铳管的成功带来了短暂的振奋,但林川深知,火器的路还很长。在火药威力和稳定性未解决前,在足够数量的火铳打造出来前,流民屯最主要的武力,依旧是冷兵器和操练这些兵器的人。不能因为追求一步登天,而忽略了脚下的根基。
他将目光重新投回赵铁柱和乡勇们的日常操练上。有了杨把总等人的指导,乡勇们的个人技艺和小组配合已有长足进步,但距离真正的战阵要求,还差着关键的几步。最主要的差距,在于装备的标准化和协同作战的意识。
这一日,操练场上,赵铁柱正带着一队乡勇演练突刺。动作整齐划一,呼喝声震天,气势很足。但在一旁观看的杨把总却微微摇头,对林川低声道:“林当家,气势是有了,但细看之下,问题不少。枪出七分留三分,他们用老了力,一旦刺空,回防不及。步伐也乱,前排突进,后排跟不上,侧翼空虚。若遇老练对手,一个反冲就能打散。”
林川仔细看去,果然如此。乡勇们凭的是一股血勇,但缺乏精细的控制和整体的协调。他想起现代军事训练中强调的纪律、协同和战术意识,这些正是目前乡勇队所欠缺的。
“杨把总,依你之见,该如何改进?”林川虚心求教。
杨把总沉吟道:“需得从最基本的‘令行禁止’做起。不是简单的听令,而是要将号令融入骨血,形成本能。再者,需明确各小队职责,长枪手、刀盾手、弓箭手,各司其职,又需紧密配合。最后,是阵型演练,不能只练一种,需根据敌情、地形,灵活变换。”
这正是林川想听到的。他立刻与杨把总、赵铁柱商议,决定对乡勇队进行一次彻底的“整训”。
整训从最枯燥的站姿、队列开始。杨把总和他手下的老兵们要求极为严苛,一个转身动作不规范,便要重复数十次。烈日下,乡勇们汗流浃背,肌肉酸痛,起初的兴奋劲很快被疲惫和抱怨取代。连赵铁柱都觉得有些过于严苛,找到林川:“川子,这么练,兄弟们都快成木头桩子了,有啥用?”
林川耐心解释:“铁柱,记得我们第一次遇到那伙猎户吗?如果我们当时阵型更稳,配合更默契,就不会有人受那么重的伤。现在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把这些动作练成本能,真到拼命的时候,才不会有丝毫犹豫和差错。” 他用了最朴素的道理,结合血的教训,说服了赵铁柱。
思想的统一是关键。林川让吴秀才将一些基本的战阵道理,如“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用最浅白的话解释给乡勇们听,让他们明白每一个动作在整体中的意义。
与此同时,装备的标准化也提上日程。张五的铁匠铺暂停了铳管的进一步试验,集中精力,按照杨把总提供的制式枪头、腰刀的尺寸规格,进行批量打造。虽然工艺上仍无法与官造相比,但统一制式使得武器损耗可以互换配件,也便于训练和后勤保障。李窑工则开始尝试烧制更大、更坚固的陶罐,准备用作未来的“火药罐”或防御工事中的擂石。
整训是痛苦的,成效并非立竿见影。乡勇们经历了从身体到意志的磨练,有人退缩,有人抱怨,但在赵铁柱的强力弹压和林川、吴秀才不断的思想疏导下,大部分人坚持了下来。渐渐地,队伍的动作更加整齐划一,号令响应更加迅速,一种不同于以往散漫状态的、带着铁血气息的纪律性,开始在这支民间武装身上孕育。
“磨刃”,磨的不只是兵器的锋刃,更是这支队伍的筋骨与魂魄。林川知道,距离他们成为一支真正可战的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方向已经明确,步伐也已迈出。历史的洪流不会等待任何人,流民屯必须抢在更大的风暴来临之前,将自身的“刃”磨得足够锋利,才能在这乱世之中,劈开一线生机。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