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日子像指缝里的溪水,转眼就溜到了年根底下。离除夕只剩三天,村子里的年味愈发浓得化不开了。
空气中时不时炸响一两声顽童燃放的鞭炮,惊得树梢的麻雀扑棱棱飞起,又很快被更浓郁的炊烟和笑语声淹没。
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最后的装点。崭新的春联贴上了斑驳的木门,大红的“福”字倒悬在窗棂,巧手的妇人剪出的窗花贴在糊窗的白纸上,栩栩如生。
偶尔有几户家境稍好的人家,檐下已然挂起了红彤彤的灯笼,只待夜色降临,便要点亮这一团团的喜庆。
宋砚溪每天带着两个弟弟去溪边,任务又多了一项,除了打猪草,还要仔细翻找石头下的肥硕青虫和蚯蚓,回来喂那两只如今被视为“年夜饭至尊宝”的野鸡。听着村里的鞭炮声和热闹,看着别家门上的鲜红,小家伙们眼里满是羡慕。
“姐姐,刘栓子家贴了大老虎窗花,可神气了!”
“娘,狗蛋儿家门口挂了两个红灯笼!”
宋屹和宋屿也咿咿呀呀地比划着:“红红的!亮亮!”
刘氏和宋清越看着自家虽然收拾得干净利落、甚至比许多村民家都显得整齐的小院,再看看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也觉出几分冷清来。
是啊,缺的就是那一抹灼眼的、宣告着辞旧迎新的红。
“越越,咱家是不是也该……”刘氏看着女儿,眼含期待。她虽识得几个字,但写春联是万万不能的,剪窗花的手艺也寻常。
宋清越笑了:“娘,放心吧,交给我。咱家也好好装扮装扮,过个红火年!”
她之前赶集买的红纸和剪刀正好派上用场。休息了一两日,她也攒足了精神头,说干就干。
宋清越将小竹桌搬到院中,铺开红纸,细细研磨起墨锭。宋砚溪乖巧地在一旁帮着按纸,宋屹和宋屿也安静地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姐姐。
宋清越深吸一口气,提起那支略显粗糙的毛笔。前世作为小镇做题家,她曾下过苦功练字,一手楷书端正清秀,虽非书法大家,但在这乡野之地,足以称得上惊艳。
她略一思忖,落笔挥毫: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门
横批:万象更新
笔走龙蛇,结构端正,墨色饱满地渗透进红纸,显得格外精神醒目。
“哇!”宋砚溪虽然看不懂具体内容,但觉得姐姐写的字又整齐又好看,比村里任何一家的都漂亮,忍不住发出惊叹。
刘氏也围过来看,脸上是掩不住的骄傲:“好,写得好!这字真体面!我越越啥时候写得这一手好字呀,娘竟不知道!”
刚贴上大门不久,宋大婶正好挎着一篮子新摘的、水灵灵的芥菜和几个萝卜过来串门,一眼就看到了那副墨迹未干、字迹工整的春联,顿时眼前一亮。
“哎哟喂!越越,这……这对联是你写的?”宋大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村里识字的人本就凤毛麟角,能写出这么一手好字的,更是头一回见。
宋清越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胡乱写的,让婶子见笑了。”
“这还叫胡乱写?比镇上书店卖的都好哩!”宋大婶啧啧称奇,围着对联看了又看,越看越喜欢,脸上露出些不好意思的神色,“那个……越越啊,婶子……能不能……请你也帮我们家写一副?我们家没钱买书店的对联,往年都只贴红纸,你叔也不认得几个字,那手字跟鸡扒似的,往年他也写过,我都不好意思贴出来……”
“这有什么难的,婶子您等着,我这就写。”宋清越爽快答应,立刻又铺开红纸,略加思索,为宋大婶家写了一副寓意吉祥的:
上联:平安如意人多福
下联:天地和顺家添财
横批:四季平安
宋大婶喜滋滋地拿着墨宝走了,连带菜篮子都忘记拿了,还是刘氏追出门口给她送去的。
没想到,宋大婶这一贴,简直成了宋清越的活广告。
村民们路过宋大川家,都被那副前所未见的好字春联吸引,纷纷打听是哪位先生的手笔。一听竟是新来的那个宋家丫头写的,都惊讶不已。
于是,午后开始,宋家小院竟罕见地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三两两,有的拿着红纸,有的揣着几个鸡蛋,有的拎着一把鲜菜或一块自家做的豆腐,腼腆地过来,请宋清越“赐墨宝”。
“宋姑娘,麻烦你也帮俺家写一副……”
“丫头,字真好,给叔也写个‘福’字吧?”
“俺家没啥好东西,这几个鸡蛋你别嫌弃……”
宋清越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她根据每户人家的情况,写着不同的吉祥话。给老人家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给猎户写“上山擒虎豹,下海捉蛟龙”;指望添丁的写“麒麟送子”,祈求丰收的写“五谷丰登”……她裁纸、挥毫,动作流畅,字迹始终保持着水准。
刘氏和宋砚溪则忙着招呼乡邻,收下那些朴实的谢礼,虽然不值什么钱,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心意和逐渐消融的隔阂。
小院里墨香混合着瓜果蔬菜的清香,充满了难得的融洽气氛。
忙完了写春联,宋清越又开始着手做灯笼。她用削好的细竹篾扎出几个大小不一的灯笼骨架,有传统的圆形,也有灵巧的鱼形,寓意年年有余。宋砚溪带着弟弟们,将红纸仔细地糊在骨架上。宋清越则用剩下的红纸边角料,剪出小鱼、小福字、小喜鹊等图案,贴在灯笼上做装饰。
最后,用麻绳系好提手,底部固定上一个小小的竹托,用来放蜡烛。当几个红彤彤、透着喜气的灯笼做完,挂在屋檐下和院门两侧时,整个小院的气质瞬间变了。
那抹鲜艳的红,仿佛一下子点燃了所有的生机与期盼,将之前的冷清驱散得无影无踪。
暮色渐合时,宋清越小心翼翼地将一小截蜡烛放入灯笼点亮。
温暖柔和的光透过红纸晕染开来,照亮了一小片天地,也照亮了孩子们兴奋的笑脸。光影跳跃在崭新的春联上,映着窗棂上刘氏抽空剪出的简单却朴拙的窗花,过年的气氛,终于完完全全地将这个小小的家温柔地包裹了起来。
村民们路过时,都会忍不住驻足看一眼这装扮得格外精心、甚至比许多老住户家更有文墨气息和喜庆味道的小院,低声议论着:
“瞧瞧,这灯笼扎得真巧!”
“字是真好啊,没想到那姑娘还有这本事……”
“懂草药,能打猎,还识字……这新来的小丫头,是个能人,不简单啊!”
这些话语顺着风隐隐传来,刘氏听着,脸上露出了宽慰而自豪的笑容。
宋清越只是微微一笑,心中一片宁静与满足,嗨,年味这不就有了吗,简直易如反掌!
喜欢流放岭南?我带全村吃肉住大房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流放岭南?我带全村吃肉住大房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