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中国,后勤转运十分艰难。
因为缺乏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前线急需的粮食、弹药、人员等都要通过缓慢的人力运输的方式向前线移动。
在第六战区,条件又好一点。
由于此地拥有长江水道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水运便成为了可能。
然而,现代化轮船尚未普及,交通条件相对落后。面对这种情况,大批的木船挺身而出,肩负起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转运第六战区数十万国军将士所需的后勤物资。
这些木船虽然简陋,但它们却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和期望。它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穿梭往返,将粮食、弹药、药品等各种必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为抗战将士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战争中的重庆不仅仅有大轰炸的悲惨经历,也有征集人员出征的慷慨激昂,还有冒着扫射运输的坚韧不拔。
这里是中国抗战政府的临时首都,不是一座只会挨打的城市,相反,它在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抵抗着日军的入侵。
童欣他们乘坐的这只小船,就是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给国军士兵运输粮食的船只。
当然了,国府现在已经把他们整编到了战区的运输体系里面了。
不过,就国府的组织能力,这些船夫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他们的爱国热情。
夜幕笼罩着江面,江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微微的波光。一艘小船在江水中摇摇晃晃地前行着,仿佛随时都可能被汹涌的波涛吞没。
然而,坐在船头的船夫却显得异常镇定,他紧紧地握着船舵,稳稳地控制着小船的方向。
今夜的水情十分理想,江水奔腾而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水流。小船顺着这股水流,轻快地向前行驶。船夫巧妙地利用水流的力量,让小船以最快的速度向下游驶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船逐渐靠近了第六战区的兵站。远远望去,兵站的灯火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仿佛是黑暗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船夫熟练地操纵着小船,准确地停靠在了兵站的码头边。
童欣小心翼翼地踩着踏板走下小船,看向四周。
这里是一处被第六战区征用后,因为军运兴旺发达起来的小码头。
码头上,大批的壮丁正被国军长官们驱赶着,从船只上走下来,他们要在这里列队整编。然后根据战区兵站的命令,补充到了各个国军部队中。
壮丁旁边,是堆积如山的粮食。
光着脚的苦力们在兵站长官们的驱使下,正在把这些从各个地方征收上来的粮食搬卸到码头的仓库里。
“前面的走快点。”童欣被旁边披着军装的胖子推了一把:“磨磨唧唧干什么呢?这不是挡路了吗?”
记者团里面的侍从室的侍从顿时不高兴了,上来就要给胖子两个耳光:“什么垃圾?敢在我面前扎刺。”
但是,侍从被军委会的参谋拦了下来,参谋转过身向着对胖子说:“在下姓谢,谢云舟。老兄抬抬手,我们一行,行李多,稍微慢了一点,您多包涵。”
那些以为上层人,都是傲慢无比,一见到底层官兵就摆架子,下命令的人,其实是爽文看多了。
下面的人可以以利诱导,绝不能以威强逼。坏事干多了,下面的人是会造反的。
你又不是超人,到时候匹夫一怒,你就等死吧。
谢云舟不是侍从室那些被养的远离人世的官员。他相当清楚,自己虽然从官衔上比眼前的胖子高了不知道多少,但是县官不如现管。
此时起了冲突,自己肯定是要吃亏的。
胖子把谢云舟递过来美元一翻手就塞进了自己的怀中,他瞟了侍从一眼:“老实点,这里可是我的地盘。要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
“既然你们行李多,那就多给你们点时间。不过要抓紧,这里时间可是紧张的很。”
说罢,他带着已经围过来的,自己的二十来个卫兵,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童欣不明所以地问道:“那是什么人?”
谢云舟看了童欣一眼,这是这只队伍里,唯一一个真的来采访的人。
“他是这个码头兵站的站长。”谢云舟把童欣举起来的相机按了下去:“不要记录,这些人都是有深厚背景的,咱们可是轻易得罪不得。”
“哼。”侍从温庭玉冷哼一声:“不过是一些地方小官,有什么打紧的。”
“阁下是委员长亲随,这些人对你当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谢云舟在一旁打着圆场:“不过,为了咱们这趟顺利,还是忍耐一时吧。”
温庭玉没说什么,带着自己的随从去一旁整理行李去了。
码头上,兵站站长带着自己的卫兵正大声呵斥着没有钱行贿的难民,逼迫着他们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交出来。
一个瘦弱的男子被兵站站长一巴掌打翻在地,本来就虚弱不堪的他倒在地上起不来了,站长的卫兵抬着他就要扔到江里去,他的妻子在一旁苦苦哀求着。
童欣吃力地提着自己大行李箱站在路口,她扶着箱子,感觉到一阵眩晕。
“你怎么了?”温庭玉跑过来献殷勤:“是不是不舒服呀?我早就说,行李让随从拿着就行。”
“这里有医生,我带你去看看吧。”
这个兵站,是第六战区的主要补给据点。
它的运转主要是依靠旧社会的机制,徭役的派发和壮丁的征集维持着这个机构的运转。
但是,这里也有现代中国的曙光在闪耀。
随着童欣往码头东面走去,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抗日标语,墙上也画满了抗日宣传画。
这里的街道与以往大不相同,不再是那些面容麻木、神情疲惫的壮丁们缓缓走过,取而代之的是一支队列整齐、精神抖擞的青年知识分子队伍。他们步伐矫健,歌声嘹亮,那激昂的军歌仿佛能穿透云霄,震撼人心。
这些青年们都是刚刚组建起来的,他们怀着满腔热血,准备奔赴前线,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此刻,他们的心中都燃烧着同一个信念——保家卫国!
童欣走在街道上,被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所吸引。当她经过他们身边时,青年们突然起哄起来,纷纷呼喊着让她留下来。童欣很快就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
她微笑着走到队伍中间,与这些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们站在一起。为他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中的童欣,笑容灿烂,而那些青年们,则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
温庭玉领着童欣,来到了一栋孤零零的二层小洋楼前。这栋小楼显得有些破旧,周围也没有其他建筑物,给人一种被遗忘的感觉。
走进小楼,里面的布置十分简单,只有几张破旧的桌椅和一些医疗设备。在一个角落里,坐着一名少校军医,他的面容憔悴,双眼布满血丝,显然已经连续工作了很长时间。
“着凉了。”少校军医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他已经疲惫到了极点,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他看了一眼童欣,然后迅速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快速地写了几句话。
“照着方子自己去黑市上买药,我这里已经没有药了。”写完后,他把纸递给了温庭玉,然后又继续埋头处理手头的工作,似乎完全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关注他们。
童欣接过药方的时候,感觉地面震颤了一下。
长长的警报声响起,外面有人大喊:“鬼子空袭。”
童欣被人潮裹挟着,冲出了洋楼。慌乱间,还是谢云舟有经验,拉着童欣跳进了一旁的水沟里,两人顺着水沟跑到了兵站外面。
在这里,童欣刚好可以看到兵站的全景。
此时正是天亮,鬼子的飞机借着晨光的掩护,避过了国军的防空预警系统,直接飞到了兵站上空。
兵站站长早已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码头此刻却乱作一团,仿佛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而过。
“快把船开出去,开出去!”在这混乱的局面中,一位经验丰富的船老大声嘶力竭地高喊着,试图用他那洪亮的嗓音来唤起人们的注意。他心急如焚,深知如果不能尽快将船只驶离码头,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尽管船老大的呼喊声在嘈杂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出,但他的个人号召力毕竟有限。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人们似乎都失去了方向,各自为政,一时间根本无法有效地组织起足够多的船只。
不过,日军飞机的重点,不是来找一个兵站的麻烦。
他们是来找这里的201师的后勤部队的。
喜欢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