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会散去,百官依序退出未央宫前殿。刘协却特意命内侍留下刘备,并低声嘱咐了几句。
不久后,一场规模不大却意义特殊的私宴,在宫内一处较为雅致的偏殿中设下。
刘协并未邀请杨彪、士孙瑞、赵温等位高权重的老臣,而是特意让宗正府的刘晔、侍中刘艾等较为年轻的宗亲近臣作陪,同时唤来了心思活络、熟悉关东事务的杨修。
武将方面,则点了如今在京中炙手可热同为年轻一代翘楚的马超和徐晃。
自然,今日的主角刘备及其麾下关羽、张飞、赵云,以及随他一同入京的荆州士人中的佼佼者——荀攸、徐庶、诸葛兄弟等人,皆在席中。
看着殿内济济一堂的年轻面孔,刘协心中不禁感慨。
杨彪、士孙瑞他们固然是国之柱石,处理内政、稳定朝局不可或缺,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或多或少仍停留在旧日洛阳朝廷的框架内,对于如何应对如今这般群雄割据瞬息万变的天下大势,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钟繇虽能干,却更长于治理与协调,而非战略机变。
未来若要真正扫平群雄,重归一统,恐怕更要倚重眼前这些来自四方、熟悉地方情势、富有进取精神的年轻才俊。
他们久在关东,对袁绍、曹操、刘表、袁术等诸侯的了解,远非久困关中的自己所能比拟。
众人依礼入席后,刘协举杯,神色比朝会上轻松了许多,微笑道:
“今日此宴,非为朝议,一则乃为皇叔玄德公及诸位远道而来的贤才接风洗尘,二则也算是一场宗室家宴,在座多为刘氏宗亲或未来的朝廷栋梁,不必过于拘泥朝礼,尽可畅所欲言。”
众人纷纷举杯谢恩:“谢陛下恩典!”
气氛顿时融洽起来。
酒过三巡,肴馔几味之后,刘协见时机成熟,便放下酒杯,将今日朝会上决议讨伐袁术、夺回传国玉玺的决定,向众人简述了一遍。
说完后,他目光扫过席间每一位年轻人,语气诚恳地说道:“讨逆之决心,朕已定。然大政方针虽定,具体方略仍需集思广益。袁术虽逆天妄为,然据淮南之地,拥兵亦不下十万,不可小觑。”
“在座诸位,或久在军旅,熟知兵事;或纵横江湖,洞悉民情;或深通谋略,明察大势。虽眼下诸位或尚无正式官身,然皆乃朕所期许的未来栋梁。朕很想听听诸位对此战的看法,无论战略战术,但言无妨,今日所言,皆出尔口,入朕耳,绝不因言获罪。”
天子此言一出,无异于鼓励大家发表真实见解,甚至带有几分考较的意味。
席间顿时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随后目光闪烁,显然都在快速思索。
片刻后,性急的张飞忍不住率先开口:“陛下!那袁术老儿,俺老张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敢扣着传国玉玺?打!必须打!”
“给俺老张三万精兵,俺保证一路杀到寿春城下,把他脑袋拧下来给陛下当酒壶!”
关羽在一旁微微皱眉,拉了一下张飞的衣甲,沉声道:“三弟,陛下面前,慎言。”
但他随即向刘协拱手,丹凤眼中寒光一闪,
“陛下,三弟虽言语粗鲁,然其志可嘉。袁术倒行逆施,天人共愤,讨伐乃顺天应人之举。然用兵之道,在于谋划。淮南水网密布,城坚粮足,非一味猛攻可下。需有良策。”
马超朗声道:“陛下!末将愿为先锋!率西凉铁骑,为陛下踏平逆贼营垒!”
徐晃也沉稳道:“末将所部,亦可随时听候调遣,为国讨逆!”
刘协听着马超、张飞、关羽、徐晃等将领纷纷请战,豪气干云,心中欣慰,口头嘉许了他们的勇武。
然而,他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文臣席列,尤其是那位一直沉默寡言、却让他寄予厚望的荀攸荀公达。
他太渴望能有一位如张良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主了。
或许是感受到了天子那灼热而期盼的目光,又或许是觉得时机已到,刘备适时地开口,为荀攸引荐:
“陛下,臣此番北上途中,曾与荀府君多次深谈,深感公达先生见识超卓,思虑深远,每每有惊人之论,于天下大势洞若观火。陛下欲闻良策,或可听公达一言。”
被刘备点名引荐,荀攸知道不能再保持沉默。
他深吸一口气,离席起身,来到宴席中央,向刘协躬身一礼,神色平静却目光湛然,显然已下定决心,要将心中酝酿已久的战略和盘托出。
“陛下,”荀攸的声音平稳而清晰,“袁术窃据神器,已是天下公敌。陛下诏令一下,关东诸侯无论真心假意,必群起而攻之。其覆灭,只在旦夕之间,实不足为虑。”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然,陛下志在扫平群雄,重归一统,目光当放长远。袁术,癣疥之疾也;朝廷欲成大事,必先据有形胜之地,积蓄根本。臣以为,当下有一处要地,非取不可,且正当其时!”
刘协身体微微前倾,眼中精光一闪,追问道:“公达所指,是何处?”
荀攸毫不犹豫,斩钉截铁道:“汉中!”
他继续阐述,条理分明:“汉中之地,沃野千里,民风彪悍,物产丰饶,北控关中,南扼巴蜀,东接荆襄,实乃天府之国,高祖皇帝正是据此而成帝业!奈何如今被张鲁以五斗米道割据,益州牧刘璋,名为汉臣,实则暗弱,坐视米贼猖獗,目无朝廷久矣!”
刘协闻听荀攸之言,心中也有几分自得,汉中此地确实民丰物饶,是一个好地方,正是有了汉中兵源他才能出兵关中。
“今陛下正可借讨伐袁术之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荀攸此话一出,刘协倒是真的怔了,仿佛又回到当时张良韩信定计,眼前的荀攸居然和他记忆里张良的身影重合。
他怔怔的问道,“快与朕说来,如何为止。”
荀攸自信逼人,眼看刘协的眼神更加心热,言道,“可遣一员上将,假意屯兵于宛城,做出东进姿态,实则西进上庸、房陵,直插汉中腹地!\"
“同时,可命关中精锐,分祁山道、褒斜道、陈仓道,三路并进,奇袭汉中!张鲁无备,兵微将寡,必首尾难以相顾,汉中可一鼓而下!”
刘协心中一跳,正想叫好。
这时,坐在一旁的徐庶眉头微蹙,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担忧:
“公达先生此策甚妙!然,若我军大举图谋汉中,刘璋在成都,虽暗弱,岂会坐视不理?若其心生异志,发兵北上援助张鲁,如之奈何?”
荀攸似乎早已料到有此一问,从容答道:“元直所虑,此事易耳!荆州牧刘表,虽无进取之雄略,然始终以汉室宗亲自居,心向朝廷。”
“陛下只需下一明诏,并许其子孙可承袭爵位,永镇荆襄。刘表得此厚赏,必感恩戴德,唯陛下马首是瞻。”
“届时,可令刘表出兵西向,做出威胁江州直指成都之势!刘璋性怯,自顾不暇,安敢北顾汉中?”
这一番谋划,环环相扣,虚实结合。其思路之清晰,谋划之深远,考虑之周全,令在座众人,包括提出疑问的徐庶,都暗自点头叹服。
刘协听得心潮澎湃,眼中光芒大盛!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拿下汉中后,朝廷拥有的战略主动和广阔前景。
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起身,目光灼灼地凝视着侃侃而谈神色自若的荀攸,由衷地发出了一声长叹:
“善!大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公达此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真乃国士之才!吾得公达,犹如高祖得子房也!”
这一声“吾之子房也”的评价,极高,极重!
荀攸也没想到刘协如此赞同他的想法,昔年他刺董匡汉,眼见汉室衰微,天子终于有兴复之才。
万般思绪,只是深深一揖:“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唯尽人臣本分,为陛下、为社稷竭诚献计而已。”
喜欢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