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初冬,北京北郊,一栋新挂上【前沿交叉技术研究所】牌子的五层小楼里,透着与窗外寒意截然不同的火热。
苏想站在空旷的一楼大厅,水泥地面还没铺平,空气中弥漫着石灰和油漆的味道。
这里曾经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电子仪器厂仓库,如今,是她的王国雏形。
她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工装,长发利落地盘在脑后,手里拿着一卷建筑图纸。
“通风管道必须改,这里的承重墙不能动,计算中心的主机房地基要额外加固……”
她语速很快,对着旁边负责基建的老师傅和几位早期报到的行政人员交代着,每一个指令都清晰明确。
没有人因为她年轻,而流露出丝毫轻视!
就在这时,门口的光线被几道高大的身影挡住。
陈知行依旧是一身妥帖的中山装,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冷静地扫过大厅,最后落在苏想身上,微微颔首。
周炽穿着件半旧的军绿色棉服,风风火火地进来,带着一股外面的冷气,笑容灿烂得像是能驱散所有阴霾:
“苏所长!报到!以后就在你手底下混饭吃了!”
他嗓门洪亮,震得空旷的大厅似乎都有回音。
李泽川则慢悠悠地跟在最后,双手插在兜里,眼神挑剔地打量着四周的环境,嘴角挂着一贯的痞笑:“啧,这地方……够破的。不过嘛,麻雀虽小,”
他目光转向苏想,带着点戏谑,又隐含深意,
“五脏得给它整全乎了。”
他们来了!
以不同的方式,放弃了原本可能更平坦舒适的道路,奔赴她这个前途未卜的“草台班子”。
苏想看着他们,心头涌上一股复杂的暖流,但脸上只是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点了点头:
“来了就好。
周炽,你的关系手续陈主任帮你办好了?
李泽川,你答应我的那批二手服务器,下周必须到位。”
没有寒暄,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周炽拍着胸脯:
“放心!老陈出马,一个顶俩!”
他凑近苏想,压低声音,带着点邀功的意味,“我还从我们原来那儿,借了几个好苗子过来,过两天就来!”
陈知行推了推眼镜,语气平稳:“手续已办妥。”
李泽川懒洋洋地靠在还没安装的门框上:
“服务器没问题,不过苏所长,咱这启动资金,是不是得再去化点缘?
光靠上面拨的那点,够干啥?”
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她的节奏,成为了她重建蓝图上的第一批、也是最核心的基石。
第一次核心会议,在四处漏风的临时办公室里进行,取暖靠的是一个烧得通红的铁皮炉子。
没有客套的寒暄,苏想手中的记号笔重重敲在白板上,发出“笃”的一声,瞬间吸引了所有注意力。
“闲话少说。”
她开门见山,声音清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从今天起,我们的新目标,叫做——【星图】!”
她在白板上写下两个大字,笔锋锐利。
【星图】这个名字,实际上是陈知行起的,寓意“星火燎原,图南之志”。
“这不再是小打小闹的修补,也不是跟在美国人、德国人屁股后面,捡他们玩剩下的!”
她目光如炬,扫过三人:
“我们要做的,是彻底掀桌子!”
“掀桌子?”
周炽眼睛瞬间亮了,身体前倾,像闻到猎物气息的豹子,
“想想,快详细说说!怎么个掀法?”
苏想轻轻笑了笑,眼里是属于真正登过顶尖学者的绝对自信。
“我们要重构从原子到构件的研究范式!
让新材料研发,从【十年磨一剑】的试错苦海,走向【未造先知】的智能预测!”
她顿了顿,抛出一个让在座三人都心头一震的概念:
“简单说,我们要造一个【材料界的神算诸葛亮】!
还没开始做实验,电脑就能算出哪种材料配方最强、最韧、最耐造!
我们要让我们的战机、我们的飞船,用上我们自己【算】 出来的、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材料!”
“我靠!想想!你这想法……太牛逼了!”
周炽第一个蹦起来。
陈知行没有立即表态。
他修长的手指快速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连串复杂的公式和关键词,大脑如同精密的计算机飞速运转。
片刻后,他抬头,语气沉稳却带着压抑不住的欣赏:
“理论框架极具颠覆性,如果成功,将是变革性的。但是,苏想,”
他看向她,目光专注,
“实现路径、数据壁垒、尤其是算力需求……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内的超算中心,恐怕也难以满足你构想的海量实时计算。”
他永远是那么理智,先看到最困难的核心!
“啧。”
一声轻嗤从旁边传来。
李泽川“啪”地合上打火机盖,懒洋洋地撩起眼皮:
“陈大学神,你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正经,做事老是先想困难。
算力不够?砸钱!
数据没有?找资源!”
他站起身,走到苏想身边,与她并肩而立,“放心,钱和资源的事,我来想办法。
甭管是部委的专项经费,还是外面的野路子,总归得把咱苏博士【星图】给点亮了!”
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在四人之间流淌。
分离的岁月非但没有造成隔阂,反而让彼此的信赖和对共同目标的渴望,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苏想感受着身边三人截然不同却同样强大的支持气场,心底最后一丝不确定也烟消云散。
她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星图】二字旁边,画出了一个与当前主流计算机截然不同的结构图,线条流畅,充满了生物般的有机感。
“传统的超级计算机,比如我们正在使用的银河-II,是基于冯·诺依曼架构, sequential processing(顺序处理),瓶颈很明显。”
她的笔尖点在白板上,“而我们需要的是这个——”
她圈出了那个新颖的结构。
“是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异步、并行、分布式处理信息的方式。
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脑计算架构。”
类脑计算!
在1992年,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是只在最前沿的学术期刊上偶有提及、被视为遥远未来可能性的概念!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连周炽都瞪大了眼睛,李泽川把玩打火机的动作停了下来。
陈知行镜片后的目光骤然收缩,紧紧盯着那个结构图,呼吸都微微急促起来——他瞬间意识到了这其中蕴含的、足以改变世界计算格局的恐怖潜力!
苏想将他们的反应尽收眼底,她知道这很疯狂。
但正是这种疯狂,才能实现真正的“掀桌子”!
喜欢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