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德一路往东南折,再向南接上长江下游的平原,我进入常州的时候,天色正灰蒙蒙的,像是压着一层潮气。这里的空气跟山里完全不同,湿润得带着城市的铁味和灰尘味,却也混着生活的烟火气。
常州是一座平原城市,没有高耸入云的山,也没有急流的水,但城市铺展开来的那种从容和踏实,却是江南特有的。
进入市区北边的时候,正赶上傍晚下班高峰。地铁站出口涌出的人群,一张张疲倦却稳妥的脸。外卖小哥在车流缝隙里穿梭,有人抱着孩子过马路,有老人推着小车去买菜。城市不喧嚣,却始终在流动。
我拖着一路的疲惫,先在路边坐了几分钟,调整呼吸。
远处是一条河,应该是运河的一支。常州城因水而起,也因水而安定。河边是整齐的骑行道和一排排柳树,柳枝在风里摆动,忽然让我想起了溪口的青龙河——只是那里的水更野,这里的水更稳。
我沿河走了段路,河面反着路灯的光,一闪一闪的,有种平静的沉默感。
走到文化宫附近,街道突然热闹起来。电动车一辆接着一辆,全是买菜、接孩子、赶回家做饭的人。一股熟悉的“生活味”扑面而来,让我忽然不觉得自己是外地人。
我进一家小馆子里吃晚饭。店不大,四五张桌子,老板夫妻俩在忙着。墙上贴着常州本地的特色菜:
——大麻糕
——萝卜干炒蛋
——虾仁焗饭
——银丝面
我要了一碗银丝面和一份萝卜干炒蛋。
银丝面端上来的一刻,我闻见了淡淡的高汤香。面条细得像丝,却不粘,入口顺滑。萝卜干炒蛋被炒得焦香,嚼着“咯吱”有声,带股淡淡的咸香。
老板娘看我衣服上沾着一路的灰,说:
“外地来的吧?看你像走路来的?”
我笑笑:“差不多吧,一直往南走。”
她愣了下:“从北边走到常州?那你脚力真好。”
“也不知道走到哪算结束,”我说,“就顺着路一直走。”
老板娘送来一杯热水:“那你往南走,天气越来越暖和,常州南边还宽着呢。”
我点头。热水端在手里,有种久违的安心。
吃完饭,我沿街散步,常州的夜色慢慢亮起来。街边的梧桐树一排排地立着,树影被灯光拉得很长。路边有小摊贩卖烤肠、豆腐串、烤馒头片,学生们成群结队地经过。夜晚的城市既不吵,也不冷,像一种缓慢的呼吸。
我在一处桥上停下,桥下是运河。河两旁的灯带亮着,远处的高楼反着光。河面平整,没有风,灯倒映得笔直。
我倚着桥栏杆,看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不由得觉得:
这是一座不急不躁的城市。
没有某些大都市的焦虑,也没有小镇的单纯,它像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稳重、踏实,不炫耀,但心里有底。
夜深一点,城市的声音慢慢变少。我找了家便宜但干净的旅馆住下。窗外正对一条安静的小街,偶尔有电动车经过,轮胎压过地砖,发出轻轻的声响。
我洗了澡,躺在床上,腿脚松下来时,那种疲惫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但心里却突然有种很实在的满足。
我在日记里写下:
今天从广德一路南下,到了常州。这座城市没有山野的风,没有乡镇的静,却有日常的柔软和秩序。人多,车多,楼多,但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有一种稳定的节奏。
我突然意识到,不管走到哪里,城市永远有两种面孔:日子的沉默和生活的光亮。
而我站在它们之间,像一个过客,也像一个观察者。
往南的路还长,明天继续。
写完,我关上灯。
窗外的灯影落在地上,像一条安稳的线。
常州的夜,很静,很暖。
喜欢毕业后打工日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毕业后打工日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