的大棚,就能种更多更好的菜了。”
远处的村庄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大棚里的藤蔓顺着竹架,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嫩绿的叶子间,挂着一个个饱满的果实,就像他们的生活,平淡却充实,温暖又充满希望。
转年开春,地区突发春旱,周边几个公社的麦田都蔫了,连带着基地的大棚也受了影响——水井里的水不够用,新栽的茄子苗眼看就要打蔫,苏景妧急得满嘴起泡,顾衍刚到农业局报到,听说消息就带着水利局的同志赶了过来。
两人踩着干裂的田埂跑遍了附近的山沟,顾衍凭着在部队野外生存的经验,在山坳里找到一处隐蔽的山泉,他挽起裤腿跳进冰凉的泉水里,带头挖渠引水,苏景妧也跟着村民们一起扛锄头、铺水管,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后背的衣服湿了又干,结出一层白霜。
等泉水顺着新挖的渠道流进大棚时,已是深夜,苏景妧坐在田埂上,掏出怀里揣着的凉红薯,掰了一半递给顾衍:“多亏了你,不然这一棚苗就全毁了。”顾衍接过红薯,咬了一大口,笑着说:“咱们是同志,本该互相搭把手,再说,这基地是你牵头办的,关系着这么多农户的生计,我哪能看着不管。”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远处传来村民们的鼾声,只有水渠里的水声潺潺,苏景妧看着顾衍脸上沾着的泥土,忽然想起第一次在村口见到他时的模样,如今他虽脱下了军装,那份为群众办事的热忱,却半点没减。
喜欢快穿苏景妧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快穿苏景妧的日常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