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首里城的晨雾还未散尽,西麓的空地上已响起整齐的呼号。一千名唐军士兵身着明光铠,手持横刀,正随着将领的口令演练阵法。阳光刺破云层,照在他们胸前的铜甲上,反射出凛冽的光——这里是刚落成的“琉球军镇”,大唐在海东设立的首个常驻军镇,像一枚坚实的铁钉,牢牢钉在了这片海域的枢纽之地。
“稍息!”军镇指挥使张诚一声令下,士兵们瞬间收势,动作划一得如同刀切。他走到队列前,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面庞,这些士兵多来自登州、明州水师,经薛仁贵亲自挑选,不仅武艺精湛,更要通些琉球方言,“记住你们肩上的担子——这里不是长安,不是登州,是大唐的海东门户。守不住琉球,就护不住海东的商路,对不起陛下的信任!”
士兵们齐声应答:“誓死守卫琉球!”声音撞在营房的青砖墙上,反弹回来,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设立琉球军镇的旨意,源于李承乾的一道御笔朱批。去年冬天,登州刺史奏报:“琉球商贸日盛,往来商船络绎不绝,然海盗余孽仍在济州岛附近游荡,山南旧部亦有不稳之兆。”李承乾当即在奏疏上批复:“海疆需以兵戈护之,设军镇,驻甲士,方保长久安宁。”
三个月后,张诚便带着一千名精锐抵达琉球。军镇选址在首里城西麓的高地上,一面依山,三面环海,既能俯瞰整个首里城,又能监控往来的船只,是薛仁贵亲自勘察的“兵家要地”。营房按大唐军制建造,分营房、军械库、演武场、了望台,甚至还有专门的“译语营”——里面的士兵精通汉、琉球、倭三种语言,负责与当地百姓沟通。
“张将军,山南的阿福叔送来两车海鱼,说是给弟兄们改善伙食。”译语营的士兵小李跑过来,手里还提着一串刚捕的龙虾,“他说感谢咱们帮着修补了海边的防波堤,不然这次台风,渔村的房子怕是要被冲垮了。”
张诚摆摆手:“鱼收下,按市价给钱,一文都不能少。陛下有旨,驻军不得占百姓分毫便宜,违者军法处置。”他接过小李递来的钱袋,亲自跟着去了营门。
阿福叔正带着两个后生卸鱼,见张诚出来,赶紧作揖:“将军,这点东西算什么?以前没唐军的时候,台风天咱们躲都没地方躲,现在有你们在,夜里睡觉都踏实!”
张诚把钱袋塞到他手里:“阿福叔,这是规矩。咱们唐军驻在这里,是来保护你们的,不是来添麻烦的。防波堤本就是军镇该修的,哪能要你们的谢礼?”他顿了顿,笑着补充,“要是真想谢,就多给弟兄们讲讲附近海域的暗礁,免得巡逻船触礁。”
阿福叔拗不过,只好收下钱,拍着胸脯说:“将军放心!我这就召集老渔民,把海路图画出来给你们送去,保证比官府的还详细!”
这样的互动,在军镇设立后成了常态。张诚深知,驻军不仅要防外患,更要安民心。他定下三条铁律:不准强买强卖,不准滋扰民宅,不准调戏妇女。有次一个新兵偷偷拿了百姓两个橘子,被张诚当众杖责二十,还要带着赔礼去百姓家道歉,自此再没人敢触犯军纪。
军镇的士兵们闲时会帮百姓修房子、挖水渠,农忙时甚至会下地帮忙收割。有个叫赵虎的士兵,老家是洛阳的铁匠,见琉球农夫的锄头不够锋利,竟在营里开了个“便民铁匠铺”,免费帮百姓修农具,很快得了个“赵铁手”的美名。
“赵大哥,你这锄头打得真好用!”山南的农夫扛着修好的锄头,非要留下一筐红薯,“这是自家种的,你要是不收,我以后就不来麻烦你了。”
赵虎笑着收下红薯,往农夫手里塞了两个刚出炉的胡饼:“那我也不客气了!这是登州的新面做的,你尝尝鲜。”
一来二去,唐军和百姓的关系越来越近。孩子们总爱围着军营转,看士兵们演练,学他们喊口号;妇人会送来缝补好的衣物,说“战士们穿暖了才能打胜仗”;老人则提着米酒来营里,给士兵们讲琉球的旧事,说“以前海盗来了只能逃,现在有你们在,咱们也能挺直腰杆了”。
军镇的防御作用,在一个月后便显现出来。了望台的士兵发现三艘可疑船只在琉球海域游弋,形迹与当年的海盗极为相似。张诚立刻下令:“快船两艘,带弩箭追击,不求歼敌,查明身份即可。”
快船很快追上可疑船只,发现果然是海盗余孽,想趁军镇初立之际劫掠商船。唐军快船二话不说,弩箭齐发,海盗船帆被射穿,仓皇逃窜。消息传开,往来的商船都松了口气,说“有唐军驻守,这海路终于敢走了”。
除了防备海盗,军镇还要震慑部落势力。山北有个旧部落首领,总觉得“唐军占了咱们的地”,暗地里煽动族人闹事。张诚得知后,没有派兵镇压,而是带着译语营的士兵去拜访他,送上大唐的丝绸和农具,说:“军镇是来保护琉球的,不管山南还是山北,都是大唐的百姓,唐军一视同仁。”
他还邀请首领去军镇参观演武,让士兵们展示了弩箭齐射、阵法变换的威力。首领看着唐军整齐的队列、精良的装备,又听张诚说“登州水师每月都会派船来换防,这里的兵永远是最精锐的”,终于低下了头,说“愿听大唐号令”。
军镇的换防制度,是李承乾亲自定下的。每三个月,登州水师会派一千名士兵来替换驻守的军队,既保证士兵们能回家休整,又能让新的士兵熟悉琉球的情况,确保军镇战力不坠。换防的日子,成了首里城的大事,百姓们会自发到码头送行、迎接,给老兵塞家乡的特产,给新兵送琉球的海产,像对待亲人一样。
“张将军,听说您要换防回登州了?”阿麻和利带着阿麻福来军营道别,手里捧着一套琉球的贝壳摆件,“这是小孙子亲手串的,您带着作个念想。”
张诚接过摆件,眼眶有些发热。驻守琉球半年,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他指着正在操练的新兵,对阿麻和利说:“这些弟兄都是登州的精锐,比我们还能干。您放心,军镇在,唐军在,琉球就永远安稳。”
阿麻福如今已是登州参军,特意回来协助军镇事务。他看着操场上的唐军,又看了看围观的百姓,对张诚说:“将军,您看,现在琉球人见了唐军,就像见了自家人。孩子们都学着喊‘保卫大唐’,这比任何防御工事都坚固。”
张诚点点头,望着远处的海面。阳光下,唐军的巡逻船正在海域上巡航,与往来的商船互相致意;首里城里,唐式的房屋与琉球的茅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军镇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与“琉球县”的石碑遥遥相对。
他忽然明白,李承乾设立军镇的深意——不是为了用刀枪征服,而是用守护赢得认同。当唐军的铠甲不再让百姓恐惧,当军镇的号角与渔村的鸡鸣和谐共鸣,这片土地才算真正融入了大唐的版图。
换防的船起航时,岸上挤满了送行的百姓。士兵们站在船头,与百姓挥手告别,有人唱起了长安的歌谣,竟有不少琉球人跟着哼唱。张诚站在船尾,望着越来越远的琉球军镇,心里清楚,自己留下的不只是一座营房,更是大唐的承诺——无论海疆多远,大唐的军队都会守护在这里,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迎来一个又一个太平的黎明。
而那些驻守的士兵,会继续帮百姓修堤、打铁、讲解大唐的故事,让“唐军”这两个字,在琉球人的心里,从陌生的称谓,变成最安心的依靠。这,或许就是军事存在的最高意义——不是威慑,是守护;不是征服,是共存。
《大唐储君》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唐储君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