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像一座漂在校园夜色里的孤岛。空气里焊锡的微焦味、电路板受热后特有的化学气味,以及咖啡的苦涩混在一起,构成一种奇异的、令人头脑清醒的氛围。键盘敲击声、示波器发出的规律蜂鸣、还有偶尔低声交换意见的碎片,是这片空间的主旋律。
陈默站在白板前,上面的公式和框图已经层层叠叠,几乎覆盖了每一寸可用面积。他手中的墨笔停在半空,笔尖对着一个反馈回路的参数节点,迟迟没有落下。
李立和赵昊为了这个节点的最优解已经争论了快一个小时。一个主张激进提升,另一个坚持稳健优化。两人的声音都不大,但语速快而密集,像两种不同频率的电流在空气中对撞。
陈默的视线从白板上移开,落向窗外。浓重的夜色包裹着大楼,对面行政楼的窗户几乎全黑了,只有零星的几个窗口还亮着,像沉睡巨兽偶尔睁开的眼睛。他的目光在其中一扇亮着的窗户上停留了片刻——那是系主任办公室的大致方位。
指尖的墨笔无意识地在指尖转了一圈。白天在行政楼走廊听到的那些含糊的、带着关切的抱怨,此刻在寂静的夜里变得清晰起来。还有设备处那封提前到来的安全自查邮件,门口那个模糊的泥印……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增益系数必须控制在2.3以下,否则整个反馈环路的稳定性会临界!”李立的声音拔高,打断了他的走神。
“但…但是保守方案的处理延时…会超出项目要求的阈值……”赵昊反驳,手指用力地戳着仿真数据打印稿上的某一处,纸张被他戳得微微凹陷下去。
陈默收回目光,墨笔终于落下,在那个争议的节点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分支,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参数。“不考虑单一增益系数,”他的声音平稳,压下了所有的争论,“用自适应观测器动态调整。李立,你负责观测器算法核心,参考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那个降维思路。赵昊,你做延时补偿模块,和观测器同步联动。”
他三言两语将僵持的难题分解、转化,变成了两个可以并行推进的具体任务。争吵声戛然而止。李立和赵昊对视一眼,几乎同时吸了一口气,然后迅速埋首到自己的电脑前,键盘敲击声再次密集地响起,带着一种被点破关键后的急切和专注。
陈默放下笔,指尖沾着的墨粉在灯光下泛着细微的光。他走到实验室角落那台嗡嗡作响的主机服务器前,假意查看运行日志,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了几下,调出了一个隐藏的后台终端界面。
黑色的屏幕上,命令行代码飞速滚动。这是他前几天顺手写的一个小程序,没什么复杂功能,只是默默地记录着实验室内部网络的所有异常访问尝试,尤其是对核心项目文件服务器的非授权探针。
日志记录寥寥无几,大多是些校内网的常规扫描广播。他的目光一行行扫过,直到停留在接近底部的一行。
一个陌生的Ip段,试图用低权限的通用访客账户,反复连接项目服务器的某个特定端口。时间戳是今天下午,他和学生都在实验室的时候。尝试了几次,均被系统自带防火墙拒绝,之后便消失了。
Ip段不属于校内网络规划中的任何已知范围。
陈默的呼吸放缓了些,瞳孔微微收缩。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几个命令,追踪那个Ip的路由信息。结果模糊不清,像是经过了好几层跳转和伪装,最终消失在公共网络出口的海洋里。
他沉默地清除了查询痕迹,关闭了终端界面。服务器风扇的嗡嗡声似乎变得更响了,鼓动着耳膜。
他站起身,动作如常地给自己接了杯水。冰冷的水流过喉咙,压下心底泛起的一丝寒意。目光扫过实验室:李立眉头紧锁,屏幕上是复杂的算法结构图;赵昊嘴里念念有词,验算着纸上的公式;李娟正用万用表仔细测量着一块新焊好的板子,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认真。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刚刚在数字层面发生的一次无声窥探毫无察觉。
陈默喝完水,杯子放在桌边,发出轻微的磕碰声。他走到实验室总电闸箱旁边——那里堆着几个备用键盘和一些废弃线材。他像是要整理杂物,弯腰拨开那些线缆,手指“无意”中擦过电闸箱外壳的底部内侧。
指尖触碰到一个约指甲盖大小、冰凉、略带凸起的物体。不是灰尘,也不是设备原有的部件。
他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仿佛只是确认了一下箱体是否稳固,随即自然地直起身,仿佛什么也没发现。他甚至顺手将旁边一个歪倒的键盘扶正了。
但就在那半秒不到的接触里,他指腹的触感已经勾勒出那东西的大致形状——一个微型磁吸式的装置。
心脏在胸腔里沉了一下,然后更用力地搏动起来,血液冲刷过耳廓,带来一种低沉的鸣响。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一种冰冷的、被侵入的愤怒,以及高度戒备下的清醒。
他没有立刻去处理那个东西。而是走回实验区,拿起一份打印出来的技术文档,像是要查阅什么,目光却快速而仔细地扫过实验室的各个角落:天花板四角、通风口、书架顶层、显示器背后……
在门框上方,靠近烟雾报警器的位置,他视觉的余光捕捉到一点极其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红色光点,瞬息即逝,像是某种电子设备待机时的指示灯,被巧妙地隐藏了起来。
不止一个。
对方的手段算不上多么顶尖高明,但足够大胆和直接。像是某种肆无忌惮的试探。
陈默垂下目光,落在手中的文档上,纸页的边缘被他捏得微微卷曲。他维持着翻阅的姿势,足有十几秒,呼吸平稳,只有喉结极其轻微地滚动了一下。
然后,他放下文档,走到李娟身边,指着她正在测量的板子上的一个点:“这个耦合电容的容值,再精确测量三次取平均值。数据记录到我桌上那个蓝色笔记本里。”
李娟有些意外,这个要求过于基础甚至繁琐,但她没有多问,点头照做,转身走向陈默的办公桌去拿笔记本。
就在她转身的瞬间,陈默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了实验台下方,一个闲置的多口USb集线器的外壳上。那集线器接着电,指示灯亮着。
他的指尖在金属外壳上极快地、有规律地轻叩了几下。
几乎同时,李立电脑屏幕上,一个原本安静待在角落、看似系统自带的监控小插件窗口,内部的数据流极其细微地跳动了一下,没有任何提示音或弹窗。赵昊那边,他放在手边处于锁屏状态的手机屏幕,也微不可察地亮了一下又瞬间熄灭,快得像是幻觉。
李立的目光依然紧锁在算法结构图上,手指飞快地敲着代码,似乎毫无所觉。只有赵昊,动作几不可见地顿了一下,极其快速地瞄了一眼黑下去的手机屏幕,然后又低下头,继续演算,只是笔尖移动的速度稍稍放缓,耳朵似乎竖了起来。
陈默已经收回了手,仿佛只是倚着实验台休息了片刻。他拿起另一份图纸,走向李立,和他讨论起一个实现细节。
实验室里,一切如常。敲击声、蜂鸣声、低语声。
只是空气里,某种无形的电波似乎变得更加密集和紧绷。像一张无声的网,悄然张开,等待着下一次不请自来的触碰。窗外的夜色,更浓了。
喜欢我的学生全是未来大佬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的学生全是未来大佬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