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初元年夏,建康城(南朝宋都城)的皇宫内外一片肃穆。刘裕在平定桓玄之乱、北伐南燕与后秦后,威望已达顶峰,东晋恭帝被迫禅位,刘裕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 “宋”,史称南朝宋武帝。登基大典当日,皇宫太极殿前旌旗招展,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排列整齐,随着礼官一声 “陛下登极”,刘裕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袍,头戴通天冠,缓步走上丹陛,接受百官朝拜,山呼 “万岁” 之声响彻云霄。
大典之后,最受瞩目的便是皇太子的册立。按照宗法礼制,刘裕的长子刘义符本就是世子,如今刘裕登基,册立他为皇太子似乎是顺理成章之事。可当内侍在朝堂上宣读 “册立宋王世子刘义符为皇太子” 的诏书时,殿中却出现了片刻的寂静,随后便响起了若有若无的议论声 —— 朝野上下对这位即将成为储君的皇子,早已颇有微词。
散朝后,几位正直的朝臣便聚在一起,神色凝重。老臣谢晦率先开口:“陛下登基,本是国家之幸,可立刘义符为太子,臣实在忧心。此子自小便顽劣成性,荒废学业,随陛下征长安时还险些酿成大祸,如此心性,怎能担起储君之任?”
一旁的司空徐羡之(此时尚未完全显露奸佞本性,仍以正直面目示人)也点头附和:“谢大人所言极是。臣曾多次见太子在府中沉迷音律舞蹈,将政务抛诸脑后,甚至对劝谏的师傅恶语相向。若将来他继承大统,恐难治理好国家啊。”
几位大臣商议后,决定联名向刘裕进言,希望他能重新考虑皇太子的人选。次日早朝,谢晦作为代表,出列上奏:“陛下,臣等冒死进言。皇太子乃国之根本,需有德有才者居之。刘义符殿下虽为长子,却性格顽劣,缺乏治国之才,恐难担此重任。臣等恳请陛下三思,另择贤明皇子为储,以保大宋江山永固。”
谢晦的话音刚落,殿中顿时鸦雀无声,百官都屏息凝神,看向龙椅上的刘裕。刘裕眉头微蹙,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谢卿此言差矣。义符虽年少贪玩,却也并非无药可救。朕身为父亲,自会悉心教导,日后他定能明白治国之道。况且,立嫡立长乃是祖宗之法,朕岂能轻易违背?”
另一位大臣檀道济也上前一步,恳切地说:“陛下,祖宗之法虽重,可国家安危更重啊!臣曾在军中见过太子,他对行军打仗毫无兴趣,反而整日与侍从嬉戏,如此下去,怎能让百官信服、让百姓安心?还望陛下以国事为重,收回成命。”
面对大臣们的轮番劝谏,刘裕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并非不知刘义符的顽劣,可刘义符是他的长子,也是他与张夫人所生 —— 张夫人身体孱弱,多年来始终未能再生育,刘裕对这个独子本就多了几分疼爱。更何况,刘裕出身寒微,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上皇位,心中始终有着 “父业子承” 的执念,认为长子继承大统是天经地义之事。
他沉默良久,最终摆了摆手,语气带着几分不容置疑:“诸位卿家的心意,朕心领了。但立太子之事,朕已决定,无需再议。日后朕会加强对义符的教导,让他尽快成长起来。若再有大臣提及此事,便是藐视朕的决策!”
大臣们见刘裕态度坚决,知道再劝谏也无济于事,只好无奈退下。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不少官员都私下感叹:“陛下英明一世,怎在太子之事上如此糊涂?” 甚至有百姓听闻后,也担忧地说:“若将来是这位顽劣的太子继位,我们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啊。”
而此时的刘义符,正在东宫(被立为太子后搬入)中与亲信们玩耍。当他得知大臣们反对立自己为太子,却被父亲驳回时,不仅没有丝毫反思,反而得意地对亲信说:“看到了吧?父皇最疼我,就算大臣们反对,我还是皇太子!将来这天下,终究是我的。” 说罢,便继续与亲信们玩起了投壶游戏,全然不知自己已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更不知父亲的这份疼爱与纵容,将在未来把他推向何等危险的境地。
喜欢奇葩皇帝合集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奇葩皇帝合集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