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覆汉抗战之烽火燃血三国:开局送灵帝一顶帽子!忘气境藏国重生之极品姑爷紫塞秋风杨霆风水浒:我带着梁山好汉以德斧人生子当如孙仲谋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97章 斩佞安边威振漠,留名青史照尘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史?本纪?德佑帝》载:“德佑十五年三月下旬,瓦剌退屯漠南独石口,遣游骑袭扰大同卫,杀掠边民百余人。帝萧桓召内阁议战守,户部左侍郎王显(张端旧僚)、理刑院副使赵安(李谟远亲)串联主和派廿余人,奏‘瓦剌兵势盛,大同卫难守,可弃边保京,增岁贡金帛以缓敌’;兵部尚书谢渊、内阁首辅李东阳、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力主战,言‘弃边则九边动摇,岁贡则敌志益骄,唯增兵大同、加固边墙,方为长久计’。帝既信渊忠勇,念其练兵固城之功,又惧瓦剌再举南下,恐京师复危,廷议三日未决,诏狱署、玄夜卫递主和派私通瓦剌密报,帝仍沉吟不发。”

《玄夜卫档?密探录》补:“玄夜卫北司探得,王显遣亲信书吏赴独石口,与瓦剌使者密会,赠‘彩缎五十匹、白银千两’,使者许‘若大吴弃大同卫,瓦剌暂不犯京师’;赵安则伪造‘大同卫兵卒逃亡过半’奏疏,隐去边将陈安‘杀敌三百、守卫城池’的实讯。二人事迹为秦飞勘验查获,然帝以‘证据未足、恐激变主和派’为由,暂未处置,此节入《王显赵安通敌疑案勘卷》,存诏狱署东库第三十九柜。”

帝心犹疑战守间,胡尘未散绕京关。

主和私递金缯约,主战坚持甲胄还。

墨验奸书痕尚在,情牵社稷意难安。

终凭赤胆醒宸断,再固山河护万寰。

帝心曾困战和间,忠勇终开雾霭山。

斩佞安边威振漠,留名青史照尘寰。

兵屯大同胡尘远,粮运边墙士气还。

今日江山安稳在,皆因君相一心攀。

德佑十五年三月廿二的深夜,御书房的烛火已燃至第三根。萧桓坐在龙椅上,手里捏着两封奏疏,指尖的薄茧反复蹭过纸页 —— 左边是谢渊递的《大同卫防务增补策》,字迹刚劲,写着 “请拨粮三万石、火器五十门,增兵五千守大同,防瓦剌袭扰”;右边是王显递的《暂避敌锋疏》,墨色偏沉,字里行间都在劝 “瓦剌骑射精锐,大同卫孤悬边地,守之必耗粮饷,不如弃之,增岁贡以安敌,待九边兵足再图恢复”。

窗外的风裹着残雪,打在格窗上发出细碎的响,像极了宣府卫失守时,边民逃亡的脚步声。萧桓闭上眼睛,总能想起去年十二月,瓦剌屯兵通州时,京师百姓收拾行囊的慌乱;想起谢渊在岳峰祠免冠叩首,额头贴在金砖上的赤诚;可王显下午在廷议上说的 “大同卫若破,瓦剌三日可至京师”,又像根刺,扎在他心里。

“陛下,” 近侍太监王福轻步进来,手里捧着盏热参汤,“天凉了,您喝口汤暖暖身子。谢尚书还在殿外候着,说‘大同卫急报,瓦剌游骑已到城下,需即刻定策’。” 萧桓睁开眼,目光落在《大同卫防务增补策》上 “谢渊顿首” 四字,突然道:“让他再等会儿... 朕再想想。”

次日辰时,内阁议房里,气氛比御书房更紧绷。王显站在案前,手里捧着《暂避敌锋疏》,声音刻意放得恳切:“陛下!大同卫自宣府卫失守后,兵力不足八千,粮草仅支月余,瓦剌却屯兵五万于独石口 —— 守大同,是拿京师的安危赌!臣请陛下暂弃大同,迁大同卫百姓入居庸关,再遣使者赴瓦剌,许岁贡金帛三万、彩缎千匹,待九边援兵集齐,再夺回大同不迟!”

他身后,赵安立刻附和,递上一卷纸:“陛下,此乃大同卫逃兵的‘供词’,说‘陈安苛待兵卒,兵卒多逃亡,只剩四千余人’—— 大同卫已无守志,再守必破!” 主和派的官员们齐齐躬身:“臣等附议!请陛下弃大同、增岁贡!”

李东阳气得袍角发抖,上前一步道:“陛下!王侍郎、赵副使所言皆虚!大同卫昨日递来的实讯,陈安将军已斩杀瓦剌游骑三百,守住了城池,兵卒逃亡不过百余人,何来‘只剩四千’?弃大同卫,九边各镇必以为陛下弃边,人心大乱,瓦剌再南下,居庸关都难守!”

谢渊接过话,声音沉稳却有力:“陛下,臣已令李默将军率大同卫援兵三千,今日午时可抵大同;户部若拨粮三万石,臣保证十日之内,加固大同卫城防,让瓦剌攻不进、绕不开!”

萧桓坐在御座上,手指捏着龙椅扶手,目光扫过两派官员 —— 他信谢渊的能力,可王显说的 “瓦剌五万兵”,像块石头压在他心头。他沉默片刻,只道:“此事重大,再议一日,明日定策。”

退朝后,萧桓单独召见秦飞。御书房里,烛火映着秦飞递来的密报,上面写着 “王显亲信书吏张茂,于三月二十日赴独石口,与瓦剌使者密会,赠彩缎五十匹、白银千两,玄夜卫卒暗随,录得二人对话:‘若大吴弃大同,瓦剌暂不犯京’”。

“陛下,” 秦飞躬身道,“张茂已被玄夜卫拘押,供词与密报一致;赵安的‘逃兵供词’,经勘验,墨色为松烟墨,与赵安书房的墨一致,且供词上的‘逃兵姓名’,多是大同卫已战死的兵卒 —— 此乃伪造无疑。”

萧桓拿起密报,指尖微微颤抖。他不是不知道主和派的私心 —— 王显是张端旧僚,赵安是李谟远亲,两人怕谢渊再立战功,断了旧党复起的路,才拼命主和。可他仍犹豫:“若处置王显、赵安,主和派必反弹,朝堂恐乱;若不处置,谢渊、李东阳又会心寒... 秦飞,你说,朕该怎么办?”

秦飞抬头,目光坦荡:“陛下,社稷安危重于朝堂安稳。王、赵二人私通瓦剌、伪造奏疏,若不处置,日后必有人效仿,边患永无宁日;谢尚书、李首辅忠勇,只要陛下明辨是非,他们必不怨怼,仍会为大吴效力。”

萧桓没说话,只是把密报压在案下,望着窗外的宫墙,心里像被两股力量拉扯 —— 一边是社稷安危,一边是朝堂平衡,他竟不知该偏向哪头。

三月廿四,谢渊再次求见,手里捧着大同卫的急报:“陛下!瓦剌游骑已开始攻城,陈安将军派人突围求救,说‘城防尚可守三日,若援兵不到,必破’!臣请陛下即刻下旨,拨粮调兵!”

萧桓看着急报上 “陈安顿首” 的血字,心里一疼,却仍道:“谢尚书,户部递来奏疏,说‘京师仓粮仅支三月,若拨三万石给大同,京师恐缺粮’—— 要不... 再等等?”

谢渊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震惊:“陛下!户部仓粮上月实勘有八万石,何来‘仅支三月’?定是王显与户部尚书刘焕串联,扣压实勘奏疏!臣请陛下传刘焕来对质!”

正说着,王福进来通报:“陛下,王侍郎、刘尚书求见,说‘有京师百姓联名奏疏,愿捐粮支持弃大同、保京师’。” 萧桓点头:“让他们进来。”

王显和刘焕走进来,手里捧着一卷纸,上面密密麻麻签着名字。“陛下,” 王显躬身道,“这是京师百姓的联名奏疏,说‘怕瓦剌再来,愿捐粮支持陛下弃大同、保京师’—— 民心如此,陛下当顺民心!”

谢渊接过奏疏,扫了一眼,突然冷笑:“王侍郎,这‘联名’的名字,有一半是去年匿名榜文案中,被玄夜卫拘押的旧党!百姓怎会跟旧党联名?此乃伪造!”

刘焕脸色发白,强辩:“谢尚书休得胡言!这奏疏是百姓自愿签的,怎会是伪造?” 谢渊看向萧桓:“陛下!臣请玄夜卫勘验奏疏,若为伪造,王、刘二人当以‘欺君’论罪!”

萧桓却摆了摆手:“罢了... 此事不必勘验,大同卫的事,再议一日。” 谢渊看着萧桓的眼神,心里突然凉了半截 —— 他知道,帝王的犹疑,比瓦剌的兵锋更伤人。

三月廿五的深夜,秦飞再次求见,手里捧着赵安私藏的书信 —— 是写给李谟旧党王信的,上面写着 “若能劝陛下弃大同,谢渊必失宠,咱们可趁机复起”。

“陛下,” 秦飞声音沉重,“赵安的罪证已足,王显私通瓦剌的供词也有,再不处置,恐生祸端!” 萧桓拿起书信,看着上面赵安的笔迹,又想起谢渊在廷议上的失望眼神,心里终于有了一丝松动:“明日廷议,朕会处置他们... 你先去,让谢尚书安心。”

秦飞刚走,王福又进来,手里拿着太后的懿旨:“陛下,太后懿旨,说‘瓦剌兵势盛,若开战,恐伤京师,不如暂许岁贡,保陛下龙体’。” 萧桓接过懿旨,太后的字迹温润,却像块冰,浇灭了他刚有的松动 —— 太后是他的生母,去年石迁构陷谢渊时,就曾被蛊惑劝他 “暂避”,如今又主和,他怎能不顾及?

他坐在龙椅上,看着案上的密报、奏疏、懿旨,只觉得头疼欲裂。帝王的权柄,从来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 他要顾社稷,要顾民心,要顾太后,还要顾朝堂平衡,可这些 “顾”,却让他把忠勇的谢渊,晾在了寒风里。

三月廿六的廷议,太和殿里气氛诡异。王显、赵安站在主和派前列,脸上带着得意 —— 他们知道太后懿旨已递,萧桓定会偏向他们。谢渊、李东阳站在主战派前列,目光坚定,却难掩眼底的疲惫。

萧桓坐在龙椅上,刚要开口,秦飞突然出列,手里捧着密报和书信:“陛下!臣请奏 —— 王显遣张茂私通瓦剌,赠金帛;赵安伪造逃兵供词、私通旧党,罪证确凿,请陛下处置!”

王显、赵安脸色瞬间惨白,扑通跪在地上:“陛下!臣冤枉!是秦飞诬陷!” 主和派的官员们也慌了,有的低头不敢说话,有的还想辩解:“陛下,秦飞是谢尚书的人,恐有私怨!”

萧桓看着地上的王显、赵安,又看着秦飞手里的罪证,心里的犹疑突然消散了 —— 他想起谢渊在岳峰祠的盟誓,想起大同卫兵卒的血书,想起边民被瓦剌杀掠的惨状,帝王的权衡,终究要让位于社稷的安危。

“王显、赵安,” 萧桓的声音很沉,带着从未有过的坚定,“私通瓦剌、伪造奏疏、欺君惑众,按大吴律,当斩立决!其同党,下玄夜卫勘问,凡参与构陷者,一律严惩!”

王显、赵安还在哭着求饶,却被玄夜卫卒拖了下去。主和派的官员们吓得浑身发抖,再没人敢说 “弃大同、增岁贡”。萧桓看向谢渊,目光里满是愧疚:“谢尚书,朕错信奸言,让你受委屈了。大同卫的粮饷、援兵,朕即刻下旨,全按你的奏疏办!”

谢渊接过萧桓递来的圣旨,双手捧在胸前,眼眶突然红了 —— 不是委屈,是释然。他躬身道:“陛下!臣定不负圣望,三日之内,援兵必到大同,粮饷必运至边地,定守住大同卫,不让瓦剌再前进一步!”

萧桓点头,又对群臣道:“今日之事,让朕明白 —— 守社稷,需信忠良,需拒奸佞!日后再有人主和弃边、私通外敌,无论官阶高低、是否有太后懿旨,一律严惩不贷!” 群臣齐齐躬身:“陛下圣明!”

退朝后,萧桓单独留下谢渊,递给他一块令牌 —— 是玄夜卫的 “防务监督令牌”,凭此牌,可调动玄夜卫卒协助守边。“谢尚书,” 萧桓的声音带着愧疚,“之前朕犹疑,让你受了不少委屈,这块令牌,你拿着,若有官员再敢扣压粮饷、拖延援兵,你可直接处置,不必奏朕。”

谢渊接过令牌,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心里却暖得像春日的阳光:“陛下放心,臣定用好这块令牌,守住大同,守住京师,守住大吴的江山。”

三月廿七,萧桓下旨:户部拨粮三万石、火器五十门,由玄夜卫卒护送,即刻运往大同卫;李默将军率大同卫援兵三千,午时出发;陈安将军升大同卫总兵官,节制边地兵马;王显、赵安斩立决,曝首九边,以儆效尤。

同日,太后派人送来懿旨,说 “陛下明辨是非,老身甚是欣慰,愿捐私产万两,充边军饷”。萧桓看着懿旨,心里松了口气 —— 太后终究是顾全社稷的,之前的主和,不过是被奸人蛊惑。

谢渊亲自送援兵出城时,萧桓也来了。他站在城楼上,看着援兵的队伍浩浩荡荡向大同卫方向去,对谢渊道:“谢尚书,朕在京师等你的好消息。” 谢渊躬身:“陛下安心,臣定带捷报回来。”

城楼下,百姓们自发拿着馒头、热粥,递给路过的兵卒,喊着 “守住大同,守住京师”。萧桓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帝王的犹疑,会寒了忠良的心,会乱了百姓的志;而帝王的坚定,才是社稷最稳的柱石。

四月初一,大同卫传来捷报:谢渊率援兵抵达时,瓦剌正全力攻城,陈安、李默里外夹击,斩杀瓦剌兵五千余人,瓦剌左贤王率部退回独石口,短期内再不敢袭扰大同卫。

萧桓拿着捷报,在御书房里笑了 —— 这是他登基以来,最踏实的一次笑。他立刻下旨:谢渊加 “太子太保” 衔,赏银五千两;陈安、李默升都督佥事;大同卫兵卒每人赏银二两,战死兵卒的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金。

李东阳走进御书房时,见萧桓正对着捷报笑,躬身道:“陛下,谢尚书打了胜仗,九边各镇都递来奏疏,说‘愿听谢尚书调遣,死守边地’—— 大吴的边防,终于稳了。”

萧桓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阳光:“以前朕总怕,怕打不过瓦剌,怕朝堂动荡,可现在朕明白,只要信忠良、拒奸佞,再强的敌人,也能打退;再乱的朝堂,也能整肃。”

德佑十五年四月初五的午后,京师的风已带了暖意,御书房的格窗半开着,飘进几缕淡淡的桃花香 —— 那是宫墙下新栽的碧桃,花瓣被风卷着,落在案上摊开的《大同卫捷报》上,粉白的瓣儿衬着墨色的 “杀敌五千”,竟添了几分安稳的意味。

萧桓坐在案后,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捷报的边角,目光却不时望向殿外 —— 自昨日接到玄夜卫 “谢尚书今日返京” 的密报,他便没心思处理其他奏疏,总想着大同卫城头的刀光剑影,想着自己三月间的犹疑,竟让谢渊带着兵卒在边地苦守了十日。

“陛下,兵部尚书谢渊,自大同卫返京,在外候旨。” 王福的声音轻得像飘进来的桃花瓣,刚落,殿外便传来沉稳的靴声 —— 不是朝靴的规整声响,而是沾了边地沙土的粗靴,踩在金砖上,带着几分风尘仆仆的厚重。

萧桓抬眼时,谢渊已躬身走进殿内。他没穿平日的兵部官袍,仍是那身守大同卫时的戎装 —— 甲胄的边缘磨得发亮,右肩甲片上还留着一道深可见骨的刀痕,该是瓦剌骑兵劈砍时留下的;衣袍下摆沾着黄褐色的沙土,那是大同卫城外的风沙痕迹;连他递上狼头旗的右手,指关节上还结着未愈的冻疮,是守城时握刀冻裂的,此刻还泛着红。

“臣谢渊,幸不辱命,自大同卫返京,向陛下复命。” 谢渊的声音比往日略低些,带着长途奔波的沙哑,却依旧沉稳。他双手捧着一面残破的旗帜,递到萧桓案前 —— 那是瓦剌左贤王的狼头旗,皮制的狼头被砍得面目全非:左眼处一道深痕,几乎劈穿狼头;右耳被削去半截,露出里面发黑的皮革;旗面更是布满刀孔与箭痕,最显眼的是旗角处一大片暗黑色的渍迹,那是瓦剌兵的血,早已凝固发脆,风一吹,竟簌簌掉了些细小的血痂。

“这旗……” 萧桓起身离座,伸手接过狼头旗时,指尖不经意触到那片血渍,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开来,让他骤然想起三月廿三的廷议 —— 那日王显还在殿上喊 “瓦剌骑射精锐,大同卫必破”,可眼前这面残破的狼头旗,却藏着谢渊与兵卒们的死战。他手指微微发颤,摩挲着狼头左眼处的刀痕:“这是…… 守城时砍的?”

“回陛下,” 谢渊躬身答道,目光落在狼头旗上,语气里带着几分凝重,“是四月初一瓦剌总攻时,陈安将军用父亲的断矛劈的。那日瓦剌左贤王亲自督战,旗下骑兵轮番攻城,陈将军守西北隅,断矛都劈得卷了刃,才斩了举旗的瓦剌百户,夺下这旗。” 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些,“守城的头三日,大同卫粮道被断,兵卒们都是喝着雪水、啃着干麦饼作战,有个十六岁的小兵,冻得手指握不住刀,还硬撑着搬石头堵城缺口…… 臣这甲上的刀痕,就是替那小兵挡的。”

萧桓的喉结动了动,再看谢渊肩上的甲痕、手上的冻疮,之前压在心底的愧疚突然翻涌上来。他把狼头旗轻轻放在案上,转身从一旁的食盒里端出杯热茶,递到谢渊手中 —— 茶是刚泡的雨前龙井,还冒着热气,杯沿凝着水珠。“谢尚书,” 他声音里带着不易察的愧疚,“三月间廷议,朕犹疑不决,让你在大同卫多担了十日的心,让兵卒们多受了十日的苦…… 你…… 怪朕吗?”

谢渊双手接过热茶,掌心瞬间暖了起来,他低头抿了一口,茶的清香冲淡了口中残留的边地风沙味。抬眼时,他的目光坦荡得像大同卫的蓝天:“陛下,臣不怪。臣在大同卫城头,见陈安将军握着断矛对兵卒说‘陛下在京师记挂着咱们’,便知陛下的犹疑,不是怕敌,是怕京师再遭兵祸,怕百姓再受流离之苦。帝王治世,需顾朝堂平衡,需念万民安危,臣懂。”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恳切:“臣只盼日后陛下再遇争议,若见有臣僚言‘弃边’‘岁贡’,不妨想想大同卫那十六岁的小兵 —— 他说‘守好这城,俺爹娘在居庸关就安全了’;不妨想想通州捐粮的张阿婆,她说‘谢尚书守京师,俺就敢在家种麦’。忠良的话,或许逆耳,却藏着守土的心;百姓的愿,或许朴素,却系着社稷的根。只要陛下多信忠良、多念百姓,君臣一心,官民同心,大吴的边墙,就永远塌不了。”

萧桓看着谢渊眼底的坦诚,听着他话里的赤诚,之前因犹疑积下的郁结,竟像被这杯热茶化开了。他突然笑了,那笑里没有帝王的威严,倒多了几分释然与亲近,他伸手拍了拍谢渊的肩 —— 指尖触到谢渊甲胄的凉意,却更觉这忠勇的温暖:“好!谢尚书这番话,朕记在心里了。从今往后,京师及九边防务,朕全交予你,无论是调兵、增粮,还是整饬边将,你尽管放手去做,不必事事奏请。玄夜卫、户部、工部,若有敢推诿不配合的,你持朕的密旨,可先斩后奏!”

谢渊闻言,连忙躬身:“臣谢陛下信任!臣定不负圣望,守好每一寸边地,护好每一户百姓!”

此时,一阵风从窗外吹进来,卷着两片粉白的桃花瓣,落在案上的狼头旗旁。御书房的烛火轻轻摇曳,映着君臣二人的身影 —— 萧桓站在案前,手里还握着那杯热茶;谢渊躬身立在阶下,掌心的热茶暖了冻疮。桃花香混着茶香,绕在两人身边,那是和平的味道,是忠勇的味道,更是帝王放下犹疑、忠臣得遇信任的暖意,像四月的春风,漫过御书房的金砖,漫过京师的宫墙,漫向千里之外的大同卫边墙,在大吴的土地上,久久不散。

片尾

德佑十五年四月初十,萧桓下旨:王显、赵安斩立决,曝首大同卫、宣府卫、独石口三地,警示边将 “勿通外敌、勿弃边地”;其串联的主和派官员廿余人,经查有八人私通旧党、扣压粮饷,下诏狱署勘问,其余罚俸一年、派往边地督运粮饷,戴罪立功。

玄夜卫继续清查王、赵余党,至四月底,共抓获户部、理刑院小吏十五人,皆判流刑,发配九边充军;同时,萧桓命内阁修订《边防务例》,规定 “凡主和弃边、私通外敌者,无论官阶,立斩不赦”,写入《大吴律》,永为定制。

谢渊仍每日忙于京营操练、边地防务,萧桓常召他入宫议事,有时甚至留他在御书房同食 —— 两人的君臣信任,经此一事后,愈发深厚。京师百姓自发在正阳门立 “忠勇碑”,刻谢渊、李东阳、陈安、李默等人之名,碑文中写道 “帝王明辨,忠臣死战,方有此太平”。

瓦剌左贤王闻知王显、赵安伏诛,谢渊获重信,大同卫防务加固,九边援兵云集,遂彻底放弃南下之念,率部退回漠北深处,三年内再不敢犯大吴边境。京师的烽燧燃起平安火,一串接一串,从西直门连到大同卫,像给大吴的江山系了条红绸,那是忠勇的见证,是信任的纽带,在春风里,温暖了整片土地。

卷尾

《大吴史?本纪?德佑帝》载:“德佑十五年三月,帝疑战守,主和派王显、赵安私通瓦剌、伪造奏疏,帝初犹疑,后得秦飞勘实罪证,斩显、安,从谢渊议,增兵大同卫。四月,渊破瓦剌,卫城得安,帝益信渊,加渊太子太保,掌九边及京师防务。”

《玄夜卫档?密探录》补:“萧桓犹疑案后,帝命玄夜卫将‘王显赵安通敌案’卷宗抄送九边各镇、六部诸司,令‘百官知通敌之祸、守边之责’;又命兵部将大同卫防务经验推行九边,凡边卫城防,皆按‘大同模式’加固,增配火器。德佑十五年夏,九边无警,京师安定,大吴边防遂入鼎盛之期,时人谓‘帝心定而社稷安,忠臣勇而边患息’。”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玄桢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四合院:别不信,我比禽兽还禽兽40k,但随身携带讲话器暴君总想生三胎斗罗之我莫名其妙的穿越了宫宸谋宝贝乖乖,跟我回家星宇晨龙龙舞九天四合院:傻柱偷偷结婚,众禽傻眼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老公丧尽天良,夫郎疯癫入场斗罗:武魂殿团宠路子野惹她干嘛重生80医世风华全能学霸医武天骄六个哥哥很护短:离我家奶包远点诡仙族王者:随便禁,禁的完算我输!西域情怀网游:我在游戏里当官差穿越:穿越我在购物商城买买买
经典收藏宋晋府录天下兴亡三国之极品纨绔皇帝好多啊大明:模拟曝光,朱元璋让我造反我的帝国弗利兰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大唐第一将药满田园画河山男配个个是戏精饥荒开局:惨死的都是有粮的大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求我登基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绛色大宋媚娘,我是假太监,你还让我侍寝南宋弃子异界军火帝国贞观天子出生后就被内定为皇后异界摆摊,县令催我快出摊
最近更新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高门庶子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浴血山河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明朝的名义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三藏还俗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铜镜约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玉符传奇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真理铁拳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世子凶猛:谁敢和我抢女人?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