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了?”
陈知行最先注意到她的异常。
苏想指着屏幕上一列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
“我……我感觉……这些重复边和自环的出现,好像不是完全随机的……
你们看这个时间戳字段和源节点Id的分布……它们好像……有某种很弱的周期性关联?”
她说的磕磕巴巴,甚至用了“感觉”这种不专业的词。
若是平时,李泽川肯定要嘲讽她“直觉又来了”。
但此刻,陷入僵局的周炽和李泽川都猛地看向她指的数据。
陈知行立刻俯身过来,快速浏览着她标记出的数据段,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了几下,进行了几个简单的统计检验。
“确实存在微弱的相关性!”
陈知行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虽然显着性不高,但足以设计一个低成本的预过滤规则,优先处理掉大部分疑似噪音,剩下的再交给精确算法处理!
这样可以极大减少主算法的负担!”
周炽猛地一拍大腿: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苏想你这感觉神了!这就叫启发式过滤!”
李泽川也来了精神,立刻根据这个发现开始编写预处理脚本:
“虽然还是有点玄学……但好像能行!”
一个困扰他们许久的瓶颈,竟然被苏想从看似无关的数据细节中发现的微弱“直觉”给打破了!
接下来的进程顺利了许多。
最终,数学系团队不仅提前完成了算法设计和实现,其效率和处理效果,都明显优于张涛团队那边还在苦苦调试的、追求绝对精确但异常笨重的传统方法。
当博士师兄宣布结果时,张涛几人的脸色难看至极。
他们无法相信,自己竟然输给了这个他们最看不起的!靠直觉的团队!
周炽得意地扬起了下巴。
李泽川哼了一声,但嘴角是上扬的。
陈知行微微颔首,看向苏想的目光里,多了一丝明确的赞赏。
苏想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背早已被冷汗湿透。
但这一次,汗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全力以赴后的虚脱和……一丝微小的、确切的喜悦。
经此一役,实验室里再无人敢明着质疑数学系四人组的资格。
他们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正式成为了项目组的一员。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刘教授交给他们的第一个正式任务,就极具挑战性:
为核心算法中的一个关键模块——大规模稀疏矩阵的并行分解设计一个更高效的预处理方案。
现有的方案并行效率低下,成了整个计算流程的瓶颈。
四人立刻投入战斗。
然而,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团队内部第一次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周炽坚持认为应该采用一种激进的新型近似算法:
“虽然理论还不完善,但潜力巨大!
一旦成功,速度能提升一个数量级!值得冒险!”
李泽川强烈反对:
“放屁!近似算法不确定性太高,容易失控!
我倾向基于现有成熟方法做极致的底层优化!稳扎稳打,提升30%没问题!”
陈知行则提出了一个折中的、但数学上更优雅严谨的改进方案:
“可以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引入随机采样和迭代细化,兼顾效率和可靠性。”
三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办公室里充满了技术术语的碰撞和激烈的辩论。
苏想坐在旁边,努力地听着、记着,试图理解每一种方案的优劣。
她发现,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其闪光点和局限性。
周炽激进但风险高,李泽川保守但提升有限,陈知行折中但实现复杂。
就在这时,刘教授过来了解进展,看到他们僵持不下,便笑了笑,说了一句让四人印象深刻的话:
“争论是好事,说明都在思考!
别光吵!
实验室有的是计算资源,高级工作站、小型机集群都能申请!也有的是时间!
既然谁都说服不了谁,那就都把你们的方案实现出来,跑数据,看结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话如同醍醐灌顶!
对啊!纸上谈兵有什么用?直接真刀真枪地干!
“比就比!”
周炽第一个跳起来。
“怕你不成!”李泽川立刻应战。
陈知行推了推眼镜,眼神里也燃起了斗志:“可以。”
一场团队内部的技术竞赛开始了。
三人分别带领自己的方案,疯狂地投入了实现和测试中。
周炽熬夜推导新算法的数学基础,李泽川拼命压榨每一行代码的性能,陈知行精心设计着采样的概率模型。
苏想则成了最忙碌的人。
她需要同时学习理解三种方案,协助他们进行测试数据的准备、结果的记录和初步分析。
她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思想,忙得脚不沾地,但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验证阶段到了。
三份代码,在同一套高性能计算集群上,针对相同的测试数据集,开始运行。
紧张的气氛几乎凝滞。
最终结果出来:
李泽川的极致优化方案,稳定地将性能提升了35%。
陈知行的随机采样方案,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提升了65%。
而周炽那个看似冒险的激进新算法,虽然在小部分数据上出现了波动,但平均性能提升达到了惊人的92%!
“Yes!”
周炽兴奋地跳了起来,挥舞着拳头。
李泽川看着数据,虽然不爽,但也不得不服气:“妈的……还真让你这疯子蒙对了……”
陈知行看着结果,若有所思:“波动问题需要解决,但方向确实有突破性。”
刘教授看着最终报告,满意地点点头:
“很好!周炽的方案作为主攻方向。
陈知行协助他解决稳定性问题,李泽川负责将优化后的模块集成到主框架中。
苏想……”
他看向那个一直在默默辅助的女孩:
“你继续负责测试和数据验证,重点关注新算法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边界。”
分工明确,各自发力。
经过这一次的内部竞赛和融合,团队的合作更加默契,对彼此的技术特点和能力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想看着沉浸在技术探讨中的三人,心里充满了感慨。
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团队真正的力量所在——不是某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这种不同思维碰撞、竞争又合作、最终指向共同目标的强大凝聚力。
而她,也正在这片土壤中,悄悄地生长着。
喜欢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