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去疾心里暗自感叹,土豆、红薯、玉米这三样,对这个时代的华夏而言,确实担得起“神物”二字。
听到朱元璋那带着颤音的问话,李去疾沉吟片刻。
他先是缓缓地点了点头。
朱元璋的眼睛“唰”地一下就亮了,那光芒,比正午的太阳还要灼人,整个人仿佛瞬间年轻了十岁,连腰杆都挺直了。
可还没等他高兴起来,李去疾又轻轻地摇了摇头。
朱元璋脸上的光,瞬间熄灭。
那颗刚刚被捧上云端的心,又一次重重地摔回了谷底。
他只觉得胸口一阵憋闷,气都快喘不上来了,指着李去疾,嘴唇哆嗦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先生……你……你这是要咱的老命啊!”
这又来一次大起大落,谁受得了!
“父……爹,您先别急。”
一旁的朱标见状,连忙上前扶住朱元璋,生怕他一口气没上来,当场“驾崩”在这工坊里。
他转向李去疾,脸上带着一丝苦笑,替他解释道:“大哥的意思是,他确实知道这些神物在何处。”
朱元璋闻言,精神又是一振。
“只是……”朱标话锋一转,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以我大明眼下的国力,怕是……拿不到。”
“放屁!”
朱元璋想也不想,脱口而出。
他一把甩开朱标的手,皇帝的霸气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声音里满是睥睨天下的傲然。
“大明雄师百万,铁骑纵横,水师战船遍布江海!”
“这天下,还有我大明去不得的地方?拿不到的东西?!”
他豪气干云地说着,可话音刚落,锐利的目光就扫向了朱标,里面带上了一丝身为父亲的薄怒。
“文儿!你既早就知道此事,为何不早些与咱说?!”
“你要是早告诉咱,咱早就派大军……不,禀报皇上,求皇上派大军去找了!何至于等到今天!”
他心里是真的有些生气了。
这么天大的事,关乎国本,关乎天下百姓的生死,这臭小子竟然瞒着自己!
朱标被问得哑口无言,脸上满是无奈。
他能怎么说?
说上次跟您提温室大棚的时候,就想说了。
可一想到您老人家正轰轰烈烈地搞海禁,沿海的百姓往内陆迁,片板不得下海,我心里就有些打鼓。
我这时候跟您说海外有神物,您信吗?
就算信了,如今大明也没能力去找,还不如集中精力搞好其他事情。
朱标知道父皇误会了,说道:
“爹,那地方在海外,大明军队能出海去吗?”
一句话,把朱元璋问住了。
海禁。
这两个字像是一座无形的大山,瞬间压在了他的心头。
见朱元璋沉默不语,李去疾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根枯树枝,随手在空旷的泥地上划拉起来。
“马大叔,你来看。”
他的树枝在满是尘土的地面上划动,很快,一个巨大而粗糙的轮廓出现了。
“这里,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大明,再往西,是蒙元人的草原,是更遥远的西域诸国。”
他的树枝在地图上移动,清晰地标注出了众人认知中的世界。
然后,他将树枝移到了这片大陆的极东边,越过了一片他刻意留出的、巨大无比的空白区域,在地图的最另一端,画下了一片全新的、完全陌生的陆地轮廓。
那片陆地,孤悬海外,与他们所在的大陆,隔着一片令人绝望的“空白”。
李去疾用树枝,轻轻点了点那片新大陆。
“土豆、红薯、玉米,这些神物,就在这里。”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甚至连小小的朱橚,都死死地盯着地面上那幅简陋却震撼的地图。
尤其是那片被隔开的、被称为“美洲”的土地。
它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存在于传说中的仙境。
朱元璋喉结滚动了一下,艰涩地开口:“这……这有多远?”
“很远。”
李去疾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远到超乎你的想象。那片空白,不是河,不是江,是一片一望无际、名为‘太平洋’的汪洋大海。”
“以大明现在最好的福船,不迷失方向,没有风暴,一路顺风顺水,也至少要在海上漂泊数月,甚至大半年之久。”
“船上带的淡水和食物,根本撑不到抵达对岸。”
“更何况,大海上风暴、巨浪、暗礁、疾病……任何一样,都足以让一支船队有去无回。”
李去疾的话,像是一盆冰水,将朱元璋心中最后一点侥幸也浇灭了。
他明白了。
不是大明的军队不够强,不是大明的国力不够盛。
而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和那片盛产神物的土地之间,隔着一道天堑。
一道以目前的技术,实在是无法逾越的天堑。
朱元璋呆呆地看着地上的地图,那片代表着无尽粮仓的“美洲”,在他的眼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炬,直直地射向李去疾。
“当初,先生说朝廷的‘海禁’之策有误,便是为此?”
他将过去的线索,和眼前的事实,联系在了一起。
李去疾怔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
“不全是。”
“在当今圣上看来,海禁或许不算错误。”
“毕竟,东南沿海,倭寇为患,防不胜防。禁绝出海,断了他们的补给和内应,是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朱元璋的脸色缓和了几分。
这话,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他推行海禁,最大的原因,就是那些杀之不尽的倭寇,以及那些里通外国,将大明物资贩卖给敌人的沿海奸商。
“但是,”李去疾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锐利,“一禁了之,如同为了抓屋里的几只耗子,就一把火把整座房子都烧了。”
“就算没有美洲,没有这些神物,海禁之策,于国于民,也同样是弊大于利。”
朱元璋忍不住皱眉。
烧房子抓耗子……
这个比喻,粗鄙,
但听着却……似乎很他娘的贴切!
朱元璋有些不服气,问道:
“先生为何这么说?”
只听李去疾平静地说道:
“马大叔,您想过没有,为何前宋之时,国力孱弱,屡被外敌欺压,国库却始终充盈,民间富庶?”
朱元璋眉头紧锁,这个问题,他也曾想过。
“因为商业繁荣。特别是海上贸易。”李去疾没有卖关子,直接给出了答案。“华夏的丝绸、瓷器、茶叶卖到海外,利润能有几倍甚至几十倍!带回来的香料和珍宝,利润又有好几倍!”
“一条海船一次来回缴纳的关税,就足以养活一支数千人的军队一年!”
朱元璋大吃一惊。
他知道海上贸易利润高,但实在没想到会这么高!
“而海禁,等于自断财路。”
“不只是断朝廷的,更是断百姓的。”
“将沿海的百姓迁往内地,断了他们的生计。那些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商人,没了活路,会做什么?”
“他们会变成走私商人。”
“胆子再大一点,被逼得急了,就会变成倭寇。”
“您以为的‘倭寇’,里面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东瀛浪人,多少是我大明活不下去的百姓?”
李去疾的这些话,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朱元璋的心口。
“堵,是堵不住的。”
“当一件事的利润,高到能让人掉脑袋时,就总会有人去做。”
“禁得越严,走私的利润就越高,铤而走险的人就越多。”
“倭寇固然可恨,但为了防他们,将那片能带来土豆、红薯,以及其他无尽财富的蔚蓝大洋,拱手让给别人,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的。”
朱元璋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他捏紧了拳头,骨节发白,压抑着声音低吼道:“那依先生之见,又当如何?!”
“让皇上放开海禁?”
“任由那些奸商与倭寇勾结,祸乱我大明海疆吗?!”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被逼到绝路的暴躁和不甘。
“放开?”
李去疾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洞悉一切的从容。
“马大叔,您为何总想着‘堵’和‘放’这两个字呢?”
“对了,上次你还问过我,朝廷缺钱,怎么让国库充盈,这方法比我上次说的更好。”
朱元璋猛地一愣。
只听李去疾的声音,仿佛带着魔力,悠悠传来。
“皇上怕管不住民间的船,怕商人通敌,怕倭寇生乱。”
“可若是……”
李去疾的目光,灼灼地盯着朱元璋,一字一顿。
“这出海的船,挂的是皇家的龙旗呢?”
“这船上的水手,穿的是朝廷的军服呢?”
“这远洋的贸易,赚的银子,全都流入了皇帝的内帑呢?”
朱元璋的呼吸,骤然停滞!
李去疾的声音还在继续,
“一支战无不胜的无敌水师,为皇上扫平航路!”
“一条由朝廷,不,由皇家垄断的黄金航线,为大明带回数之不尽的财富!”
“用皇家的龙旗,去插遍四海!”
“用大明的战船,去带回那亩产万斤的神物!”
“到那时,倭寇之流,不过是龙旗所过之处,顺手碾死的蝼蚁!”
“海疆之患,何愁不除?”
“万民之饥,何愁不解?”
“国库之虚,何愁不充?!”
喜欢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