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下邳城外。
刘备的队伍已准备就绪。
他依天子诏令,并未大张旗鼓,只带了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孙乾等核心部属及五百精锐亲兵,轻装简从,准备踏上西行入朝之路。
车马萧萧,气氛肃然,与城内陈登等人告别后,队伍缓缓开拔。
然而,队伍刚出城不久,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越来越多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到官道两旁。
起初只是零星几人驻足观望,很快便聚集成群。
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眼中充满了惶恐与不舍。
有人拖家带口,背着简陋的行囊;有人甚至跪在道路中央,挡住了车驾的去路。
“刘使君!使君留步啊!”
“使君走了,曹操再来,我们可怎么活啊!”
“使君,带我们走吧!我们愿意跟着使君!”
“求使君别丢下我们徐州百姓啊!”
哭喊声、哀求声此起彼伏,数百名百姓黑压压地跪了一片,场面顿时混乱起来,队伍被迫停滞。
刘备见状,心如刀绞,立刻翻身下马。他快步走到跪地的百姓面前,一一亲手将他们搀扶起来,解释道:
“诸位乡亲!快请起!快请起!备……备何德何能,受大家如此厚爱!备并非弃大家而去,乃是奉了当今天子诏令,入朝觐见,效命陛下!”
“天子圣明,已任命贤能的陈元龙先生为徐州刺史!元龙先生乃徐州名士,爱民如子,才干远胜于备!”
“有他治理徐州,必能保境安民,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大家放心回去吧!朝廷……朝廷绝不会不管徐州的!”
尽管刘备言辞恳切,但恐慌的百姓似乎只认准了他一人,依旧围拢着不肯散去,哭声哀求声不绝。
刘备身处其中,左右为难,既不忍呵斥驱赶,又深知皇命在身,延误不得,内心焦灼万分。
就在这时,车队中一辆不起眼的马车帘幕被轻轻掀开,一位青年探出身来。
此人身量颇高,虽穿着文士衣衫,虽然面容仍有一丝青涩,却掩不住一份沉稳干练的气度。
他目光扫过混乱的场面,眉头微蹙,随即快步走到刘备身边,面对情绪激动的百姓,朗声开口。
“诸位父老乡亲,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众人的目光顿时被吸引过去。
那青年从容不迫地说道:
“刘使君深受皇恩,奉天子明诏入京,此乃匡扶汉室、报效朝廷之壮举,亦是徐州之荣光!”
“天子金口玉言,既已任命陈元龙公为徐州刺史,便绝不会坐视徐州百姓于不顾。如今曹兖州亦已奉诏罢兵,专意北御袁绍,岂会再轻易兴兵来犯?”
“若因我等在此挽留,致使刘使君延误行程,乃至违逆圣意,非但于徐州无益,反予他人以口实,岂非陷使君于不忠不义之地?此绝非爱护使君之道,亦非保全徐州之策也!”
“若诸位父老信得过刘使君仁德,真心愿追随左右,亦不当在此阻拦车驾,徒增困扰。可量力而行,或稍后告知陈元龙陈刺史。”
“届时使君在朝中立足,或可再设法安置乡梓。然此刻,还请诸位以大局为重,莫要阻拦天使行程,让使君为难!”
在青年一番理性恳切的劝说下,围拢的百姓们渐渐被说服,虽仍面带不舍,但终于开始缓缓让开道路。
刘备见状,心中稍安,立刻下令队伍继续前行,但特意嘱咐全军放慢速度,以免有真心想要跟随的百姓掉队。
途中见到有老弱妇孺步履蹒跚,他甚至下令让部分兵士将马匹让出,供其代步。关羽、张飞二人深知兄长心意,对此毫无异议,立即照办。
队伍得以缓缓西行。刘备这才得空,特意来到青年的马车旁,郑重地拱手行礼:
“备多谢先生方才出言解围,若非先生洞察利害,陈说大局,备几陷于两难之境。还未请教先生尊姓大名?”
青年连忙下车还礼,态度谦和:“刘使君言重了,在下岂敢当‘先生’之称。在下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瑾,字子瑜。”
“因前番徐州战乱频仍,欲携家中幼弟南下荆襄之地,暂避兵祸,恰逢使君队伍西行,故而随行。”
刘备闻言,目光自然地投向马车车厢。诸葛瑾见状,便轻轻掀开车帘。
只见车厢内坐着两位少年,一位年约十五六岁,虽面容稚嫩,却眉目疏朗,目光清澈有神,隐隐有英华内敛之象,目光与刘备瞬间交汇。
刘备心下暗道,此子日后必不凡也。
另一个少年年纪更小,看起来只有十岁上下。
诸葛瑾介绍道:“使君,此乃舍弟诸葛亮,年十五岁,这位是幼弟诸葛均。”
刘备看着车内两位少年,尤其是那位目光沉静的诸葛亮,心中莫名一动,但随即化为一声叹息,放下车帘,对诸葛瑾感慨道:
“原来是诸葛贤昆仲。唉,是备无能,未能使徐州安定,致令贤士不得不携弟远避,百姓流离……备心中实在有愧。”
诸葛瑾正色道:“玄德公何出此言!若非使君昔日力拒曹兵于徐州,我等恐早已遭兵燹之祸。使君仁德广布,瑾等能得平安南渡,已感念不尽。”
刘备点点头,关切地问道:“子瑜此行,欲往荆襄何处安身?”
诸葛瑾答道:“闻听荆州牧刘景升治下颇为安宁,文风鼎盛,故欲往襄阳一带暂居,也好让舍弟们安心求学。”
刘备闻言,欣然道:“如此甚好!备此番正是要经南阳,入武关前往长安。荆州襄阳,恰是顺路。子瑜若不嫌弃,便与备同行,彼此有个照应,备必保贤昆仲一路平安!”
诸葛瑾拱手谢道:“能得使君庇护同行,乃我兄弟之幸,瑾感激不尽!”
双方约定后,诸葛瑾便回到车中,吩咐车夫驾车随行。
殊不知,方才车外刘备与诸葛瑾的一番对话,虽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了车内诸葛亮的耳中。
马车缓缓启动后,诸葛瑾对两位弟弟低声感叹道:
“刘玄德仁德之名果不虚传。自身行程紧迫,却仍不忍弃百姓于不顾,甚至让马于老弱。如此爱民如子,真乃汉室宗亲之风范,日后必非池中之物。”
“只可惜……徐州乃四战之地,北有袁绍,西邻曹操,南接袁术,皆虎狼之辈,非久留之所啊。”
然而,坐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语的诸葛亮,却微微摇了摇头,清澈的目光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深邃思考,他轻声开口道:
“兄长所言,虽是常理。然弟观刘使君,其志恐不在据一地之安危。他并非因徐州险恶而弃之,乃是奉诏赴京,以全臣节。”
“其人仁厚,必不会以强弱之势为立身之本,更不会为自身安危而轻弃托付之民。”
“此次陛下召玄德公入朝,以其宗亲身份与仁德声望,不久后,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定然会委以重任,命其牧守一方,为陛下安定天下、廓清寰宇。”
诸葛瑾闻言,有些惊讶地看向自己这位平日里沉静好学的二弟,见他神色认真,绝非妄言,不由地陷入了沉思。
喜欢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