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十二月的上海,冷雨裹着雾,把恒基中心的玻璃幕墙浇得发亮。陈启棠坐在二十层的办公室里,指尖划过桌上的资产清单,纸页上“内地业务占比45%”的数字,被他用红笔圈了三道,像三道醒目的警示线。窗外是陆家嘴的霓虹,写字楼的灯光密密麻麻,像无数双盯着楼市的眼睛——最近半个月,助理每天汇报的内地房企拿地数据都在涨,松江有块地溢价率破了120%,朋友圈里全是同行晒的“新地块奠基”照片,热闹得像场永不散场的宴。
“老板,这是深圳长租房的最新报表,入住率92%,租金回款率100%。”助理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个牛皮纸文件夹,里面夹着厚厚的单据,“还有您让整理的非核心资产清单,广州那两个临街商铺、杭州的写字楼公寓,都标红了,这几个项目的租金回报率不到3%,而且最近周边房价波动大。”
陈启棠接过文件夹,没先看报表,反而从公文包内侧口袋掏出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那张泛黄的字条,“启棠,我赌输了,房子没了,家也没了”的字迹,被岁月浸得发暗,边角却被摸得光滑。他把字条放在资产清单旁,两张纸一旧一新,一轻一重,像跨越时空的两个注脚。
“广州的商铺,下周就挂出去卖。”陈启棠的声音很轻,却没半点犹豫,指尖点在“广州商铺”那行字上,“杭州的公寓也一起,找外资基金接盘,价格比市场价低5%,只求快。”
“低5%?”助理愣了愣,“上周还有开发商想按市场价买,再等等说不定能卖更高……”
“不等了。”陈启棠打断他,拿起字条,指腹摩挲着纸面,“一九九七年香港金融危机前,我那朋友也是这么想的,‘再等等,还能涨’,结果等来了断供,等没了家。现在内地楼市跟当年多像,大家都在抢地,没人看负债率——你去查,那些拿地最凶的房企,负债率有几个没超70%?”
助理没再说话,低头把“降价5%”的备注写在清单上。办公室里静下来,只有窗外的雨声偶尔敲在玻璃上,“嗒嗒”响,像在数着什么。
“爸,您怎么把杭州的公寓卖了?”陈文博推门进来,手里攥着份拿地报告,脸上带着急劲儿,“我刚跟杭州的中介聊,那块地旁边要建地铁,明年房价至少涨15%,现在卖太亏了!”他刚从杭州回来,一路看到的都是“拿地即赚”的标语,心里早憋着股劲,想说服父亲趁势扩张。
陈启棠把资产清单推过去,“你看看这个。”他指了指标红的项目,“广州商铺上个月报价2000万,这个月已经有人压到1800万了;杭州公寓的租客,最近退租了三个,都是要去买新房的——大家都去炒房,谁还租公寓?”
“可我们是港资,资金比内地房企稳,为什么不趁他们缺钱的时候抄底?”陈文博翻开报告,指着其中一页,“杭州这块地,底价8000万,我们要是拿下,建高端住宅,两年就能回本!”
陈启棠没看报告,反而把那张字条递到儿子面前。陈文博的指尖碰到字条,纸页的脆感让他愣了愣——这张纸他从小看到大,却总觉得父亲太把“过去”当回事。“爸,这都多少年了?现在内地跟香港不一样,政策托底,不会像九七年那样……”
“政策能托多久?”陈启棠的声音沉下来,眼神里带着少见的严厉,“你忘了三个月前,我们抛售松江的两个商铺,当时你也说‘亏了’,结果现在呢?那两个商铺的价格跌了15%,接手的开发商已经开始降价甩卖了。”他起身走到窗边,指着外面的恒基中心,“你看这栋楼,我们买的时候是烂尾楼,装修花了8000万,租金定得比周边低1元,有人说我们傻,可你看现在,入住率95%,每个月的租金比任何拿地项目都稳。这就是运营类资产的好——它不跟楼市疯,只跟日子稳。”
陈文博张了张嘴,想反驳,却想起松江商铺的事——当时他确实觉得父亲太保守,可后来的行情印证了父亲的判断。他低头看着字条,突然注意到纸页背面,父亲用铅笔写了行小字:“九七年,恒生指数跌点,好友阿明跳楼,留妻女无依。”这行字他以前没见过,心里猛地一沉。
“内地业务,以后只留运营类资产。”陈启棠走回桌前,拿起红笔,在资产清单顶端写下“30%”,“恒基中心、深圳的长租房,再加上上海的两个社区商铺,就这些,剩下的全清掉。以后每个月,你亲自查一次负债率,只要超50%,立刻停项目。”
“50%?”陈文博惊讶地抬头,“内地房企哪个负债率不超60%?我们要是压这么低,会错过很多机会……”
“机会多,坑更多。”陈启棠从公文包里拿出份绩效考核表,递给助理,“把考核标准改了,内地团队的奖金,跟负债率挂钩——负债率超50%,奖金减半;超60%,全扣。再把这张字条复印,贴在每张考核表上,让他们每天都能看到。”
助理接过考核表,看着老板把字条放在复印机里,“嗡”的一声,字条的影子落在白纸上,像个沉甸甸的印章。陈启棠拿起复印件,用胶水仔细贴在考核表顶端,“告诉他们,这不是保守,是活命的规矩。一九九七年我没守住阿明,现在不能让恒基栽在‘贪’上。”
陈文博站在旁边,看着父亲贴字条的动作,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带他去香港的旧楼,指着墙上的“止蚀线”标语,说“做生意就像坐船,得知道什么时候该收帆”。那时候他不懂,现在看着父亲鬓角的白霜,看着那张字条上的字迹,突然懂了——父亲的“保守”,不是怕错过机会,是怕重演悲剧。
“爸,深圳的长租房,要不要再卖两个楼层?”陈文博轻声问,语气里没了之前的急劲。
陈启棠摇摇头,指着报表上“92%入住率”的数字,“留着,这是安稳钱。以后内地业务,就做‘稳’的——租金、入住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做‘赌’的——拿地、炒房价,这些靠天吃饭的。”他把修改好的考核表递给陈文博,“你拿去给团队,就说这是死规矩,谁破了,就不用在恒基待了。”
陈文博接过考核表,字条的复印件贴在上面,字里行间的沉重,让他手指发紧。窗外的雨还在下,霓虹的光透过玻璃,落在字条上,“家也没了”四个字,像在提醒着什么。
“对了,”陈启棠叫住正要出门的陈文博,从公文包里拿出手机,发了条短信,“把这个转发给内地团队所有人。”
陈文博看了眼手机屏幕,短信内容只有六个字:“不贪就是赚。”这是三个月前,父亲抛售松江商铺后,发给自己的短信,现在,要发给所有人了。
助理拿着资产清单离开后,办公室里又静下来。陈启棠把字条放回公文包,拉链拉得“咔哒”响,像是给这份规矩上了锁。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雨渐渐小了,恒基中心的灯光在雾里亮着,像个沉稳的坐标。他知道,外面的楼市还在疯,还有很多人在抢地、在赌,但恒基要做那个退潮时留在岸上的——不是不敢,是经历过失去的人,更懂“稳”才是最长远的赢。
没过多久,助理发来短信:“广州商铺已找到买家,1900万成交,下周过户;杭州公寓外资基金有意向,价格按您说的,低5%。”陈启棠看着短信,没笑,只是把手机放进公文包,和字条放在一起。公文包很旧,却很沉,里面装的不是钱,是一个过来人的敬畏,和一个家族的规矩。
喜欢天地翻覆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天地翻覆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