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伊庇鲁斯的鹰旗郭嘉大唐修仙:公主居然是我的小师妹扶明录李治你别怂职场沉浮录我在明末修仙明末风云:汉王重征天下汉鼎余烟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038章 头悬星斗谋宏略,略展经纶解国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帝桓寝疾,移居紫宸偏殿。时夜漏三下,龙阙残灯未熄,烛影摇红,映帝冕旒垂落,珠串轻晃,遮去眉眼间的霜色。近侍见帝抚案低咳,指腹反复摩挲一方青铜兵符——其形制乃先朝所铸,鎏金纹路已被岁月磨平,正是故大将军谢渊平西南蛮族后所缴之帅印,藏于内府二十载,今始复现。

帝召太子燊入见。燊至殿门,闻帝诵“漕渠通,仓廪实;边尘静,社稷安”之语,声虽沙哑,字字沉凝。入殿时,见帝已扶案立候,冕旒下双目微阖,唯有握着兵符的手未颤。“此符曾属谢卿,”帝开口,将兵符递至燊前,青铜凉意混着帝手余温,“当年朕以谗言罪之,今思其漕运十策、戍边九议,皆为苍生计。卿持此符,当记:权术易驭,民心难安。”

燊跪接兵符,指触其上饕餮纹,忆及幼时帝亲授《平蛮录》,曾言谢渊“单骑闯营,箭透甲胄仍握符不退”。今见符上浅痕,正是当年箭伤所留,遂垂首叩曰:“儿臣记取。谢将军遗策,儿臣已命有司勘核,江南漕渠疏淤工程已启,西南戍堡增筑亦拟冬前完工。”

帝颔首,移步至舆图前,枯指点向江南:“此处是谢卿当年亲勘之地,百姓为其立生祠,朕曾令毁之,今可复建。”又点西北边境,“匈奴窥边三载,卿昨呈的‘分屯轮戍策’甚妥,勿学朕当年削兵权过急,需信将、严法、厚兵饷,方保‘烽火连营塞草秋’之景不扰内地。”

燊起身侍立,见帝袍袖扫过案上奏折,皆是各地民生报闻——漕渠沿线州县奏“秋粮转输提速三成”,西北都护府报“新兵甲胄已足”,皆由燊连日批覆,朱笔字迹工整。帝见之,微露颔首:“朕临朝二十七年,初以铁血除奸,后以仁政安邦,方知‘忠言入策’远胜‘权柄独揽’。卿年少,当以谢卿之忠为镜,以石徐之奸为戒。”

是时,殿外传来更鼓四下,残灯忽明,映帝鬓发如雪。帝扶燊肩,力道虽轻,却含千钧:“朕将崩,托孤于卿,非托江山之权,乃托苍生之命。仓廪实则民不乱,边尘静则民安居,此皆谢卿当年所嘱,朕迟暮方悟。”燊直视帝目,朗声道:“儿臣愿以身许国,以谢卿为范,以民心为尺,保大吴神州无虞。”

帝闻言,取御案上“传国玉圭”付之,圭面刻“民为邦本”四字,乃开国太祖所制。“兵符护疆,玉圭安邦,”帝曰,“二者在手,卿当知:帝王之业,非一家之私,乃万民之托。”燊再叩,玉圭与兵符并握掌心,暖凉相融,如承两代帝王之心。

越三日,帝召集群臣于太极殿,正式册命燊监国,亲授兵符与玉圭,诏曰:“太子燊仁孝知礼,明于治道,可承朕志,续修漕渠、固边戍、安民生,勿负谢卿之忠,勿负苍生之望。”群臣见太子持符立帝侧,身姿挺拔如当年谢渊,皆伏首称贺。

史官曰:桓帝晚年悔悟,以兵符传心;永熙帝承其志,以仁政安邦。龙阙残灯照的,是过往之悔;少年秉符护的,是将来之安。“莫负苍生”四字,乃帝业传承之根本,亦谢卿忠魂所寄。大吴江山,因这薪火相传,方得万古流芳。

不负托孤志

莫负苍生托孤意,江山同倚少年头。

头悬星斗谋宏略,略展经纶解国忧。

忧乐常思黎庶苦,苦辛历尽壮志酬。

酬恩岂惧征途险,险隘踏平护九州。

晨光穿破紫宸殿的菱花窗,在金砖上淌出斜长的暖痕,恰好漫过御案前那方青铜兵符。这是前太保谢渊的旧物,上月才为他昭雪平反——兵符鎏金纹路被岁月磨出温润包浆,却仍凝着西南沙场的霜气,指尖一触,仿佛还能触到忠魂未散的余温。

萧桓扶着御座鎏金扶手起身,指节扣得木纹深陷,步履迟滞如经霜古松。昨夜咳到后半夜,胸腔的钝痛还未消弭,他却挥退上前搀扶的宫人,浑浊的目光如定锚般,牢牢锁在阶下立得笔直的萧燊身上——这是他耗尽半生心血打磨的储君,更是那位含冤忠臣遗志的唯一承接人。

“过来。”他的嗓音裹着晨霜般的沙哑,却依旧沉如钟鼎撞谷。萧燊快步趋前,见父皇枯瘦的手正攥着兵符,手背青筋如老根盘结,忙屈膝欲扶,手腕却被萧桓轻轻按住。那力道微弱,却带着帝王半生的威严,下一刻,青铜兵符便被郑重按在他掌心,凉意混着余温,顺着指腹漫进血脉——那是两代君王对一位忠魂的亏欠与告慰。

“谢卿用这兵符护的从不是朕,是天下苍生。”萧桓的目光漫过殿外飞檐,落在天际流云处,声音里裹着化不开的悔意,“朕早年错信石崇谗言,险些让忠良蒙尘,让江山失了梁柱。如今谢卿冤屈得雪,他留下的那些策论,要靠你一一践行。”他猛地咳了两声,指节攥得发白,“江南漕运的淤塞、西北边防的疏漏,都是他当年日夜忧心的事。”

萧燊垂首摩挲兵符上的饕餮纹,纹路硌着掌心,也硌着心事:“儿臣已亲赴江南漕仓核查,谢将军提出的‘分段管漕、责任到官’之法,确能将损耗降至最低,现已传令沿江各州推行。西北边防,儿臣也依他《军防策》增筑了七座烽火台,派专人严查军饷克扣,绝不让戍边将士寒心。”晨光漫过父子交叠的身影,兵符的凉意渐渐散去,是治世之诺在殿中悄然落地。

三日后,萧燊捧着谢渊的《民本策》入殿,泛黄的扉页上,“选贤不拘出身”的批注墨迹如新,是谢渊当年用狼毫蘸着热血写下的主张。“父皇,谢将军遗策中提及的十六位寒门士子,儿臣已造册登记,其中有位擅农桑的李默,可派往河南推广新麦种;精于治水的江澈,正合江南河工之需,儿臣打算破格启用。”

萧桓接过策论,指腹抚过“民为邦本”四个沉厚的楷体,纸页的糙感磨着指尖,也磨着他的悔意:“谢卿当年就是因力推寒门入仕,与世家勋贵交恶,才被石崇抓住把柄构陷。你如今要推选贤令,那些盘踞朝堂的老臣,怕是不会轻易松口。”他抬眼看向萧燊,浑浊的眸子里,期许与担忧各占一半。

“阻力自然是有的,但儿臣已备下铁规。”萧燊的语气比殿角的铜鹤更坚定,“凡举荐人才者,不论出身寒门还是世家,唯以实绩论高低;若有勋贵敢阻挠贤路,即以‘壅蔽圣听’论罪,革职抄家绝不姑息。昨日儿臣已下旨,在吏部设‘贤才自荐簿’,民间有识之士皆可投策,由儿臣亲阅,绝不让良才埋没。”

萧桓闻言,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咳嗽着扶案起身:“好,这才是谢卿想看到的样子。他当年常说‘贤才在野,如珠埋沙’,你能打破门第之见,便是真的承了他的初心。”他指向御案左侧堆积的奏折,“河南刚递来奏报,今春旱情伤了麦苗,你派去的李默,务必三日内启程;江南水患初平,江澈也得尽快赴任,莫误了修渠的时节。”

萧燊躬身应诺,玄色朝服的下摆扫过金砖,带出细碎的声响:“儿臣已命人备好车马与文书,三日内必让二人动身。”他望着萧桓苍白如纸的面容,补充道,“儿臣会让他们每月递回实政奏报,详细列明新麦长势、渠工进度,确保谢将军的遗策不是停在纸上,而是真真切切落到百姓身上。”

西北八百里加急的军报传入宫中时,萧桓正与萧燊对着巨大的边防图议事。羊皮地图上,葫芦谷的位置被朱笔重重圈出,正是谢渊当年在《军防策》中预设的伏击点,旁边“诱敌入谷,断其退路”的批注,是萧燊依遗策补写,笔迹与谢渊有七分相似。

“鞑靼果然入了葫芦谷!”萧燊展开军报,眼中闪过锐光,如出鞘的剑锋,“儿臣按谢将军遗策,早已命参将赵烈在谷口设下滚石擂木,只等敌军尽数深入便封死出口。”他转向萧桓,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父皇当年曾说谢将军‘筑堡糜费国库’,如今这连绵的烽火台与堡寨,正是御敌的铜墙铁壁。”

萧桓的脸颊泛起羞赧的红,抬手轻拍桌案:“是朕当年短视,被眼前的粮秣开支迷了眼。谢卿早说过‘军饷当足,兵心方稳’,你如今整顿军需、杜绝克扣,比朕当年强上百倍。”他咳了两声,气息愈发急促,“鞑靼退去后,务必安抚好边民,重修被战火毁了的农田与房舍,让谢卿‘守边先护民’的主张,真正扎进西北的土地里。”

“儿臣明白。”萧燊指着地图上新增的军屯区域,那里用蓝线标着灌溉水渠的走向,“谢将军曾提‘军屯自给,以边养边’,儿臣已下令在边防沿线开垦万亩荒地,让将士半军半农,既省了粮草转运的耗费,又能让边军扎下根来。此次退敌后,便组织新兵推行此法,不出三年,西北军粮便可自给自足。”

萧桓望着儿子挺拔如青松的身影,忽然想起谢渊当年立于殿中奏事的模样,眼中泛起泪光,如晨露凝在枯枝上:“谢卿的兵威,要靠你传下去;他的忠魂,更要靠你慰藉。”他从御案抽屉里取出一枚青铜箭镞,箭刃上还留着蛮族弯刀的豁口,“这是谢卿当年平西南时的旧物,你派人送到西北军前,告诉将士们——忠良从不会被遗忘。”

江南漕运的奏报送达时,萧燊正陪萧桓在御花园的暖廊中散步。廊外的新柳已抽芽,嫩黄的枝条拂过石栏,萧燊展开奏报,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欣喜:“父皇,谢将军当年主持修的漕渠,今年汛期安然无恙,漕粮损耗已降至一成以下,比去年足足减少了三成,江南各州的粮仓都堆得满了。”

萧桓接过奏报,枯瘦的指尖划过“忠肃渠”三个字——这是他为漕渠亲定的名,取“忠魂昭世,肃清朝纲”之意。“谢卿当年修这条渠,亲自下到渠底夯土,双脚泡得流脓都不肯上堤,只说‘这渠是百姓的活命路’。”他叹了口气,气息里满是愧疚,“可朕当年却听信石崇的鬼话,说他‘借修渠贪墨’,停了他的河工银,如今想来,真是悔断肠子。”

“父皇不必过于自责,如今将渠修好、让百姓受益,便是对谢将军最好的告慰。”萧燊轻轻扶住萧桓的手臂,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袍传过去,“儿臣已下旨,按谢将军遗图拓宽漕渠三丈,再修十二处控水闸,汛期能泄洪、旱期能蓄水,既能保漕运畅通,又能灌溉两岸农田,预计明年完工后,可惠及江南三十万亩良田。”

萧桓停下脚步,望向暖廊外的稻田模型——那是萧燊按谢渊《农桑策》制作的,田垄、水渠、水车一应俱全,纤毫毕现。“谢卿的《农桑策》里,藏着百姓的饭碗,你要好好推行。”他顿了顿,目光投向江南的方向,“江南新麦种的推广情况如何?百姓能吃饱饭,这江山才能坐得稳。”

“新麦种已在江南推广三成,亩产比旧种增两成还多。”萧燊答道,语气里满是底气,“儿臣已下旨,凡种新麦的农户,今年赋税减免一成;还让李默编了《农桑浅要》小册子,派吏员下乡手把手教百姓耕作。明年漕渠修好后,再增修灌溉水渠,江南粮产定能再上一个台阶,让百姓再无饥馑之虞。”萧桓闻言缓缓点头,浑浊的眼中,仿佛真的看到了江南碧波荡漾的漕渠与金黄翻滚的麦田。

萧燊捧着一叠厚重的卷宗入殿时,萧桓正对着墙上悬挂的谢渊画像出神。画像上的谢渊身着正一品朝服,目光如炬,仿佛正看着殿内的君臣。“父皇,构陷谢将军的石崇及其党羽,罪证已全部查实,这是他们伪造密信的供词,这是贪墨军饷的账册,相关人等已全部下狱,只待陛下发落。”

萧桓拿起卷宗,翻到石崇的供词,墨迹未干的“谢渊清正,吾实构陷”八个字,像针一样扎着他的眼。手指不住颤抖,卷宗险些从手中滑落:“当年若不是朕偏听偏信,谢卿怎会在闹市受斩,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他眼眶通红,声音哽咽,“传旨!追封谢卿为镇国公,谥号忠肃,将他的牌位入太庙,与开国功臣并列;他的遗属由国库供养,子孙可荫袭官职,永享荣光。”

“儿臣已拟好诏书,只待父皇用印。”萧燊递上明黄绫诏,诏书上的朱砂字熠熠生辉,“除此之外,儿臣还下旨设‘冤狱平反司’,由三法司共同主理,凡前朝因党争、构陷造成的冤案,皆可重审,绝不让谢将军的悲剧在大吴重演。”他望着萧桓,语气郑重,“父皇,吏治清明是谢将军毕生所求,儿臣定当肃清贪腐,让朝堂风气为之一新。”

萧桓接过诏书,见首页“以民为镜,以忠为纲”八个大字,正是谢渊的治世理念,不禁老泪纵横:“你比朕做得好,真的做得好。”他撑着御案起身,目光坚定,“朕要亲赴谢公祠祭拜,当着满城百姓的面,为谢卿赔罪,也为朕当年的糊涂忏悔。”萧燊连忙应下,眼中满是理解——这不仅是父亲迟来的歉意,更是对天下忠良的安抚。

祭拜当日,萧桓在谢渊画像前深深叩首,额头撞在青石供案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谢卿,朕错了。”起身时,他扶着供案的手还在抖,却对萧燊道,“今后吏治,就按你的法子来。凡贪腐者,不论官职大小、背景深浅,一律严惩;凡忠良者,不论出身高低、有无门路,一律重用。这江山,要靠这样的规矩守着,才对得起谢卿,对得起百姓。”

秋闱放榜之日,萧燊拿着榜首文章疾步入殿,明黄的封面上“状元李默”四个字格外醒目。“父皇,此次秋闱考题,儿臣取自谢将军《民本策》‘忠者忠民,非独忠君’一句,榜首李默的文章写道‘愿为谢公之臣,不求功名显达,但求利民一方’,风骨与谢将军如出一辙。”

萧桓接过文章,逐字细读,读到“谢公临刑不改其志,非不知君有疑,乃知民不可负”时,指尖微微颤抖,老泪滴落在纸页上,晕开浅浅的墨痕。“好一个‘忠民胜于忠君’!”他连连点头,声音里满是赞叹,“谢卿当年就说‘科举取士,当重实才而非门第’,你把他的遗策融入考题,是真的懂他。”

“儿臣已下旨,今后科举必考谢将军遗策,让士子们从入仕之初就懂‘民为根本’的道理;新科进士放榜后,都要去忠肃祠祭拜,当着谢将军的画像立下‘利民誓言’。”萧燊补充道,语气里满是欣慰,“此次录取的寒门士子占比六成,创历年之最,正是践行谢将军‘选贤不拘出身’的主张,也让世家知道,朝堂不是他们的私产。”

萧桓放下文章,目光落在萧燊年轻却沉稳的脸上:“这些新科进士,你打算如何任用?”“儿臣计划让他们先到地方任职,从县丞、主簿这些基层官职做起,熟悉民生疾苦,积累实务经验。”萧燊答道,语气恳切,“谢将军当年就是从江南知县做起,深知百姓的难处,这也是让他们向谢将军学习,莫做只会空谈的腐儒。”

“说得好,说得实在。”萧桓咳嗽着,却难掩欣慰,“谢卿的《君道策》里说‘贤才是江山根基,育才比选才更重要’,你既要选贤,更要育才,让他们真正成为百姓的父母官。”他指向御案上堆叠的国子监教材,“把谢卿的策论纳入教材,让皇子和士子们都学他的治世之道,这才是长久之计,才是对谢卿最好的纪念。”萧燊躬身应诺,心中传承谢渊遗志的信念愈发坚定。

忠肃祠的香火常年不熄,烟气在殿内凝成淡金色的雾,绕着谢渊的画像久久不散。萧桓与萧燊并肩站在画像前,画像上的谢渊目光坚毅,身着正一品朝服,与萧桓苍老佝偻的面容形成鲜明对比。“谢卿,你的冤屈已雪,你的遗策已行,江南的渠在淌着清水,西北的边关安稳无虞,百姓的粮囤都堆得满了。”萧桓的声音沙哑,泪水顺着皱纹滑落,滴在身前的青石地上。

萧燊捧着《谢忠肃公全传》的初稿,纸页间还带着墨香:“父皇,谢将军的事迹已编纂完毕,从他少年求学苦读,到单骑入蛮营谈判,再到平西南、修漕渠、守西北,每一件事都记录在册。儿臣已命人将此书刊印,颁行全国,让百姓都知他的忠良,让官员都学他的风骨。”

萧桓接过初稿,翻开第一页,是他亲手题写的“忠肃千古”四个大字,笔力虽不如当年遒劲,却字字沉厚。“朕当年说他‘空谈误国’,如今看来,空谈误国的是朕,真抓实干的是他。”他自嘲地笑了笑,泪水却流得更急,“朕这一生,最大的过错是错信谗言害了忠良,最大的幸运是有你承续他的遗志,替朕弥补过错。”

“父皇不必自责。”萧燊连忙扶住萧桓摇摇欲坠的身体,他的掌心能清晰感受到父亲身体的虚弱,“谢将军生前从无怨怼,他在遗疏里只说‘愿陛下以民为重,江山永固’,他的心愿从来都是百姓安乐。如今大吴渐入盛世,百姓都在念他的好,这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祠外传来百姓的祈福声,与殿内的香火混在一起,飘向远方,如忠魂在云端含笑颔首。

萧桓望着儿子年轻而坚毅的脸庞,忽然觉得胸口的钝痛轻了些,像是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挪开了一角。“走吧,去看看祠外的百姓。”他牵着萧燊的手,一步步走出祠堂,见百姓捧着新收的稻谷跪在路旁,齐声高呼“陛下圣明”,他轻轻摇头,声音里满是愧疚,“这不是朕的功,是谢卿的功,是你的功。”夕阳西下,父子二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与谢渊的画像在暮色中重叠,仿佛跨越生死的君臣与父子,终于在此刻达成和解。

冬去春来,御花园的桃花开了又谢,萧桓的身体愈发衰弱,却仍坚持每日与萧燊议事。这日,他将传国玉玺从锦盒中取出,轻轻放在御案上,旁边摆着谢渊的《民本策》《军防策》《漕运策》,三本策论的封皮都已被翻得毛边,是父子二人反复研读的痕迹。“这玉玺,你该接了。”

萧燊连忙跪地推辞,额头触到冰凉的金砖:“父皇春秋鼎盛,儿臣不敢僭越。”萧桓却俯身扶起他,枯瘦的手攥着他的手,将玉玺牢牢按在他掌心——玉玺的冰凉与父亲掌心的余温交织,是江山权柄与治世理念的双重传递。“这玉玺是江山的权柄,可你要记住,权柄的根基从不是玉玺的威严,而是百姓的信赖。谢卿用一生告诉朕这个道理,你要记一辈子。”他指向三本策论,“这才是江山的根本,比玉玺重千倍万倍。”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字字不敢忘。”萧燊握紧玉玺,泪水落在玉玺的龙纹上,晕开细小的光斑,“儿臣已下旨,今后大吴帝王登基前,都要到忠肃祠祭拜,亲手宣读谢将军的《民本策》,当着天下百姓的面立下‘护民安邦’的誓言,若违此誓,天诛地灭。”

萧桓缓缓点头,目光扫过殿外的万里江山,远处的忠肃祠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朕的余生,是用来忏悔的;你的余生,是用来治世的。若有来生,朕不愿再做帝王,只愿做谢卿麾下的一名小兵,随他平蛮、治水、护百姓,弥补今生的过错。”他咳嗽着,声音却如青铜钟鸣般坚定,“你要让天下人知道,大吴的君王,既要有雷霆手段肃清朝纲,更要有赤子之心守护苍生。”

萧燊跪地叩首,额头重重撞在金砖上,声线如铸铜般掷地有声:“儿臣定不负父皇嘱托,不负谢公遗志,不负天下苍生!”晨光漫过御案,将玉玺与策论都镀上温暖的金光,父子二人的身影在龙阙的剪影下交叠,完成了江山与治世理念的最终传承——这传承,比玉玺更重,比岁月更长。

萧桓身体虽日渐衰弱,却仍坚持临朝听政,凡重大国事必与萧燊商议。在太子萧燊的全力推行下,谢渊遗策渐显成效,三年后,大吴已初露盛世端倪:江南漕运帆影连天,粮产连年丰收;西北边防烽火不惊,鞑靼三年不敢越界半步;朝堂吏治清明,寒门士子崭露头角;百姓安居乐业,忠肃祠的香火愈发旺盛,连孩童都能唱几句赞颂谢公的歌谣。

这日,萧燊处理完政务,身着常服带着谢渊的《民本策》来到忠肃祠,将一本记录施政成效的《漕渠军防实绩录》放在供案上。他望着谢渊的画像,声音轻得像对故友倾诉:“谢公,你看,这是你想要的景象。江南的漕渠又拓宽了,能灌溉更多良田;西北的烽火台连成了线,再无战事侵扰;新科进士们都以你为楷模,百姓的脸上都有了踏实的笑容。这些,都是父皇支持儿臣践行你的遗策才有的成果。”

祠外传来孩童清脆的歌声,唱的是百姓自编的《忠肃谣》:“谢公渠,润万家;谢公策,安天下。帝王明,太子贤;大吴兴,福无涯。”萧燊走到窗边,望着湛蓝的晴空,仿佛看见父皇与谢渊并肩立于云端,笑容温和如春风,正静静看着这片他们用心血守护的江山。

他转身走出祠堂,等候在外的户部尚书立刻上前,递上最新的奏报:今年全国粮产比去年增三成,国库充盈,百姓赋税减免四成,流民尽数安置。萧燊接过奏报匆匆浏览,目光落在“谢渊遗策成效显着”一栏,当即决定即刻入宫向父皇禀报——这既是对施政成果的汇报,更是对父皇信任的回应,也是对谢公忠魂的告慰。

夕阳西下,金辉洒满忠肃祠的琉璃瓦,萧燊快步向皇宫方向走去。他知道,这盛世初景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会继续带着父皇的嘱托与谢渊的遗志,以太子之职全力辅政,让“以民为本”的理念像江南的漕渠水一样,在大吴的土地上永远流淌,滋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安稳与繁华。

萧燊以太子身份主政,皇孙萧佑已长成挺拔少年。这日,萧燊特意带着儿子来到紫宸殿,此时萧桓正靠在御座上翻阅谢渊的策论,御案上依旧摆着那方青铜兵符与三本磨得毛边的策论。“承佑,过来。”萧桓招手让孙子近前,指着兵符道,“这是谢忠肃公的旧物,当年他用它护了大吴半壁江山;这策论,是大吴的根基,里面藏着江山安稳的道理。”萧燊顺势将兵符递到儿子手中。

萧承佑握紧兵符,青铜的凉意让他瞬间沉静下来,他学着祖父与父亲的模样摩挲纹路,认真道:“祖父,父王,孙儿知道,谢公是大吴的忠良,他的‘民为邦本’,孙儿每日都在学,还背会了他的《漕运策》。”他举起《民本策》,扉页上是他仿写的批注:“忠民者,方为真忠君;利民者,方为真利国。”

萧桓闻言笑了,枯槁的脸上泛起些许血色,萧燊也欣慰点头,指着殿外忠肃祠的方向:“明日,你随祖父与父王一同去祭拜谢公,当着他的面立下你的誓言。”他顿了顿,语气郑重如传旨,“记住,江山的稳固,从不在玉玺的威严,而在百姓的柴米油盐;帝王的功绩,从不在史书的笔墨,而在民生的安乐安稳。这是谢公教给祖父和父王的,如今也要教给你。”

次日清晨,萧桓在萧燊搀扶下,与萧承佑一同来到忠肃祠。萧承佑整理好朝服,在谢渊画像前跪地叩首,声音稚嫩却坚定如铁:“孙儿萧承佑,愿以谢公为镜,以百姓为本,他日若承基业,必守江山寸土不失,安万民衣食无忧,绝不辜负祖父、父王嘱托,绝不辜负天下苍生!”萧桓与萧燊站在一旁,看着少年的身影,眼中满是期许——治世的理念,正在这香火缭绕中代代相传。

走出祠堂时,阳光正好,百姓捧着新收的瓜果前来谢恩,孩子们围着萧承佑,好奇地摸他腰间的玉佩。萧桓在萧燊搀扶下向百姓挥手致意,萧承佑则学着父辈的模样颔首还礼。温暖的阳光落在祖孙三代人身上,萧桓轻声对萧燊道:“有你承谢公遗志,有承佑继往开来,这江山无忧了。”萧燊握紧父亲的手,心中愈发坚定——只要“以民为本”的理念不断传承,这盛世就会永远延续。

片尾

萧燊以太子之职辅政,大吴迎来了“萧氏中兴”的盛景,《大吴史书》提前录下:“中兴之基,始于谢公之忠;中兴之成,在于帝之明、太子之勤。”谢渊的忠肃祠,成为大吴官员的“必修课”——每一位新官上任前,都要在此祭拜,立下“利民誓言”;每一位皇子束发后,都要在此研读谢公策论,由帝王与太子共同督学,明晓“民为根本”的道理。

那方青铜兵符,被供奉在太庙正殿,与传国玉玺并列,成为大吴最珍贵的传承。萧桓虽年事已高,但每逢重要朝会,必会提及谢渊遗策,叮嘱群臣与太子“莫负苍生”。江南的忠肃渠,历经数十年风雨仍安然无恙,百姓在渠旁立起新碑,刻着“谢公之德,与渠长存;帝心太子心,与民同心”。

岁月流转,谢渊的名字渐渐与大吴的盛世融为一体。百姓或许记不清繁琐的典章,却永远记得那位修渠治水、守边护民的忠肃公;士子或许背不全晦涩的经义,却永远记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世箴言。——所谓忠魂,从不是供在祠中的牌位,而是活在百姓心中、传在帝王与储君治世理念里的不朽精神,这才是忠魂最好的归宿。

卷尾

萧桓与谢渊的故事,是帝王与忠良关系的永恒启示录——帝王的权术或许能镇住朝堂一时,却镇不住天下苍生的人心;一时的猜忌或许能剪除异己,却会刨松江山的根基。萧桓的可贵,不在于他从未犯错,而在于他晚年的幡然悔悟,更在于他能信任太子、放权辅政,让忠良遗策得以践行;他的悔悟与包容,最终让一场悲剧,变成了盛世的开端。

谢渊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功绩有多辉煌,而在于他始终坚守“民为邦本”的初心——不因帝王的猜忌而动摇,不因冤屈的降临而怨恨,不因仕途的坎坷而改志。他留下的不仅是漕渠、烽火台与策论,更是一种精神图腾:一种“宁为百姓负君王,不为君王负百姓”的为官风骨,一种“以民为镜、以实为尺”的治世准则。

大吴的中兴告诉我们:最好的治世,从不是帝王的独断专行,而是“帝王承悔、太子承志、忠魂承世”的薪火相传;最牢的江山,从不是靠城墙与兵器守护,而是靠“以民为本、以忠为纲、以贤为基”的根基支撑。谢渊的忠魂,最终化为大吴的治世基因,融入帝王的自省、太子的践行、皇子的传承中,融入每一条漕渠、每一寸土地里——这便是“忠魂昭日月”的真正含义:不是被铭记一时,而是被传承永世。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玄桢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一世容晴网游:我在游戏里当官差穿越:穿越我在购物商城买买买暴君总想生三胎诡仙族诸天之从国漫开始从废物到大帝,你们高攀不起!修仙,全能之神是器修一班小师弟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温家有娘子假装破产,我被踢出家族聊天群海贼之疾风剑豪斗罗之我莫名其妙的穿越了血月临,僵尸出迷雾岛奇遇摊牌!我靠吃瓜称霸修仙界医武天骄青梅是个恋爱脑,非我不嫁怎么办新婚夜,废物老公他站起来了老祖宗人狠路子野
经典收藏诸葛亮魂穿崇祯高武三国:从被华雄秒杀开始不好!魏征又带他儿子上朝了!大唐中兴大明:开局将朱祁镇驱逐朱家!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庶女攻略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出生后就被内定为皇后穿越皇朝:如履薄冰不是我的风格鬼明倾城太监:公公有喜了苏丹的新月大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求我登基靑海传人生苦乐多:王朝中兴看我了最强战兵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女帝的内阁首辅夺舍崇祯:成就华夏帝国
最近更新萨尔浒幸存者:大明中兴第一战神寒门状元:我靠历史预判逆袭朝堂穿越大唐,我安史两兄弟横推天下三国:戏诸侯霸娇妻我乃张角之子蟠龙谜局山河红颜赋从神龙政变开始建立千年世家让你当山匪,你抢天下美人建神朝异世召唤之帝王征兵系统大明:朕有双系统,全球霸主!谋杀三国精编版边塞枭龙我开局两亩地,后期千古一帝?!穿越原始社会搞发展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穿越古代,我有系统娇妻美妾大国海军,从北洋水师开始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异世界的大明天下三国:我董卓,被逼当天命大反派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