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巧也很惊讶,笑着打招呼说:“是钱玲妹子啊!”上下看了看又轻声问:“你咋在这啊?”
钱玲说:“我公公今天早上骑自行车不小心摔伤了小腿,我陪着婆婆把他送过来的。巧嫂子你又是为啥在这啊?”
冯巧大致说了经过,钱玲听了也是连声说好险!又问苏建国病房号是多少,说:有时间定要去看看,能在同一个地方两次遇见,还挺有缘份的。两人站在洗手池边聊了好一会儿,才各自离开。
冯巧回去跟苏建国说:“建国,你绝对猜不到我刚刚遇到了谁?”
苏建国问:“谁?我们五队的?”
冯巧直接公布答案:“钱玲,生小五时,同病房的那对知青,记得不!”
苏建国说:“哦!记得!那可真巧, 她在这干什么?”
冯巧说:“她公公骑自行车摔了腿,在这里住院。她还说他们有时间要来看你。”
苏建国笑:“人家看我们干什么?不过是客气两句。”
结果第二天李远志和钱玲真的来了,两人还提着糖和麦乳精。苏建国和冯巧赶紧热情相迎。
李远志笑着说:“苏大哥,我们可真是有缘啊!我昨天晚上听钱玲说你们在这里,我就想着怎么也得来看看。刚好今天礼拜天,我们这就来了!”
苏建国也笑说:“谢谢你们夫妻来看我!你们老父亲好些了吗?”
李远志说:“我爸小腿骨裂, 医生检查说问题不大,输点液观察观察,大概明天就可以出院了!”
冯巧要给两人削苹果,钱玲说:“巧嫂子,别忙活了,不如我们说说话!”
冯巧跟钱玲到一边谈起了育儿经,钱玲问起玉凤现在怎样,听说玉凤才会走路,不由跟着捏一把汗,她宽慰说:“这孩子就小时候吃了点亏,现在长大了就好了!”
冯巧问:“你们家的儿子肯定长得很好吧?小时候就白白胖胖的。”
钱玲的儿子叫李向阳,是个活泼可爱的宝宝。钱玲觉得,跟冯巧两夫妻养玉凤相比,她跟李远志养儿子可是太省心了。
这边李远志在跟苏建国讲社会变化。李远志一脸认真地对苏建国说道:“苏大哥,时代变啦!现在国家可是下了大力气要搞活经济呢,而且还要进行改革开放哦!”
苏建国听了这话,满脸疑惑,他挠挠头,不解地问道:“李兄弟,你这说的都是啥意思啊?我咋一句都听不懂呢?”
李远志见状,赶忙解释道:“这样吧,城里的情况我就先不说了,我跟你讲讲农村的事儿。你看啊,现在土地都包产到户了吧?”
苏建国连忙点头,表示确实如此。
李远志接着说道:“这其实还有个叫法,叫‘包干到户’。你知道这和以前有啥区别不?”
苏建国摇摇头,还是一脸茫然。
李远志继续解释道:“区别可大啦!以前呢,大家都是一起干活,收成好坏都一样。但现在不一样啦,包干到户就是自负盈亏了!
你们现在种啥、养啥,都由你们自己拿主意,要是亏了本,那也只能自己承担。不过呢,同样的道理,要是你们赚得多,那也跟别人没有关系!全是自己的。”
苏建国问:“你能不能说得更详细点!我们赚什么?”
李远志说:“赚钱啊!比如以前,大家养点什么都要偷偷摸摸的。现在,完全不用担心有人不让干,放开手脚想养多少都行!”
苏建国笑说:“钱都没有, 拿什么养啊?”
李远志神秘一笑说:“没有钱可以借贷啊!”
看见苏建国瞪大的眼睛,解释说:“不是你想的那样啊! 农村信用合作社听说过吧?是国家政策专为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而成立的。
你要是有什么项目想做又缺钱,你就可以去申请贷款。这个是有利息,但是他不会很高的。等你赚了钱连本带息的还上就可以了,要的就是讲信用嘛!”
苏建国问:“李兄弟你这消息从哪儿来的?靠谱不靠谱哦?”
李远志摸摸自己的脑袋,说:“我现在就在县委主管农业这一块!”
苏建国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他有些迟疑的叫:“李县长?”
李远志纠正说:“副县长!”
苏建国云里雾里的:这么说这些消息都是真的了,那到底可以干什么呢?
苏建国就问了:“李县长那你说,我们可以干什么呢?”
李远志说:“可以干的事很多啊,比如,种瓜果蔬菜、种植桑树养蚕。也可以搞养殖,做手工。 这些都可以呀!总之,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不违法乱纪,不违背公序良俗,怎么都行!”
苏建国又问:“那我要干什么,又没有技术一通瞎干,那不是等于直接赔本吗?”
李远志笑了,笑声爽朗轻快,他说:“我就喜欢跟苏大哥说话。你看你问的这个问题,就问在点子上的。
对,不管干什么肯定要技术支持,要有懂行的人指导。但这个你也不用担心,这些有农技站负责。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去请教农业专家。他们可以帮你检测土质,土地要是有什么问题,他们可以进行改良。 实在不适合种植你想要种植的,他们也会直接告诉你。”
苏建国觉得自己要好好消化消化这个消息,一时没有说话。
李远志走的时候说:“苏大哥,你好好想想,要是有什么想法的话,可以到县委来找我。我们这就回去了。苏大哥,你好好将养身体呀!我是很期待你来找我的!”
一大早, 苏家姐妹仨就起了床。
吃好早饭玉秀说:“玉芳,你收拾好就去公社买点肉和豆腐回来,再剥些豌豆。小五,你乖乖的自己玩。我去地里割麦子了。”
玉秀老远就看见自家地里好些人,已经在割麦子了。她赶紧跑过去,地里的人都抬起头,七嘴八舌的笑着打招呼。林国喜两夫妻、朱金山两夫妻和朱银山两夫妻都在,地里的麦子已经倒下一小半了。
玉秀心里暖暖的,鼻子也酸酸的,一时激动得说话都结巴了:“几位叔叔、婶婶这么早就来帮我们割麦子了,我,我先回去做饭去!”说完就要往回跑。
杨慧笑着叫住她:“玉秀,别忙活了,我们都是吃过饭来的!”
玉秀更过意不去了,“那,多不好意思啊!我还是得先回去一趟!”边说边就跑了。
几个大人不由又是一阵感叹:多懂事的孩子啊!
玉秀回家,玉芳还在喂猪,玉秀跟玉芳说:“玉芳,朱家两表叔家四个人和明华婶婶、林表叔都已经在地里割了一会儿了,还是吃了饭去的!”
玉芳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她也很是感动,说:“那我们中午多准备些饭菜吧!”
玉秀说:“还要多烧点开水,这么热的天,放点盐再加点白糖!”这个可是爸爸告诉她们给身体补充能量的好方法!
玉凤也跟着说:“我现在就和昊昊哥哥,去跟雪梅婶婶家的建民玩儿!”
玉凤觉得自己还是挺懂事儿的,毕竟小孩子谁都喜欢,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儿,谁会主动去找比自己小的孩子玩呀!
玉凤找到林昊说:“昊昊哥哥,我们去找建民玩吧!”
林昊对春晓说:“姐姐,我们一起去!”
朱金山和杨慧的双胞胎今年八岁,上小学二年级了。
姐弟俩小的时候跟赵德贵的孙子赵家宝玩耍时,赵家宝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却爬起来放狗,撵得姐弟俩哇哇大哭。
赵德贵却找到朱金山两口子说:你家俩孩子欺负我孙子。硬是逮着讹了十块钱才肯作罢。朱金山两口子气得教训两孩子说:以后再也不准跟赵家宝一块儿玩了。
也许是矫枉过正了,姐弟俩汲取教训:谁也不招惹了,就自己玩。在家里也好,上学也罢只相互作伴,跟谁都保持距离。对此朱金山和杨慧也是完全没有办法。
直到朱银山和王雪梅的孩子出生,或许是血脉相连给了他们安全感,又同住在一个院子里,还是看着一点点长大的,姐弟俩越来越喜欢陪着这个堂弟玩了。
春晓像一只欢快的小燕子,跑在前面,后面跟着林昊和玉凤。三人进了朱家,不到一刻钟,大大小小六个孩子就发出了清脆的笑声。
王桂英今天老早来了学校,先去了学生宿舍,看见里面已经有了几架床,心里很是满意。她现在要去玉秀家看看,也许能为那孩子做点什么,总不能因为一时的困境,就失去宝贵的学习机会,那也太可惜了。
从学校出来正要下坡的时候,王桂英远远看见水库埂上的那头,有两个人仿佛提着很重的东西,看起来很是吃力的样子。
翻过山梁,湛蓝的天空下,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现在眼前:那是金黄的麦田, 褐黄色的油菜田,偶尔镶嵌几块菜畦,是层次分明的翠绿,远处的水田里是深浅不一的青绿。这是大自然赋予劳动人民勤劳的慷慨馈赠。
林子里鸟儿不时的叫着“麦儿快黄、麦儿快黄”,愈发衬托出麦收时节的一片繁忙景象。
先前看到的两个人已不见踪影,路边麦田里却有几个人排成一排,一边说笑着一边‘唰唰’的割着麦子:抓一大把攥在手心里,挥舞起镰刀一割,再反手往后一放,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王桂英走过去问靠近路边的杨慧:“这位大姐,请问:你知道苏玉秀家怎么走吗?”
大家都看了过来,杨慧问:“你找苏玉秀有什么事吗?”
王桂英解释说:“啊,我是她班主任老师,我姓王, 这不是要中考了吗?我是来家访的。”
杨慧笑着说:“哦,王老师啊!玉秀开始还在这儿呢。现在回去了!”
鲁明华问:“王老师,你是来问她住校的事情吗? 我们刚刚还在说呢,待会儿把麦子割完搬回去,就帮她把床搬到学校去!”
王桂英没想到事情解决起来这么顺利,这群人就是玉秀说的,和她家交好的邻居吧,看起来这些人还真不错呢!
王桂英不无遗憾的说:“她跟我说了她不住校。她说:她在家里是老大,她要是住校的话,家里就没有人照顾了。
还说她爸住院可能要花很多钱,她想退学。所以我想着来看看,能不能帮帮她! 这孩子的成绩虽不是顶好的,但努把力,应该还是可以考上高中的。我怕她就这么放弃了,太可惜了!”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人民教师,真的是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工资拿得很低,心却操得不少。不管是体罚学生、斥骂学生,还是走访家长,很多都只是为了让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家长们把孩子交给老师也是十分放心的,不管是参加家长会,还是老师家访,家长们的口头禅就是:“老师,我家谁谁谁就交给你了,你多费心啊!他要不听你的话,你就给我打他,打完了我跟你道谢去。”
老师和家长配合默契,是年少时多少调皮捣蛋鬼的噩梦啊!
喜欢活在这温情人间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活在这温情人间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