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听罢荀攸夺取汉中的全盘谋划,虽深以为然,但心中仍挂念着天子赋予他的首要任务——讨伐袁术。
他身为此次东征的统帅,不得不考虑实际部署,于是向刘协拱手问道:
“公达先生深谋远虑,夺取汉中确为朝廷长远之计,备深为佩服。然则,陛下已明诏讨伐袁术,命备总督军事。”
“若依先生之策,朝廷重心转向汉中,那淮南袁术之事,又当如何措置?是否应暂缓东征,或减少兵力,集中力量先取汉中?”
刘备此问,合情合理,也是在场许多武将心中的疑虑。毕竟,讨伐僭越称帝的逆贼,是当前最响亮的大义旗帜。
这时,一直静听的徐庶徐元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适时开口。
他起身向刘协和刘备施了一礼,声音清朗而自信:“皇叔所虑,乃是常情。然庶以为,东征之事,非但不能暂缓或削弱,反而更应大张旗鼓,全力进行!”
“哦?”刘协闻言,微微挑眉,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元直请细言之。”
徐庶从容分析道:
“陛下,皇叔,此正是虚实相生、声东击西之妙用!皇叔不仅要去征讨袁术,而且要率领精锐之师,打出堂堂正正之旗号,大造声势,让天下皆知,朝廷王师已倾力东向,讨伐国贼!”
“如此,方可吸引袁绍、曹操乃至刘表等关东诸侯的注意力,使其目光着于淮南。”
他话锋一转,指向西方:“与此同时,陛下可密令关中诸将,做出随皇叔东调或征伐他方,留守空虚。”
“朝廷甚至可故意放出风声,言关中粮草不济,兵力多用于东线,以此迷惑张鲁、刘璋,使其放松对西方、北方的戒备。”
刘协听到这里,已然有些明白,但仍有疑问:“元直此计,意在麻痹张鲁,朕已明了。然则,先前公达曾言,需防备刘璋干预汉中,故欲借刘表之势以威慑之。”
“为何此刻,卿又建议朕遣使通信刘璋,责问益州之事?此举岂非打草惊蛇,促使刘璋与张鲁联合?”
徐庶微微一笑,解释道:“陛下,此正是关键所在!遣使责问,并非真要即刻兴兵问罪,而是‘敲山震虎’之策。”
“臣在荆州久闻刘璋性情暗弱,多疑无断。陛下使者持节而至,严词诘问其为何纵容张鲁割据汉中、不修臣节,刘璋必惶恐不安,急于自辩。”
“他只会竭力向陛下表明忠心,解释自身无力征讨张鲁的‘苦衷’,而绝不敢在此敏感时刻,公然与朝廷对抗,更不敢轻易北上援助张鲁,以免坐实‘勾结米贼、图谋不轨’之罪名。”
“如此一来,刘璋的注意力将被完全吸引到如何应付朝廷责难、如何自保之上。而我军真正的意图——奇袭汉中,他反而难以察觉,或即便有所察觉,也不敢轻举妄动。”
“此乃‘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我大军虚张声势东征,是为‘虚’;偏师密取汉中,是为‘实’。对刘璋,我遣使责问是‘实’,却掩盖了我取汉中的‘实’。”
“若刘璋真有异动,则驻守荆州的刘表大军西进威胁其腹地江州,则可变‘虚’为‘实’,迫其回防。如此虚实变幻,方可收奇效!”
徐庶这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将复杂的战略博弈和心理战术阐述得清晰透彻,令在场众人,包括提出疑问的刘协和刘备,都豁然开朗!
刘协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他仔细打量着这位出身寒微、曾混迹江湖的谋士,心中赞叹不已。
先前他主要关注荀攸,没想到这位徐元直,竟也有如此缜密的思维和出色的战略眼光,尤其擅长运用心理和诡道,正是军事上不可或缺的奇才!
“妙!妙啊!”刘协忍不住称赞,“元直此策,深得兵法虚实之精髓!敲山震虎,声东击西,将刘璋之心算得透彻!”
“如此一来,东征与西取,非但不矛盾,反而可互为呼应,相得益彰!皇叔,你以为如何?”
刘备亦是满面春风,心中大定:“贤哉元直,备茅塞顿开!如此,备便可安心总督东征之事,大张旗鼓,讨伐国贼!汉中方面,有公达、元直之谋,陛下运筹帷幄,必能出奇制胜!”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再次扫过席间的荀攸、徐庶,以及诸葛亮等年轻才俊,心中充满了信心。
他朗声道:“好!便依此计!东征之事,由皇叔全权负责,大造声势!汉中之谋,由朕亲自筹划,密令进行。对刘璋之事,便按元直之策,遣使责问,观其反应,再行决断!”
而此时,众武将已经急躁难耐,只不过刘协道,军务之事,涉及诸将兵马,还需明日朝会安排。众武将只好称诺,但是已经摩拳擦掌。
私宴之上,荀攸、徐庶等谋士挥洒才智,纵论天下,深得天子赞许。裴潜、赵俨等年轻士子虽言语不多,却也应对得体,显露出不俗的见识。刘晔更是机敏善对,屡有建树。
相比之下,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因年纪尚轻,且性格偏于内敛沉静,并未有太多发言的机会,更多是在旁静听观摩。
尽管如此,天子仍不忘关怀,特意温言安抚,承诺将授诸葛瑾以侍中之职,留于宫中为近臣,随侍学习,诸葛亮尚为及冠,或入太学。
宴席散去,回到暂居的馆舍,兄弟二人对坐夜谈。
兄长诸葛瑾感叹道:“今日得见天子风采,更亲睹荀公达、徐元直等贤士运筹帷幄,侃侃而谈,方知何为庙堂之器,国士之风!”
“朝廷新立,便有如此多英才汇聚,各展所长,中兴之象,确非虚言。你我兄弟能得陛下青睐,留侍中枢,实乃幸事。”
诸葛亮的目光却比兄长更为深远,他沉吟片刻,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求知与历练的渴望:“兄长所言甚是。朝廷人才济济,皆一时之选,与他们共事,确能受益匪浅。”
“然弟观今日席间所议,无论是东征袁术,还是西图汉中,皆需深入军旅,亲历实务,方能真正洞察机要,增长见闻。纸上得来终觉浅。”
“弟想向托兄长与刘皇叔请命,随东征大军同行,哪怕仅为一文书小吏,参赞军务,记录见闻,亦胜于久居宫阙,闭门读书。”
诸葛瑾闻言,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担忧之色:“随军远征?刀兵之事,非同小可,凶险难测!陛下既已许我等侍中之职,留京任职,让你入太学,乃安稳之途,何必……”
诸葛亮摇头打断兄长:“兄长,乱世之中,岂有真正安稳之途?欲匡扶社稷,必先知兵事、懂民情、识天下大势。”
“刘皇叔仁德爱士,徐元直亦在军中,正是学习历练的绝佳机会。弟意已决,望兄长成全。”
见弟弟态度坚决,诸葛瑾知他素来有主见,便不再劝阻,沉吟道:“既如此为兄明日便去拜谒刘皇叔,恳请其收录你于军中,暂任一文书佐吏之职。”
“你随军之后,定要谨言慎行,用心做事,虚心学习,万不可因私废公,贻误军机。为兄在京中,侍奉陛下,他日若有机会,或可外放为一郡太守,治理地方,亦不负我诸葛家学。”
诸葛亮闻言,向兄长郑重一揖:“多谢兄长!弟定当谨记教诲,不负兄长厚望。”
然而,诸葛亮似乎早已为兄长谋划好了前程,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轻声道:“其实,兄长在京中,立功效命之机,或许更快到来。”
“哦?”诸葛瑾有些疑惑,“此言何意?”
诸葛亮分析道:“兄长且想,陛下既定下东征袁术、西图汉中之大计,此间牵连诸侯众多,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乃至兖州曹操等。”
“朝廷欲成事,非仅凭兵马之利,更需外交斡旋,遣使往来,陈说利害,方能使其不为掣肘,甚或为我所用。此等纵横捭阖、游说四方之事,非熟知地理人情、善于辞令者不能为。”
“兄长性情温雅,思虑周密,言辞得体,正堪此任!若陛下或丞相有遣使之需,兄长若能挺身而出,成功说与一方,便是大功一件,何愁不能早日崭露头角,外放重任?”
诸葛瑾听完弟弟的分析,眼前豁然开朗,不禁笑道:“善!孔明此言,为兄竟未思及此节。如此说来,这长安城中,亦大有可为之地!好,你我兄弟,便依此计,一随军历练,一经略朝廷,各自努力,共光门楣!”
兄弟二人相视而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喜欢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