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伊庇鲁斯的鹰旗大魏霸主我在明末有套房重生都市仙帝张逸风姜凤大唐万户侯舅舅去造反,我科技种田末世:上古踏众寻园萌妻十八岁抗战之烽火燃血李治你别怂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036章 霜鬓渐积,壮心未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紫宸殿铜钟三鸣,声沉如鼎,漫过丹陛,似与帝祚同承。上(萧桓)鬓发皤然如雪,背微伛偻,昔年擐甲胄平魏党之雄姿,尽隐于十二章纹龙袍褶皱间。然帝体虽衰,神智弥坚,烛下披阅章疏不辍,指节叩案之声,仍震彻殿宇。自诛石徐、除魏阉、复谢渊忠名以来,帝以铁血定基,以仁政安邦,历载经营,大吴仓廪殷实,边尘不起,四夷咸服,时称“萧桓盛世”。惟岁月摧磨,风寒辄咳,目久视则昏花,遂颁诏命太子燊居东宫总庶政,入侍紫宸协机务,凡军国重事,方禀帝裁决。

太子燊,帝长子,嫡长承序,母孝贤皇后。性沉毅,器局恢宏,早岁侍沈敬之研《尚书》,从蒙傲巡北境,历江南吏治、河南农桑十载,练达政务,声名素着。及辅政诏下,即迁居侍御房侧殿,日未出而临朝,夜未央而阅疏,未尝稍怠。其侍帝侧,恒亲持端砚研墨,帝每咳逆,必趋前奉方明所制润肺汤;奏事则条分缕析,凡地方灾情、边军调度、官吏考核,必先核账册、询老臣,再陈三策供帝择定。帝执谢渊所遗“以民为镜”玉珏,摩挲良久,颔首谓左右曰:“此子类我,而仁心过之。”

河南布政使柳恒忽八百里驰奏:新麦育种功成,亩产较旧种增三成,仓廪盈溢,请转漕十万石济江南缺粮州府。燊接疏未即拟诏,先召户部右侍郎方泽入东宫,细询漕渠疏浚进度;复传中书舍人任瑶阶取江南近三年漕税账册,核府库盈余。阅三日,携账册入紫宸殿,奏曰:“父皇,河南漕粮可运,然方泽言漕渠新通,大船日行不过五十里,强催恐损堤溃岸。儿臣已商孟承绪,拟分三批调运:首批三万石用快船,月内可抵江南;余者随渠水缓行,沿途令秦仲遣吏接应。如此,既保赈灾无虞,亦护河工之劳。”帝闻之,以玉珏叩案赞曰:“昔谢公治漕,亦重缓急之度,燊今此举,深得其遗意矣。”准其议。

西北烽火台狼烟骤起——鞑靼部聚众万余窥边,参将赵烈急请增饷增兵。时帝偶感风寒,卧养和殿,燊奉诏总领廷议。大将军蒙傲请发京营禁军驰援,兵部尚书秦昭固争曰:“边军素悍,足以拒敌;京营一动,京畿空虚,恐生他变。”二臣争于殿上,声震梁木。燊乃起,按剑厉声道:“国之大事,非逞气可定!”遂展边防图于殿中,指烽火台布防处谓蒙傲:“赵将军筑台十三座,狼烟传千里,鞑靼若来,我早有备,非猝不及防。”复谓秦昭:“军饷可从盐课余银调拔,令裴衍督运,既不误边事,又不动京营,此两全策也。”众臣皆服。入奏帝时,帝执其手叹曰:“蒙、秦皆宿将,你能以理折之,不以威压人,此真帝王之术也。”即命燊拟诏,依策施行。月余,西北传捷,鞑靼溃退,帝下旨褒奖,赐燊黄金百两。燊固辞曰:“此蒙、秦诸将与边军之功,儿臣何敢独受?”帝益重之。

燊辅政,尤重吏治,承帝选贤令之旨,与沈敬之厘定“三考之法”:一考政绩,以杨启“贤才跟踪簿”为凭;二考民望,令梁昱遣人暗访地方;三考品行,由虞谦察其贪廉。时有吏部主事宋禾,为徐靖余党,私受贿赂而荐庸才。燊察之,不待帝旨,即令都察院收捕,按《大吴律》论斩。左右谏曰:“太子未得帝命,恐涉越权。”燊正色曰:“选贤乃国本,舞弊即叛国。若待父皇病愈,庸才已赴任,民必受其害!”帝闻之,非但不责,反颁诏曰:“太子此举,合朕心。今后吏治之事,太子可专断。”由是百官悚然,贪墨之风益息。

江南骤降暴雨,浙江布政使秦仲奏报:渠决田淹,流民逾万。燊请命亲往赈灾,帝许之,赐尚方剑,谕曰:“便宜行事,斩恶不赦。”燊至江南,首斩克扣赈灾银之苏州通判,悬首城门示众,民心大定;复召江澈督修水渠,令钟铭开粥棚安流民,采柳恒“以工代赈”之法——使流民修渠得粮,半月间复耕者十之七八。返京后,帝执其手观之,见指节生茧,掌肤粗糙,叹曰:“汝入江南时,肤白如玉;今归来,手如老农,此乃大吴之福也。”燊对曰:“儿臣亲见流民面有菜色,方知父皇当年免赋税、兴农桑之深意。谢公‘以民为镜’之言,儿臣日夜不敢忘。”

自燊辅政,帝渐将中枢权柄移付之。凡六部奏事,先呈东宫;内阁拟诏,必请太子过目;地方大吏任免,燊与沈敬之、孟承绪议定后,再奏帝画可。然燊每遇大事,必亲至帝前请教,或持谢渊《君道策》问辨。帝辄为其释曰:“昔朕除谢公、石徐,非好杀也,乃除国之害;今汝施仁政,非示弱也,乃固国之本。权术为器,仁政为魂,器以安邦,魂以固本,二者不可偏废。”言及此处,帝咳逆稍作,燊急奉汤,帝饮毕续曰:“朕以铁血得天下,汝以仁厚守天下,此帝业传承之道也。”

观阵

灵龟负图,悠历千载。

腾虵乘雾,终归土埃。

老骥嘶枥,声震九垓。

霜鬓渐积,壮心未颓。

扫灭欃枪,寒锋破霾。

东临碣石,洪波盈怀。

星垂平野,风卷旆开。

挥鞭北指,胡马惊回。

时不我与,莫负尊罍。

志凌霄汉,岂惧尘埃。

功侔伊吕,名动三台。

聊以咏志,气贯星魁。

紫宸殿的铜钟依旧每日三响,沉浑如古鼎叩石,余韵绕着盘龙柱缠三圈才散,只是萧桓起身时,指尖先在冰凉的紫檀木御案上按定,指节泛白时才借力撑起沉重的龙袍 —— 那绣着十二章纹的衣料曾衬得他挺拔如松,如今却随脊背的微佝,在腰侧垂出一道略显松弛的弧度。鬓发早已被岁月熬成霜色,疏疏落落在耳后堆着,像殿角瓦檐上积的初雪,连眉峰都沾了些银白,可那双曾洞穿石徐奸谋、看透魏党野心的眼睛,依旧清明得能照见奏报上的蝇头小楷,锐利不减当年。

案上的奏报堆得比暖炉还高,紫铜铸的瑞兽暖炉吐着细细的白汽,将金砖烘得微暖。太医院院判方明每日卯时送来的润肺汤药,盛在冰裂纹青瓷碗里,琥珀色的药汁冒着袅袅热气,却总被他往案角推了推,直到药气缠上袖角凝成细珠,才想起啜一口 —— 比起这温润的药石,奏报上 “河南大熟”“边尘无扰” 的字句,才是他撑着衰老身躯的真底气。

谢渊那枚 “以民为镜” 的羊脂玉珏,被他用磨得发暗的红绳系在腰间,贴肉藏着,玉质被体温养得莹润如凝脂,四字刻痕里还留着他常年指腹碾过的温度。太子萧燊正侍立在侧,握着沈敬之当年所赠的端砚研墨,松烟墨在砚池中随他手腕轻旋,磨出的墨汁浓得像化不开的夜色,顺着砚台的鱼脑冻纹理缓缓聚成一汪。

“父皇,河南布政使柳恒八百里加急奏报,新麦实收亩产又增两成,比去年再高半斗。” 萧燊的声音沉实,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清朗,却无半分浮躁,他将研好的墨汁轻轻推到御案中央,指尖避开了那碗微凉的汤药。

萧桓抬眼,目光扫过儿子酷似自己的眉眼 —— 那眉峰的弧度、眼神里的持重,都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他枯槁的手指在奏报上 “新麦” 二字一点,眼底的清明忽然亮了些,嘴角牵起一抹浅淡却真实的笑意:“好个柳恒,没负朕当年破格提拔的心意。传旨,让他把那‘分段育苗法’详详细细誊抄百份,发往全国各州府,尤其要送一份到江南,让江澈好好看看 —— 他治水利,柳恒种新粮,水利配好种,才是真真正正的百姓之福。” 说着便要去拿朱砂笔,萧燊连忙上前按住笔杆,替他将笔锋在砚边舔得饱满,稳稳递到他手中。

萧桓的晨起,比往昔晚了一个时辰,可御书房的烛火,依旧是宫城中最早亮起的。风寒入骨时,他咳嗽得撕心裂肺,帕子上偶尔会沾着点点暗红,他却只悄悄藏起,转身接过萧燊递来的奏报,逐字逐句审阅。朱砂笔握在手中,有些发沉,可御批依旧力道遒劲,“准”“驳”“再议” 三字,字字分明,不容置喙。

户部尚书周霖奏请减免江南漕运赋税,萧桓看罢,指尖叩着御案:“江南是赋税重地,可近年水患刚平,百姓需休养生息。告诉周霖,漕税减半,期限三年,由方泽盯着漕运,不得让官吏趁机克扣。” 萧燊在旁记录,补充道:“儿臣已让秦焕核查过江南赋税账目,确有盈余,减半后国库仍可支撑。” 萧桓点头,眼中闪过赞许:“凡事谋定而后动,你做得好。”

午后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萧桓身上,他闭目养神片刻,却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左都御史虞谦求见,弹劾陕西按察使董闻徇私枉法,包庇贪腐官吏。萧桓睁开眼,倦意一扫而空:“传郑衡、卫诵,三法司即刻会审,朕要亲眼看着此案审结。” 他撑着御案起身,脚步有些踉跄,萧燊连忙扶住他,他却摆手:“无妨,吏治是江山根基,半点不能松。”

御审当日,萧桓坐在帘后,听着董闻的狡辩,声音虽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董闻,你身兼边地司法,却勾结豪强,贪墨军饷,可知西北将士在寒风中戍边,吃的是粗粮,穿的是旧甲?” 他抛出王砚整理的盐铁税账目副本,“这上面的签字,不是你的笔迹吗?” 董闻面色惨白,伏地认罪。萧桓挥挥手:“按《大吴律》,凌迟处死,家产充作军饷。”

夜幕降临,御书房的烛火依旧未熄。萧燊为他披上狐裘:“父皇,今日操劳过度,该歇息了。” 萧桓望着案上堆积的奏报,轻叹一声:“朕老了,可江山不能等。这些奏报,多拖一日,百姓就可能多受一日苦。” 他拿起谢渊的《民本策》,翻到 “治世莫如爱民,爱民莫如勤政” 一句,指尖久久停留:“谢公当年的话,朕到今日,才算真正悟透。”

太子萧燊接手的第一桩要务,便是河南的粮储调度。河南布政使柳恒上报,新麦丰收,粮仓已满,需调运十万石至江南备荒。萧燊没有贸然决断,而是先召来户部右侍郎方泽,询问漕运运力:“方大人,漕运河道近日是否通畅?调运十万石粮食,需多少时日能到江南?” 方泽躬身答道:“回太子殿下,漕运刚疏浚过,一月之内便可抵达,臣已备好粮船,只待殿下下令。”

随后,他又请中书令孟承绪拟定调粮诏令,反复核对条款,确保 “不得向百姓摊派运力”“粮船沿途不得扰民” 等细则明确。萧桓看罢诏令,提笔在末尾加了一句:“沿途各州府需派按察使督查,如有克扣、延误者,先斩后奏。” 萧燊望着父皇的朱批,躬身道:“儿臣谨记,凡事以百姓为重,以法度为纲。”

朝堂之上,礼部尚书吴鼎奏请举办秋闱,选拔寒门士子。萧燊主动请缨:“父皇,秋闱事关选贤,儿臣愿主持此事,确保公平公正。” 萧桓应允,却特意召来吏部尚书沈敬之:“沈公,你陪太子一同打理,让他学学如何甄别贤才,如何杜绝舞弊。” 沈敬之躬身应诺,私下对萧燊道:“殿下,选贤之道,在于‘德才兼备’,宁可缺官,不可用奸佞,当年谢公便是如此。”

秋闱期间,萧燊每日亲临考场,严查代考、作弊等行为。礼科给事中叶恒禀报,发现有人夹带小抄,萧燊当即下令:“将作弊者逐出考场,终身不得应试,主考官罚俸三月。” 他处理得干脆利落,颇有萧桓当年的风范。放榜之日,寒门士子占了半数,沈敬之笑着回奏:“殿下此举,延续了选贤令的精髓,谢公在天有灵,定会欣慰。”

萧桓看着新科进士的名录,指着榜首的寒门士子道:“让他去苏州,辅佐李董,学习地方实务。苏州是江南重镇,让他从基层做起,才知百姓疾苦。” 萧燊点头,随即拟好调令,交由中书省草拟诏令。他转身看向父皇,见萧桓正摩挲着谢渊的玉珏,便轻声道:“儿臣已让人将《忠肃公传》抄录一份,让新科进士每人研读,学习谢公的忠勇与务实。” 萧桓眼中闪过暖意:“好,以史为鉴,方能成大事。”

蒙傲的脚步依旧沉稳,只是鬓边也添了不少白发。他入宫求见时,萧桓正倚在榻上,听萧燊禀报西北边防。“陛下,鞑靼异动,在边境集结兵马,赵烈已加固烽火台,请求增派粮草。” 蒙傲单膝跪地,声音洪亮,不减当年。萧桓坐起身,咳嗽两声:“蒙将军,你随朕征战多年,西北的防务,朕信得过你。传旨秦昭,调拨十万石粮草,由裴衍负责押运,不得延误。”

沈敬之随后入宫,带来吏部考核结果:“陛下,陆文渊举荐的寒门士子,在地方任职满一年,政绩卓着,其中三人可提拔为知州。” 他递上考核册,上面详细记录着官员的政绩、民望。萧桓翻看着,手指在 “清正廉明”“兴修水利” 等评语上停顿:“沈公,选贤令推行至今,成效显着,你功不可没。让这三人即刻进京,朕要亲自召见。”

萧燊在旁问道:“沈公,如今朝堂新老交替,如何才能避免派系之争?” 沈敬之躬身答道:“殿下,关键在于‘以法度为准绳’,考核看政绩,升迁凭能力,不看出身,不看派系。当年谢公便是如此,如今陛下定下的‘贤才跟踪簿’,由杨启主持,便是最好的保障。” 萧桓补充道:“还要让虞谦盯着,但凡有人结党营私,不管是谁,一律严惩。”

中书令孟承绪送来新拟的《藩属安抚策》,是章明远与韩瑾商议后拟定的,针对岭南土司与西域诸国的安抚条款。萧桓看罢,点头道:“以恩抚之,以礼待之,汉化劝学不能停,互市关税再减一成。” 他看向萧燊:“藩属之事,看似遥远,实则关乎边防安稳。你要记住,真正的安边,不是靠兵戈,是靠让藩属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像谢公当年说的,‘藩属不是敌,是邻’。”

夜幕降临时,老臣们陆续告辞,萧燊送他们至宫门口。蒙傲拍了拍他的肩膀:“殿下,陛下一生铁血,创下盛世,如今交给你,既要守住江山,也要善待百姓,莫负陛下的期许。” 沈敬之补充道:“殿下,为政者,当‘亲贤臣,远小人’,坚守法度,不忘民心,方能让盛世延续。” 萧燊躬身致谢:“诸位大人的教诲,儿臣铭记在心。”

江南突降暴雨,连下三日,浙江布政使秦仲奏报,部分水渠决堤,农田被淹,流民增多。萧桓接到奏报时,正在喝汤药,当即放下药碗:“传旨钟铭,即刻巡抚江南,主持赈灾;让江澈带人抢修水渠,务必在半月内疏通;方泽调运五万石粮食,走漕运火速送达。” 他语速急促,却条理清晰,丝毫不见慌乱。

萧燊主动请命:“父皇,儿臣愿亲赴江南,协助钟铭赈灾。” 萧桓沉吟片刻,点头应允:“也好,你去历练历练,记住,赈灾不是放粮就完了,要像钟铭那样,设‘灾民生计簿’,精准帮扶,让流民有活干,能回家。” 他取出尚方宝剑,递给萧燊:“遇事可先斩后奏,谁敢克扣赈灾银、阻挠赈灾,格杀勿论。”

萧燊抵达江南时,钟铭已开设粥棚,安抚流民。他当即与钟铭商议:“钟大人,粥棚只能解燃眉之急,当务之急是抢修水渠,让百姓尽快复耕。” 江澈也赶了过来,禀报:“殿下,水渠决堤处有三处,需征调民夫,可流民多无气力。” 萧燊道:“按谢公‘以工代赈’之策,让流民参与修渠,每日发两斤粮食,再由方明的惠民药局派医官诊治病患。”

浙江按察使顾彦查处了两名克扣赈灾粮的小吏,押至萧燊面前。萧燊看着二人,冷声道:“父皇赐剑,就是为了严惩你们这种蛀虫。” 当即下令斩首示众,流民见状,纷纷高呼 “太子殿下圣明”。钟铭感慨道:“殿下此举,震慑了宵小,也安定了民心,颇有陛下当年的风范。”

半月后,水渠抢修完毕,粮食顺利运达,流民陆续返家复耕。萧燊奏报父皇,萧桓看罢,御批 “甚善” 二字,又写道:“让柳恒送新麦种至江南,教百姓补种,损失由国库补贴。” 他放下朱砂笔,对孟承绪道:“太子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了。” 孟承绪笑道:“殿下仁慈而果决,既承陛下之威,又有爱民之心,是大吴之福。”

西北烽火台狼烟升起,鞑靼趁秋收之际,突袭边境,劫掠了两个村落。赵烈奏报入京,萧桓当即召来蒙傲、秦昭议事。“陛下,鞑靼欺我边境守军薄弱,妄图趁虚而入。” 秦昭递上边防图,“赵烈已率部抵抗,但若要重创敌军,需增派援军。” 萧桓指着地图上的要塞:“让邵峰率京营禁军驰援,蒙将军坐镇中枢调度,务必将鞑靼赶出边境,斩其主将,以儆效尤。”

萧燊在旁问道:“父皇,如今秋收刚过,调兵会不会影响民生?” 萧桓答道:“边境不安,百姓何以安身?军饷由周霖从盐税中调拨,不得向百姓加征赋税。” 他看向蒙傲:“将军,你随朕多年,此战既要胜,也要速胜,莫让战火蔓延。” 蒙傲躬身:“臣遵旨,定不辱使命。”

战事胶着时,萧桓每日都要过问战报,哪怕咳嗽不止,也要萧燊读给他听。当得知邵峰与赵烈会师,包抄鞑靼主力时,他露出久违的笑容:“好,这才是我大吴的军队。” 他提笔写下诏令,嘉奖将士:“凡此战有功者,官升一级,赏银百两;战死将士,家属由国库赡养,子女入国子监读书。”

捷报传来,鞑靼主力被歼,主将被斩,边境恢复安稳。蒙傲班师回朝,入宫复命,萧桓虽身体虚弱,却坚持亲自在大殿迎接。“将军辛苦,此战保全了边境百姓,也扬我大吴国威。” 萧桓赐坐,让方明为蒙傲诊治劳疾。萧燊上前道:“父皇,儿臣已让裴衍清点军需,补充边防物资,加固烽火台,防止鞑靼再犯。”

萧桓望着殿外的阳光,轻声道:“当年谢公主持西北军务,鞑靼不敢越界半步。如今你们守住了边境,也算告慰了谢公的忠魂。” 他取出谢渊的《军防策》,递给萧燊:“这里面记载了谢公的边防谋略,你要好好研读。江山是打出来的,也是守出来的,既要铁血,也要仁政,二者缺一不可。”

虞谦弹劾吏部一名主事,利用选拔之机收受贿赂,为庸才铺路。萧桓震怒:“选贤令是我大吴的根基,谁敢破坏,朕绝不轻饶!” 他召来沈敬之、温庭玉,让他们彻查此事,“不仅要查主事,还要查他背后的人,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沈敬之很快查明,这名主事是徐靖的余党,暗中勾结部分老臣,妄图破坏选贤令。他奏请萧桓:“陛下,涉案官员共七人,其中三人是三品以上官员,需陛下定夺。” 萧桓拍案:“不管官多大,只要贪腐、舞弊,一律按《大吴律》处置。三品以上官员,交三法司会审,朕要亲自监审。”

萧燊在会审中担任陪审,看着涉案官员的供词,眉头紧锁。庭审结束后,他对萧桓道:“父皇,这些人之所以敢顶风作案,是觉得选贤令推行多年,陛下年迈,有所松懈。儿臣以为,当加重对舞弊的惩处,让所有人不敢再犯。” 萧桓点头:“让杨璞修订《大吴律》,新增‘选贤舞弊’重罪,株连三族。”

杨璞很快拟定好条款,萧桓御批后,由孟承绪拟定诏令,颁行全国。诏令中写道:“选贤乃为国求才,舞弊即是叛国。凡今后在选拔、考核中弄虚作假者,无论官民,一律严惩,永不录用。” 虞谦奏报:“陛下,诏令颁行后,各地按察使已开始自查,不少官员主动辞官,吏治为之一清。”

萧桓望着窗外的百官上朝队伍,对萧燊道:“吏治清明,江山才能稳固。当年朕清除谢渊、石徐、魏进忠,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朝堂生态。你今后执政,要记住,法度是最好的约束,既约束臣子,也约束帝王自己,就像当年朕定下的‘帝王纳谏制’,永远不能废。”

杨璞带着修订后的《大吴律》入宫,新增了 “储君辅政规范”“藩属互市细则”“赈灾专款管理” 等条款,共计二十三条。“陛下,这些条款都是根据近年的政务实践拟定的,旨在让律法更贴合民生,更利于传承。” 杨璞递上律典,花白的胡须梳理得整齐,眼神中满是郑重。

萧桓逐页翻看,手指在 “储君辅政规范” 上停留:“这条写得好,明确储君的职责与权限,既避免权臣觊觎,也防止储君越权,确保权力平稳过渡。” 他看向萧燊:“你要仔细研读,今后按律辅政,不可擅权,也不可畏缩。” 萧燊躬身:“儿臣遵旨。”

孟承绪补充道:“陛下,律典中新增的‘惠民药局管理制’,明确了方明的职责与药材供应渠道,可防止官员克扣药材,保障百姓就医。” 萧桓点头:“民生无小事,律法要细致,才能让百姓有章可循,让官员有法可依。” 他提笔在律典末尾写下 “法者,国之根本” 六个大字,墨汁穿透纸背。

萧燊问道:“父皇,律典颁行后,如何确保地方官员严格执行?” 萧桓答道:“让梁昱的‘地方政绩月报制’加入律法执行情况考核,每月上报,由都察院督查。凡不按律办事者,先停职,再查办。” 他看向虞谦:“虞卿,此事就交给你,要像查魏党余孽那样,严查不怠。”

律典颁行那日,萧桓亲自主持朝会,将《大吴律》副本赐给每位大臣。“此律不仅是约束百官的绳尺,也是朕留给子孙的遗训。” 他声音沙哑,却掷地有声,“今后无论谁当帝王,都要遵此律,护民生,守江山。若有帝王违律,三法司可联合弹劾,天下共击之。” 百官齐齐叩首,声响震彻大殿。

周霖奏报国库充盈,盐税、漕运收入再创新高,足以支撑边防、水利、赈灾等各项开支。“陛下,这都得益于王砚的盐课改革与方泽的漕运疏浚,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繁荣,赋税自然充裕。” 周霖递上国库清单,上面的数字令人欣喜。

萧桓笑道:“让百姓富裕,国库才能充盈。传旨,全国赋税再免一年,让百姓休养生息。” 他看向萧燊:“你去告诉柳恒,推广新麦种的同时,让他在河南设‘农桑学堂’,教百姓新的耕作技术;让方明将《农桑医方》刊印全国,防治作物病害。”

萧燊亲自前往河南,看望柳恒与百姓。农桑学堂里,李董正给百姓讲课,新麦种的种植技巧、水渠的养护方法,讲得通俗易懂。“太子殿下,” 老农捧着新收的稻谷,递给萧燊,“托陛下与殿下的福,我们今年又是大丰收,这稻谷,比往年饱满多了。” 萧燊接过稻谷,心中满是感慨:“这是你们自己的汗水换来的,江山就是靠你们这样的百姓,才得以稳固。”

王砚的盐课改革让盐价平稳,百姓再也不用为盐发愁。萧燊在苏州视察时,看到盐铺里的盐价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便对李董道:“要保持下去,让百姓永远能买得起盐,用得上平价盐。” 李董躬身:“殿下放心,谢公当年说‘盐铁税者,民生之资也’,臣不敢忘。”

萧桓微服出巡,看到街头商铺林立,百姓脸上洋溢着笑容,心中甚是欣慰。在惠民药局,方明正为老人诊病,药材齐全,收费低廉。“陛下,” 方明见到萧桓,连忙行礼,“如今各地惠民药局已达百所,救治百姓数十万,《农桑医方》也帮农户减少了作物损失。” 萧桓点头:“做得好,民生为本,就是要让百姓病有所医,食有所依,住有所居。”

内阁阁老周伯衡奏报,六部因漕运调度产生分歧,户部认为应优先保障京城粮储,工部认为应先抢修江南漕运河道。萧燊召集六部尚书商议,却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殿下,此事需陛下定夺。” 周伯衡建议道。

萧燊入宫请教萧桓,萧桓笑道:“这就是朝堂,各有各的立场,关键在于平衡。漕运河道要修,京城粮储也要保,让方泽调拨一半粮船运粮,一半粮船运送修河物资,两不耽误。” 他看向萧燊:“你要记住,帝王的平衡之术,不是和稀泥,是找到各方利益的契合点,既顾全大局,也不忽视局部。”

萧燊按父皇的方法协调,六部尚书果然不再争论,各司其职。方泽调度粮船,冯衍安排修河工匠,很快便解决了分歧。周伯衡赞叹道:“殿下领悟得真快,这平衡之术,正是陛下当年稳住朝堂的关键。” 萧燊道:“是父皇教诲得好,凡事以江山为重,以百姓为重,分歧自然能化解。”

不久后,西域诸国派使者来朝,带来了贡品与感谢信,愿与大吴永结盟好,继续推行汉化劝学。章明远奏请设宴款待,礼部与兵部却有分歧,礼部认为应按最高规格接待,兵部认为应保持警惕。萧燊再次运用平衡之术:“按礼仪接待,彰显大吴恩威;同时让赵烈加强边防,防患未然。”

萧桓得知后,笑道:“你已懂得‘恩威并施’的道理。对待藩属,既要善待,也要防备;对待朝堂,既要包容,也要约束。” 他取出谢渊的《藩属策》,“谢公当年就是这样,既与西域通商,又加固边防,才换来了边境安稳。你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一方。”

重阳之日,萧桓带着萧燊祭拜谢渊祠。祠内香火旺盛,百姓自发前来祭拜,谢渊的画像悬挂在正堂,目光坚毅,仿佛在注视着这太平盛世。沈敬之诵读祭文,声音哽咽:“忠肃公谢渊,以忠勇立世,以民本为念,虽死犹生,护我大吴万年安宁。”

萧桓走到谢渊画像前,献上三炷香:“谢公,你当年的心愿,朕做到了。江山太平,百姓安乐,你的遗策,已成为大吴的治国根基。” 他转身看向萧燊,将那枚 “以民为镜” 的玉珏系在儿子腰间:“这枚玉珏,你要随身带着,每日摩挲,每日警醒自己,江山不是私产,是百姓的;帝王不是霸主,是百姓的守护者。”

萧燊跪地接玉,泪水湿润了眼眶:“儿臣谨记父皇教诲,谨记谢公遗训,定当护国安民,延续盛世。” 他抬头看向萧桓,见父皇鬓发如雪,却眼神清明,心中满是敬畏与心疼。

回宫途中,萧桓坐在銮驾里,轻声道:“朕这一生,历经风雨,错杀过忠良,也清除过奸佞;用过权术,也守过仁政。如今想来,最对的一件事,就是没有让权欲蒙蔽双眼,最终选择了以民为本,选择了平稳传承。” 他咳嗽两声,继续道:“你今后执政,要学谢公的忠勇,学沈公的沉稳,学蒙将军的铁血,更要学百姓的坚韧。”

萧燊握紧腰间的玉珏,点头道:“儿臣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民心所向,江山才能永续。” 銮驾缓缓前行,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祥和,仿佛预示着大吴的盛世,将在这父子传承中,绵延不绝。

片尾

萧桓的晚年,没有了当年的权斗铁血,多了份沉稳与从容。他以衰老之躯,坚守朝政,完善律法,扶持太子,将一手创下的盛世,平稳交托给下一代。他的一生,是帝王权术的极致演绎,也是 “以民为本” 的最终回归 —— 从猜忌杀戮到勤政爱民,从独揽大权到平稳传承,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帝王伟业,不是权谋的胜利,而是江山的安稳,百姓的安乐。

太子萧燊承继父皇的基业,以谢渊的遗策为纲,以《大吴律》为绳,在老臣的辅佐下,继续推行仁政,整顿吏治,安抚藩属,守护边防。他既有萧桓的果决,又有年轻人的开明,将 “平衡之术” 与 “爱民之心” 融入执政之中,让大吴的盛世得以延续,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稳无虞。

谢渊的祠庙香火不断,他的《君道策》《民本策》《军防策》被刊印全国,成为百官的执政指南,百姓的行为准则。那枚 “以民为镜” 的玉珏,在萧燊手中愈发温润,见证着大吴从权斗动荡到盛世传承的全过程,也见证着一位老帝王的忏悔、坚守与传承。

卷尾

萧桓的一生,是古代帝王的缩影 —— 有权谋的狠厉,有执政的智慧,有晚年的清醒。“谢魏之变” 的铁血除奸,是他巩固权力的手段;晚年的勤政爱民、平稳传承,是他对江山的最终负责。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帝王的权力再大,也敌不过岁月的侵蚀;权谋的胜利再辉煌,也不如民心的归附长久。

太子萧燊的顺利继位,彰显了 “传承” 的重要性。一个王朝的盛世,不仅需要开创者的铁血与智慧,更需要继承者的沉稳与仁心,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需要 “以民为本” 作为核心。律法的完善、选贤的坚持、民生的重视,才是盛世延续的根本。

谢渊的忠良形象,贯穿始终,成为了大吴的精神图腾。他告诉我们,忠良之臣不是皇权的威胁,而是江山的梁柱;为民请命的初心,永远不会过时。而萧桓的晚年转变,也警示后世帝王: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用来清除奸佞,也可用来造福百姓,唯有守住 “民心” 与 “法度”,才能让江山永续,让盛世绵延。

大吴的故事落幕,但留下的启示永存:治国之道,在于 “权”“法”“民” 三者平衡 —— 权为护民,法为束权,民为根基。唯有如此,才能跳出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历史周期律,让王朝的光芒,照亮千秋万代。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玄桢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刀与剑的征程妙手风流小神医上门姐夫楚天舒乔诗媛官之位你找到我了穿书疯批反派豢养了男主仙武神皇一个蛮子的传说开局丧子,德妃她怒掀剧本斗罗之我只想安静当剑神无限背包与无限轮回摊牌!我靠吃瓜称霸修仙界40k,但随身携带讲话器活人禁忌神霄赵十八传奇霸天龙帝变成猫后,我觉醒技能树团宠三岁半,全宗门最会御兽的崽有凰来兮之冷酷小神尊冲师逆徒:开局让圣地之主翻白眼
经典收藏重生之再造华夏媚娘,我是假太监,你还让我侍寝三国崛起并州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出生后就被内定为皇后开局重生太子丹,郭嘉带我复兴大燕国宝的文明密码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江山名士三国之开局被捆到刘备军营我的军火商人生涯画河山我在大唐搞农庄大明:开局将朱祁镇驱逐朱家!凤倾妆谍战风云录:大宋陛下,臣只想吃软饭【完结】特工穿越:宠爱粉嫩美男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种田之天命福女
最近更新虞朝的故事致诚清史错位录穿越之乱世明君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非典型大明士大夫生存实录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明末改革阿飘有什么可怕?明明都是小可爱大明逆子:从土木堡开始挽天倾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我开局两亩地,后期千古一帝?!天幕通古代,播放星穹铁道大汉燕朝之开局一个啃老男穿越苻坚:第八十一万大军六州风云季穿越三国,系统却让我当反贼三国:戏诸侯霸娇妻我乃张角之子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