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奉安入陵,国丧期满,褪去满宫缟素,朱墙金瓦重新显露本色,只是这宫阙的主人已然更迭。钦天监择定的黄道吉日,新帝登基大典在太和殿隆重举行。
这一日,天光未亮,萧明玥便已起身。不同于守丧时的素净,今日她需穿着皇太后的正式朝服。玄色为底,上用金线绣着繁复的十二章纹,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头戴九龙四凤冠,珠翠环绕,庄重华贵,却也沉甸甸地压在身上。她对镜自照,镜中人威严端凝,眉宇间是历经风雨后的沉静与掌控一切的冷然,再无半分昔日低阶妃嫔的影子。
她扶着晚翠的手,登上凤辇,前往太和殿。沿途宫人跪伏,侍卫肃立,目光所及,皆是臣服。
太和殿前,旌旗招展,仪仗森严。文武百官、宗室亲王、外国使臣皆按品级肃立,鸦雀无声。当身着沉重衮服冕旒、年仅七岁的新帝胤禛,在她的亲手牵引下,一步步走上那至高无上的御阶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对母子身上。
胤禛的小脸在冕旒的珠玉后显得有些紧张,他下意识地紧紧握着母亲的手。萧明玥微微用力回握,给了他一个无声的安抚,然后,在御阶最高处,她缓缓松开了手,将他轻轻推向那象征着天下权柄的龙椅。
自己则退后一步,坐在了早已设于龙椅侧后方的凤座之上。一道半透明的珠帘垂落下来,将她的面容遮掩得朦朦胧胧,既彰显了她作为太后垂帘听政的权威,又保持着与皇权的适当距离。
赞礼官高唱礼仪,新帝在引导下完成祭拜天地、祖宗,接受百官朝贺等一系列繁缛仪式。当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响彻云霄时,萧明玥端坐于珠帘之后,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群。
她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是真心臣服,有多少人是迫于形势,又有多少人是在暗中观望,甚至等待着看这对孤儿寡母如何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上立足。
“众卿平身。”新帝稚嫩却努力模仿威严的声音透过珠帘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萧明玥适时地微微颔首,并未出声。此刻,她需要树立的是新帝的权威,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
大典礼成,新帝临朝。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退朝后,萧明玥并未返回慈宁宫,而是直接移驾至乾清宫东暖阁——这里将成为她日后处理政务、辅佐幼帝的主要场所。
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早已等候多时。她除去沉重的凤冠,只着一身相对轻便的常服,坐在案后。胤禛也被带到了这里,坐在她身旁稍小一些的书案后,由太傅指导着,开始接触最基础的治国典籍。
“母后,”胤禛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奏本,小脸上露出一丝怯意,“儿臣……儿臣要看这么多吗?”
萧明玥拿起最上面一本,是关于南方水患请求赈济的急报。她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温和地问道:“皇儿,若你是一家之主,家中房屋漏雨,田地被淹,你当如何?”
胤禛想了想,小声道:“要……要赶紧修房子,救人,不能让大家挨饿受冻。”
“是啊,”萧明玥赞许地点点头,“为君者,便是这天下之主。百姓疾苦,便是你的责任。这些奏章,便是告诉你,你的‘家’里,哪里漏雨了,哪里需要救治。你要学会看,学会判断,学会决策。”她将那份奏报递到他面前,“来,母后同你一起看。”
她开始耐心地为他讲解奏章的内容,引导他思考如何处理。她并不指望一个七岁的孩子能立刻理解所有政事,但她要让他从小便耳濡目染,明白权力与责任并存,更要让他习惯并依赖她的辅佐。
整个下午,暖阁内都弥漫着一种严肃而专注的气氛。萧明玥一边批阅奏章,一边不时教导胤禛,晚翠和李德全则侍立一旁,随时听候差遣,传递消息。
当夕阳西斜,晚翠轻声提醒该传膳时,萧明玥才放下朱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她看向身旁虽然疲惫却眼神明亮的胤禛,心中稍感欣慰。
新帝临朝,第一日,总算平稳度过。
但这仅仅是开始。朝堂上的暗流,边境的隐患,民生的艰难……无数挑战还在后面。她牵着胤禛的手走出暖阁,望着廊外渐沉的夜色。
从今日起,她将以皇太后的身份,站在这帝国权力格局的最前沿,为她年幼的儿子,也为她自己,在这条无人之巅的孤寂道路上,继续跋涉。
新帝临朝,乾坤初定。而真正的风浪,或许下一刻便会袭来。她已做好准备。
喜欢锦孤阙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锦孤阙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