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库房的灯油快燃尽了,火苗一跳一跳地缩在铜盏边缘,像极了柳元柏此刻的心跳。
他坐在暗影里,手指死死攥着那枚刚从暗柜取出的铜印。
印面“兵造乙字”四个小字被磨得发亮,那是他私刻的副印,三十年来只用过七次——每一次,都是替某位权贵悄悄调走真正的礼器铜钟,换上掺铅的伪铸品。
起初他还劝自己:不过是换一口钟,又没伤人性命。
可后来他知道,那些铜去了兵坊,熔成劣甲,断送的是边关将士的命。
门外忽有脚步声逼近。
“你还敢替他们盖印?”一个年轻书吏压低声音,“昨夜我爹梦见我爷爷穿着破钟衣来找他,说‘别再帮人骗天地’!”
另一人冷笑:“你也信这个?可南市老匠人已经贴了帖子,谁再沾手伪钟工程,死后不准入祖坟。”
沉默片刻,前一人喃喃道:“我儿子才五岁……我不想他将来被人指着脊梁骨说,他爹是毁礼法的人。”
脚步渐远,余音散在冷风里。
柳元柏靠在墙上,忽然笑出声来。
笑声干涩,撕裂般的,接着眼泪就滚了下来。
他不是为愧疚而哭,是怕。
从前他不怕,因为他知道只要顺着上面的意思走,就能活得好好的。
可现在,连最底层的小吏都开始怕了——怕鬼神,怕祖宗不认,怕死后无葬身之地。
人心变了。
这比圣旨更可怕。
他低头看着手中铜印,指尖缓缓抚过那四个字。
这枚印曾是他保命的依仗,能让他在关键时刻绕过主官,直接签发调度文书。
可如今,它成了催命符。
他知道苏锦黎迟早会查到工部账外的那一套“乙字号”流转记录。
而一旦追查下去,第一个被挖出来的,就是他。
但他不想死。
尤其不想死在那种人人唾弃、连棺材都无人抬的境地。
次日拂晓,天光未明,柳元柏便独自走向七王府侧门。
他穿了一身素袍,没有带随从,也没有通报,只捧着一只木匣,跪在石阶前。
韩四娘亲自出来接见他时,他已跪了半个时辰,膝盖发麻,却挺直着背。
“我要见王妃。”他说,声音沙哑,“我有东西交给她——能让她彻底关上那扇门。”
苏锦黎在书房见他。
阳光透过窗纸洒进来,照在案上那份尚未拆封的《军铜流向图》上。
她没有立刻开口,只是静静看着他。
柳元柏双手奉上木匣,打开后,露出那枚“兵造乙字”铜印,还有一本手写名录,纸页泛黄,字迹斑驳,像是积攒了几十年的心血。
“这里面,”他声音颤抖,“是三十年来所有参与过‘替换真钟’的工部经办人……有些是我逼的,有些是我收买的。他们当初签字画押,是因为我知道他们的把柄,或是给了他们银子。但现在……他们都怕了。”
苏锦黎翻开名录,目光一行行扫过那些名字。
有些她早已查到,有些却是首次浮现。
她的神情始终平静,仿佛看的不过是一份寻常账册。
良久,她合上册子,淡淡道:“你不是来赎罪的。”
柳元柏心头一震。
“你是来保命的。”
他垂下头,没否认。
“韩四娘。”苏锦黎抬声道。
“在。”
“将这份名录抄录三份。一份送刑部备案,一份交正音局核查人员背景,最后一份,贴于工部衙门前公告栏,加红印标‘涉礼器伪案’字样。”
柳元柏猛地抬头:“你要公开?!”
“不然呢?”她反问,“让他们继续躲在暗处互相包庇?让百姓以为这事只有你一个坏人?”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工部官署的方向:“恐惧藏在暗处时,会让人作恶。但当它被晒出来,反而会变成良知的鞭子。”
不出半日,消息传开。
工部衙门前围满了人。
那张公告如同惊雷炸落,十七名小吏接连赶到七王府或刑部投案,称愿如实交代过往行为,换取宽恕。
有人痛哭流涕,说自己当年只是个小书办,若不签字,全家匠籍就会被革除,孩子连学徒都做不得;也有人直言,这些年良心不安,夜里常梦到铜钟裂开,飞出黑烟罩住宅院。
沈琅奉命主持“工部清源会”,召集所有涉事匠师当面对质。
大堂之上,烛火通明。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铸工扑通跪地,老泪纵横:“我们哪想造假?可当年工部下令,限期交货,铜料却不给足!我们只能掺铅铸模,不然完不成差事就要坐牢!我家小子才十岁,我就这么一个根啊……”
他哭得几乎喘不上气。
沈琅没有斥责,也没有安慰。她只是转身,请陈拙入座。
那位双目失明的老提举拄杖而来,坐定后,沉声道:“诸位可知《九锤定音法》?”
无人应答。
他缓缓开口,一字一句,如钟鸣山谷:“第一锤,校准阴阳;第二锤,分判清浊;第三锤,定基音之所在……第九锤落时,音若金石,天地共鸣。此乃先贤立礼之本。”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加重:“音不准,礼即崩;心不正,国何安?”
这话被录下,当场播放于堂上。
当那苍老而坚定的声音回荡在厅中,满堂匠人低头掩面。
数人猛然撕毁自己带来的过往伪造文书,纸片纷飞如雪。
“我愿加入巡检队!”一人高喊,“让我用余生,把错过的音,一个个找回来!”
另一人紧随其后:“我也去!去边地查每一口新铸钟,亲手敲响它!”
堂外晨光初露,风穿过廊柱,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嗡鸣——仿佛大地深处,有某种沉寂已久的东西,正缓缓苏醒。
夜风穿廊,吹得案前烛火一晃。
苏锦黎放下最后一份供词,指尖在“青纱帽”三字上停了片刻。
她没说话,只是将卷宗轻轻推到一旁,起身走到窗边。
月光如霜,铺在庭院的石板上,映出屋檐下那串铁铸风铃的影子——它不知何时开始响了,声音极轻,却清晰可辨,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就在耳边。
韩四娘立在门侧,低声道:“赵大人已回刑部,这八人供词都按新规录了免死契据。”
“他动作很快。”苏锦黎淡淡道,目光仍落在风铃上,“但真正快的,是人心开始动了。”
她转身取笔,在素笺上写下一行字:传陈拙弟子三人,明日潜入工部档案库,在所有待批文书匣中各放一口小铜钟——不必响,只要让人知道,有人在听。
写罢,她吹干墨迹,折好封入密函,递向韩四娘:“走暗渠送出去,天亮前必须到位。”
“王妃是想让他们自己吓自己?”韩四娘接过信函,眉心微蹙。
“恐惧从来不怕光明正大的刀。”苏锦黎坐回案前,声音平静,“它怕的是看不见的耳朵、听不到的声音。有些人能在血里走路,却熬不过半夜床头多出的一寸影子。”
她说完,忽然问:“那个挂钟的树,还在吗?”
“在。”韩四娘顿了顿,语气里多了点温度,“百姓自发去系红绸,说是‘醒音树’。昨儿还有个老匠人带孙子去磕头,说要让孩子记住,哪天听见钟不真,就得站出来。”
苏锦黎微微颔首,没再言语。
但她心里清楚,这一局,已不止是查案那么简单。
从前,他们对抗的是权贵勾结的暗网;如今,那张网正从内部断裂。
柳元柏的背叛不是因为良知觉醒,而是因为他发现,继续作恶的成本已经高过坦白的代价。
而底层差役敢指认接头人,也不单为了减刑——他们是真怕了。
怕祖宗不认,怕子孙蒙羞,更怕死后连一口清净的钟声都听不到。
这才是最危险的变化:道德的底线,正在重新长出来。
她翻开桌角一本新送来的册子,《礼器监旧制辑要》,指尖划过其中一页:“古有‘悬钟示警’之法,非为听音,乃为立信。”
她忽然笑了下。
信一旦崩了,重建难如登天;可一旦开始重建,哪怕只是一口不会响的小铜钟,也能压垮那些藏在暗处的心虚之人。
当夜三更,七王府西角门悄然开启一道缝隙。
三道黑影鱼贯而出,腰间轻挂铜铃,脚步落地无声。
他们手持盲眼提举陈拙亲授的《音位图谱》,怀揣仅够掌心容纳的小钟——每一口皆按九锤定音法铸造,形制虽微,却符律俱全。
目标:工部十七处待审文牒库房,三百零六个公文匣。
任务:不改一字,不动一印,只留下一个事实——有人在听。
而在宫城深处,某座偏殿的灯也还未灭。
一名老太监坐在案前,手中摩挲着一顶褪色的青纱帽。
窗外风起,他猛然抬头,仿佛听见什么异响,眼神骤然紧缩。
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缓缓将帽子扣进箱底,锁上了铜扣。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