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地猎杀了这头体型巨大的野熊,这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这头熊的肉足够我们吃上好一阵子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都能尽情享受熊肉带来的美味。
然而,其他的野熊似乎并不甘心被我们阻挡在外。
它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冲破我们设置的三重防线,但每次都被那些尖锐的荆棘刺得伤痕累累,最终只能空手而归。
经过多次尝试后,它们似乎意识到了这里的危险,便再也没有出现过。
随着野熊危机的解除,我们开始怀念起那些曾经吃过的海豹、鱼类和野鸡等美味佳肴。
几个月来,每天都是烧烤熊肉,这让我们对这种食物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开始感到有些厌倦。
可是,要从我们的洞穴前往海洋,来回需要花费七八个小时,而且我们还没有合适的工具来装载食物。
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制作锅碗瓢盆等餐具成为了我们目前最为迫切的需求。
一天,我和秦岚、沈离歌聚在一起,苦苦思索着如何才能制造出这些东西。
我们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但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脑袋里像是被浆糊填满了一样,嗡嗡作响,疼痛难忍。
正当我感到无比沮丧的时候,我突然气急败坏地用脚狠狠地踩了一下河边的黄土。
这一脚下去,黄土溅起,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发生了——这一举动竟然点燃了秦岚的头脑风暴!
她突然兴奋地喊道:“我们可以用土来制作陶器啊!”
我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对啊!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呢?
可是,从“一抔土”到一件成品的陶器,要经过挑泥、揉泥、拉坯、塑形、晾坯、修坯、烧制等20多道程序。
我们没有经验?
反正闲着无聊,还不如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我们说干就干。
第一步就是找到合适,泥土。
我们看到河堤旁,黄黑色的泥土随处可见。
于是,我们用石头制作成三把石锄,在河岸的淤泥里,奋力挖掘。
我们赤着脚,弯着腰,猫在河堤旁。
潮湿的泥土,泛着深褐色,散发着水草与腐叶混合的腥气。
我们每挖开一层,都要仔细剔除夹杂的碎石和草根,直到攒够一大团细腻柔韧的黏土。
更为搞笑的是,我们居然在河堤旁的土中挖出来十几条大泥鳅和黄鳝。
对于黄鳝,我用双手抓住它们的头和腹部,往岸上一甩。
对于泥鳅,我就用双手捧起来,往岸上扔。
河水漫过脚踝,冰凉的触感,让我们清醒——这团泥土将是接下来生存的关键。
大约过一个小时,我们就得到六大块黄色的粘土。
我们加水和细沙,将泥土揉成软硬适中、有良好可塑性的泥团。
接下来,就是制作模型了。
这些粘土在变成模型前,还需要反复揉捏。我们把挖好的黏土反复揉捏摔打,直到它变得像面团般顺滑。
我们三个人还分工协作。
我们都依照记忆里陶罐的模样,用手掌和贝壳一点点塑形:
我负责碗的制作。
我先取出一块大小合适的泥团,放在平坦的石头或木板上。
用手将泥团搓成圆形,然后用大拇指在中间按压出一个凹坑,作为碗的底部。
-用手指沿着凹坑的边缘慢慢向上提拉,同时旋转泥团,使碗壁逐渐变薄、变高,注意保持碗壁厚度均匀。
最后,用手指或工具将碗口修整光滑,使碗口平整。
秦岚负责汤锅的制作。
只见她先揉一个较大的泥团,作为汤锅的主体。
将泥团搓成椭圆形,然后用手指或工具在中间挖出一个较深的凹坑,作为汤锅的内部空间。
她从泥团的边缘开始,慢慢向上捏出汤锅的壁,壁要捏得厚一些,以保证汤锅的坚固性。
可以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将泥条一圈一圈地粘在锅壁上,增加锅壁的高度和厚度。
用工具在汤锅的边缘捏出两个相对的把手,方便拿取和移动汤锅。
而沈离歌负责碗的制作。
她取一团泥,将其擀成厚度均匀的圆形泥片,可以用石头辅助擀平。
用手将泥片的边缘稍微向上翘起,形成盘子的边缘,防止食物滑落。
用尖锐的石头在盘子表面划出一些花纹或图案,既作装饰,又能增加摩擦力。
我们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终于制作了三个碗、一个大锅、三个盘子。
我们将制作好的碗、盘子和汤锅放在通风良好、阳光不直射的地方,让它们自然干燥,避免快速干燥,导致开裂。
三天过去,三个碗、一个大锅、三个盘子的模型基本成型。
它们的表面的泥土,开始发白龟裂,轻轻敲击,还发出沉闷的“噗噗”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烧制。
我们在空旷的地方,用石头搭建一个简易窑炉。
首先我们在沙地上,挖出半人深的坑洞,底部铺上干燥的芦苇和碎木,将这些泥胚小心置于中央,四周堆满干透的树枝。
点火的瞬间,火苗贪婪地舔舐木柴,浓烟裹着火星直冲天际。
我们守着火堆整整一夜,不断添加燃料维持火势。
这些土胚模型,在高温中渐渐变色,由灰褐转为暗红。
黎明时分,火堆终于熄灭。
我们用颤抖着扒开滚烫的灰烬,那些承载着希望的陶器,正安静地躺在焦黑的木炭间,表面泛着质朴的光泽。
指尖轻触,粗糙的质地,传来微微的温热,没想到三个碗、一个大锅、三个盘子,居然一次性成功。
可以说,这是我们在荒岛上亲手创造的奇迹。
虽然这些碗、锅、盘子非常粗糙,简直是傻大粗,却是我们由原始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特别是有了锅,让我们彻底告别了整天烧烤的尴尬。
为了提高生活的品质,我们还在洞穴里制作了一个简易灶台。
就这样,我们用土锅煮出了第一锅黄鳝和泥鳅汤。
那浓郁的香气,仿佛能穿透人的灵魂,让人垂涎欲滴。
与烧烤出来的野熊肉相比,这用汁水焖煮的黄鳝泥鳅汤,更显得馥郁芬芳。
尤其是我们加入了熊骨头后,经过几个小时的精心熬煮,居然熬出了一锅浓白色的骨头汤,那味道简直让人陶醉。
我和秦岚每人都迫不及待地盛了两大碗,那滚烫的汤顺着喉咙滑下,带来的不仅是满足,更是一种温暖的慰藉。
而沈离歌更是一口气喝了三大碗,似乎还意犹未尽。就连那只可爱的鹦鹉小傅,也被这香味吸引,咕咕地喝了一碗。
我们都心满意足地躺在洞穴里,摸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幸福地打着饱嗝。
这一顿饭,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却是我们在这荒野中最丰盛的一餐。
沈离歌满足地感叹道:“三个月了,终于在中午喝到了一口热汤,真是太不容易了!要是能有点盐就更完美了!”
是啊,盐,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常见的调味品,此刻却成了我们最渴望的东西。
我们已经三个月没有尝过盐的味道了,都快忘记它是什么滋味了。
喜欢荒岛求生从劫机开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荒岛求生从劫机开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