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心中那点关于爷爷“吹牛”的疑虑,虽然在母亲张玥带领参观陈列室后得到了初步的解答,但真正让那些传奇故事从“可能真实”变为“不容置疑”的,是他们在陈列室角落,一个不起眼的、恒温恒湿保护的厚重册籍中,亲眼所见的那些泛黄的新闻剪报。
那本厚重的皮质封面册子,是王翠花早年亲手制作的,里面细心地粘贴、分类收藏了几乎所有关于张铁柱和铁柱集团的早期新闻报道。岁月的侵蚀让纸页边缘微微卷曲泛黄,油墨的味道也早已淡去,但上面的字迹和图片,却如同凝固的历史,沉默而有力。
起初,墩子和丫丫只是被册子里那些黑白或彩色的老照片吸引——比展柜里放大的几张更加丰富、更加生活化。有张铁柱穿着沾满泥土的胶鞋,蹲在松露地里傻笑的;有他推着破旧二八大杠,后座驮着两筐鸡蛋在城里巷口叫卖(背景里确实能看到公共厕所的指示牌)的;有他早期那小饭馆门可罗雀,他和王翠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择菜的落寞场景……
“妈妈,看!爷爷真的在厕所旁边!”墩子指着那张骑自行车卖鸡蛋的照片,小声惊呼,之前 playground 上被质疑的委屈,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但真正具有冲击力的,是那些附着在照片旁边的、印刷体的新闻标题和文字。
丫丫踮着脚尖,小手指着一篇篇幅不长的豆腐块文章,那文章的标题用略显夸张的字体写着:《奇闻!张家沟青年靠“猪语”发现珍稀松露,掘得第一桶金!》。报道旁边,还配着一张张铁柱和那头老母猪大花的合影,照片上的张铁柱年轻、黝黑,眼神里带着点不知所措的憨厚。
“猪语……”丫丫喃喃地念着标题里的关键词,虽然有些字还不完全认识,但核心意思她看懂了。她抬头看看妈妈,又低头看看那泛黄的报纸和照片,小脸上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神情。爷爷说的,竟然是真的白纸黑字登在报纸上的!
墩子则被另一篇篇幅更长、来自省城一家知名晚报的报道吸引住了。标题是《“厕所旁”的生意经:看农村小伙如何用“土办法”逆袭》。报道详细描述了张铁柱如何在美食节厕所旁无人问津的展位,通过免费试吃和“吃了能想起初恋的蛋”这种奇葩营销,硬生生扭转局面,吸引大量人流的过程。文章里甚至还引用了当时一位被辣哭的评委的话:“虽然辣,但够味,印象深刻!”
“爷爷没骗人……”墩子看着报道,又想起自己和小伙伴争辩时的场景,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为爷爷正名的扬眉吐气,也有对自己之前一丝动摇的羞愧。
他们一页页地翻看着。看到了《“铁柱生态菜”缘何走俏?诚信与特色是关键》的深度报道;看到了张铁柱与冷凌月合作时,媒体用的《“泥土”与“冰雪”的碰撞:月华集团携手铁柱集团的背后》这样充满戏剧性的标题;看到了铁柱集团成立时,那篇题为《从猪圈到董事会:一个农民的商业传奇》的封面报道,旁边配着张铁柱穿着不太合身的第一套西装,站在集团简陋招牌下的照片,眼神已然多了几分自信与坚定。
这些剪报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年,来自不同级别、不同风格的媒体,从猎奇的社会新闻,到正经的商业报道,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真实不虚的、充满草根气息的崛起轨迹。每一篇报道,都像一块拼图,与爷爷口中那些零散的、听起来有些夸张的故事严丝合缝地对上了号。
“妈妈,”墩子抬起头,眼神亮得惊人,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爷爷不是吹牛……他是……他是真的创造了一个奇迹!”
丫丫也用力点头,小手轻轻抚过册子里一张张铁柱和王翠花在破旧老宅前结婚的照片,照片上的奶奶穿着红棉袄,笑得那么美。她小声说:“奶奶也和爷爷一起,创造了奇迹。”
张玥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混杂着震撼、崇拜与彻底信服的表情,心中欣慰。她知道,这一刻,父亲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升华。他从一个“可能有点爱吹牛的可爱爷爷”,彻底变成了一个脚踏实地、亲手开创了不可思议事业的、真正的英雄。
那些泛黄的、脆弱的纸页,以其客观、冷静的记录,成为了最无可辩驳的铁证。它们跨越了时间的沟壑,将一段充满汗水、智慧与运气的真实奋斗史,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孙辈面前。
当周末再次回到老宅,墩子和丫丫看向张铁柱的眼神,已经完全不同了。那里面除了以往的亲昵,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发自内心的敬仰。当张铁柱再次乐呵呵地开始“想当年”时,两个孩子不再有任何质疑,而是听得格外专注,仿佛在聆听一部伟大的史诗。
而张铁柱,虽然并不知道孩子们内心经历了这样一场从怀疑到坚信的转变,但他能感觉到,孩子们听得更认真了。这让他讲故事的兴致更高,那些尘封的往事,在孙辈清澈专注的目光中,仿佛又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光彩。历史的真实与亲情的传承,在这一刻,通过那些泛黄的剪报和爷爷永不褪色的记忆,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
喜欢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