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功……
“后生,观汝举止,非此间人士也。”
清朗的嗓音自身后传来,青林猛地转身,看见石案后坐着位身着晋制长衫的男子。
那人鬓发半白,指间握着支狼毫,砚台里的墨汁正随着手腕轻转,在竹纸上晕开“葬经”二字。
笔尖落纸的瞬间,青林背包里的量子记录仪突然发出一阵微弱的蜂鸣,屏幕上跳出一行猩红警告:“检测到超常规信息场,时空锚点稳定性下降37%”。
这是公元324年的江州,而眼前这人,正是被后世尊为“风水鼻祖”的郭璞。
青林的大脑飞速运转。
作为联邦时空考古局的三级研究员,他的任务本该是观测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大气电场变化,却因对撞机能量泄露,被抛到了东晋咸和年间。
更离谱的是,他竟恰好撞上了郭璞撰写《葬经》的关键时期——这本奠定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体系的典籍,此刻正以墨字形态,在竹纸上缓慢生长。
“先生可知,您此刻落笔的文字,将影响此后一千七百年的人居环境理论?”青林压下心头的震荡,尽量让语气显得平和。
他知道时空干涉的禁忌,但面对《葬经》的创作者,专业本能让他无法保持沉默。
郭璞闻言停下笔,抬眼看向青林的目光带着几分探究:“一千七百年?汝何以知未来事?”他指了指青林身上不合时宜的速干衣,“且汝衣料奇特,似非蚕丝麻布,倒像极了传闻中海东倭国的鲛绡,却更显坚韧。”
青林暗自庆幸出发前听从了导师的建议,将所有现代装备都伪装成古代样式——除了这件忘换的速干衣。
他急中生智,指了指远处的山林:“晚辈乃隐于深山的方士之后,家传异术可窥未来片段。此衣是用山中异草织成,确非寻常布料。”
这个解释显然暂时打消了郭璞的疑虑。他重新拿起笔,却没有立刻书写,而是指着石案上的罗盘问道:“汝既懂方术,可知此盘为何能定方位、辨吉凶?”
青林的目光落在那只青铜罗盘上,瞳孔骤然收缩。那罗盘的指针并非普通的磁性材料,而是某种他从未见过的淡金色金属,指针转动时,量子记录仪的屏幕再次亮起,这次显示的是“检测到微弱暗物质波动,与地磁场存在共振现象”。
“先生的罗盘,指针材质非凡。”青林强压下震惊,“寻常罗盘以磁石为针,而先生此针,似能感知天地间更细微的能量流动——晚辈斗胆猜测,先生所说的‘生气’,或许正是这种能量的古称?”
郭璞眼中闪过一丝惊异,随即抚掌笑道:“后生可畏!吾观‘生气’如观流水,遇风则散,遇水则止,却不知其为何物。汝竟能道出‘能量流动’,莫非家传异术,能窥天地本源?”
青林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颠覆认知的可能:郭璞并非单纯依靠经验总结风水理论,而是凭借某种天赋,感知到了现代物理学中的暗物质或暗能量——这种人类至今无法完全探测的宇宙组成部分,竟被东晋的学者以“生气”为名,纳入了人居环境的理论体系。
接下来的几日,青林以“方士后人”的身份,留在了郭璞的隐居处。他一边小心翼翼地规避时空干涉的红线,一边用量子记录仪偷偷记录郭璞撰写《葬经》的过程,以及罗盘指针的能量波动数据。
他发现郭璞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每当写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时,郭璞总会停下笔,望着窗外的山峦沉思。有一次,他甚至将罗盘放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指针的偏转角度,口中喃喃自语:“为何此处‘生气’浓郁,彼处却稀薄如缕?莫非山峦走向,真能引导‘生气’流动?”
青林的量子记录仪给出了答案。当郭璞将罗盘放在山脊线延伸的方向时,暗物质波动的强度是其他位置的三倍;而当他将罗盘移到水流交汇处时,波动则呈现出稳定的驻波形态。这恰好印证了《葬经》中“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核心观点——郭璞用古代的语言,描述了暗物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先生,晚辈有一事不明。”这天傍晚,青林看着郭璞修改“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这句时,终于忍不住开口,“为何‘气’与‘土’关系如此密切?晚辈观先生推演,似乎土壤的疏密、干湿,都会影响‘生气’的聚散。”
郭璞放下笔,走到屋外,指着脚下的土地说:“汝看此土,色呈黄褐,质略疏松,雨后不涝,旱时不裂——此乃‘吉土’。若土色发黑、质黏如泥,则‘生气’难存。吾曾见一古冢,建于黑泥之地,不出十年,坟茔塌陷,骸骨外露,此乃‘气泄’之故。”
青林立刻用记录仪扫描脚下的土壤,屏幕上显示出土壤的孔隙度、矿物质成分等数据。他惊讶地发现,郭璞口中的“吉土”,其土壤孔隙度恰好处于最适合微生物活动的范围,而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又会释放出微量的甲烷、氢气等气体——这些气体在暗物质场的作用下,或许正是“生气”的物质基础。
“先生所言极是。”青林抑制住心中的激动,“晚辈家传的异术曾显示,土壤中的‘微灵’(他刻意用了这个古代化的词汇指代微生物),会随土壤质地变化而增减,而‘微灵’的活动,又与‘生气’的聚散息息相关。”
郭璞闻言,眼中闪过恍然大悟的光芒:“原来如此!吾观‘生气’如雾,却不知其源于‘微灵’。汝之异术,竟能窥及如此细微之处,当真难得!”
随着《葬经》的篇幅逐渐增加,青林的认知也在不断被刷新。他发现郭璞不仅能感知暗物质的波动,还能通过观察星象,预判“生气”的变化。有一次,夜空中出现荧惑(火星)守心的天象,郭璞立刻停下笔,对青林说:“荧惑主火,心宿主心,此天象出,必有‘火气’扰‘生气’,三日内不宜动土修坟。”
青林立刻调取量子记录仪中的星象数据,发现火星与心宿二(天蝎座a星)的连线,恰好与当地的地磁场磁力线重合,而这种星体排列,会导致地磁场出现短暂的紊乱——这种紊乱,恰好会影响暗物质场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生气”的流动。郭璞用天象与“生气”的关联,描述了星体磁场对地磁场的干扰效应。
然而,时空干涉的风险也在逐渐加大。量子记录仪的警告频率越来越高,屏幕上的时空锚点稳定性数值,已经从最初的63%降到了41%。青林知道,他必须尽快找到返回未来的方法,否则不仅会改变历史,自己也可能永远被困在东晋。
“先生,晚辈近日观天象,发现有‘客星’(他用这个词汇指代自己乘坐的时空穿梭舱)将归其位,晚辈或许不久后便要离开。”这天清晨,青林看着郭璞在《葬经》的末尾写下“葬者,乘生气也”时,终于说出了告别的话。
郭璞放下笔,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一块淡金色的金属片,递给青林:“此乃吾偶然得之的‘天石’,能定方位、辨吉凶,汝远行在外,或许用得上。”
青林接过金属片,量子记录仪立刻发出强烈的蜂鸣,屏幕上显示出“检测到高强度暗物质波动,与时空穿梭舱能量特征匹配”的字样。他震惊地看着手中的金属片——这块郭璞口中的“天石”,竟然是一块天然形成的暗物质晶体,而这种晶体,正是联邦科学院一直在寻找的时空穿梭能量源。
“先生,此‘天石’太过珍贵,晚辈不敢受之。”青林想将金属片还给郭璞,却被郭璞按住了手。
“汝能为吾解‘生气’之惑,此石赠汝,理所应当。”郭璞的目光中带着几分深意,“吾观汝非池中之物,他日若能再见,或许汝能为吾解惑更多。”
青林心中一震,他突然意识到,郭璞或许早已看穿了他的身份。但这位东晋的学者,并没有将他视为异类,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来自未来的知识。
三天后的夜晚,当量子记录仪显示时空锚点稳定性回升到58%时,青林知道,返回未来的时机到了。他站在郭璞的屋前,看着屋内依旧亮着的灯光——郭璞还在修改《葬经》的手稿,那些墨字在烛光下,仿佛还在散发着淡淡的能量波动。
“先生,晚辈告辞了。”青林对着屋内深深一揖,转身走向山林深处。他将那块暗物质晶体放入量子记录仪的能量槽中,仪器立刻发出柔和的蓝光,一个透明的时空通道在他面前缓缓展开。
就在青林踏入通道的瞬间,他听到屋内传来郭璞的声音:“后生,若他日归未来,勿忘告知《葬经》是否真能造福后人。”
青林回头,看见郭璞正站在门口,手中握着那只青铜罗盘,罗盘上的淡金色指针,正朝着时空通道的方向微微偏转。他用力点头,转身踏入了通道。
当青林再次睁开眼睛时,他已经回到了联邦科学院的时空实验室。周围的科研人员立刻围了上来,导师激动地握住他的手:“青林,你终于回来了!我们以为你永远被困在东晋了!”
青林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迫不及待地打开量子记录仪,调出在东晋记录的数据。当他看到那些关于暗物质波动、地磁场干扰、土壤微生物与“生气”关联的数据时,眼中闪过激动的光芒:“导师,我们错了!郭璞不是单纯的风水师,他是古代的物理学家!《葬经》不是迷信典籍,而是一部关于暗物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着作!”
接下来的几个月,青林团队根据他带回的数据,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郭璞口中的“生气”,确实与暗物质的波动有关;而《葬经》中描述的“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等原则,恰好符合暗物质场稳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那块郭璞赠送的暗物质晶体,为联邦科学院的时空穿梭技术,提供了新的能量解决方案。
“青林,根据你带回的数据,我们已经成功模拟出了‘生气’的能量场,未来的人居环境设计,或许可以利用暗物质场的稳定原理,打造更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导师拿着一份实验报告,激动地对青林说,“而且,我们通过那块暗物质晶体,将时空穿梭的精度提高了30%,这是划时代的突破!”
青林看着实验报告上的数据,眼前又浮现出郭璞在东晋的石案前,握着狼毫笔撰写《葬经》的身影。他突然意识到,历史与未来,并非割裂的两端。郭璞用古代的语言,记录下了宇宙的规律;而他则用现代的科技,解读了这些规律背后的科学本质。
这天下午,青林来到科学院的历史档案馆,找到了一本清代刊印的《葬经》。
当他翻开书页,看到“葬者,乘生气也”这句熟悉的文字时,量子记录仪突然发出一阵微弱的蜂鸣——屏幕上显示,书页上残留着一丝微弱的暗物质波动,与东晋时记录的波动特征,完全一致。
青林的手指轻轻拂过书页上的墨字,仿佛跨越了一千七百年的时光,再次触碰到了郭璞笔下的“生气”。
他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不仅改变了他对历史的认知,也为人类的未来,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而《葬经》这部融合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典籍,终将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未来星空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