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首页 >> 历史的参谋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云飞修仙记在死神大人的恐怖世界里艰难求生【炫舞】穿最美的衣服打最狠的架红尘修行同时融合阿修罗因陀罗的查克拉穿成假千金,真千金对我嘎嘎狂宠穿越沈眉庄,摆脱甄嬛后成为赢家毒妃倾城,暴戾王爷撩上火团宠天才大佬,带十亿物资穿七零小夜曲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 历史的参谋全文阅读 - 历史的参谋txt下载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11章 姚启圣 | 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他是有智慧、有谋略的一代怪才,也是康熙最得力的谋臣之一。他热衷于施舍钱财、打抱不平,身上充满了侠义气息。他几乎把清朝的各级官职做了个遍,而且是越做越小,堪称清廷官场的奇葩。他在真实历史中的功绩,比影视剧中的还要大,也更为传奇。

他就是康熙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姚启圣。

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属汉军镶红旗。明末清初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公元1624年,明天启四年。姚启圣出生于浙江会稽的一个大家族。年少的姚启圣,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身材高大魁梧,勇力过人,虽身处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中,却丝毫未被那些刻板的规矩所束缚。他性格豪爽奔放,行事不拘小节,对江湖中的侠义之士充满敬仰,常常幻想自己也能如他们一般,仗剑天涯,惩恶扬善。这种独特的性格,使他在同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挥师南下,迅速攻占江南,年轻的姚启圣满怀壮志,前往通州游历。在通州,姚启圣遭到当地土豪的侮辱。这些土豪平日里仗着权势,横行霸道,鱼肉乡里,无人敢惹。姚启圣一个外乡人,自然成为了他们眼中的软柿子。但姚启圣岂是甘愿受辱之人?他忍无可忍,决定投效清兵,以图报复。姚启圣凭借自己的才能和谋略,成为了通州知州。一朝权在手,姚启圣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他的复仇计划。他迅速派人将曾经欺辱他的土豪抓捕归案,并在众人面前,毫不留情地将其杖杀。然后选择辞官离去,继续游历四方,行侠仗义。《清史稿·姚启圣传》记载:“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这种快意恩仇的性格,展现出了姚启圣的果敢与决绝。

在萧山的一次郊游中,姚启圣偶遇两个兵卒抢掠女子,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上前佯装好言相劝,趁机夺下兵卒的佩刀,将两个兵卒杀死,成功解救女子并送其回家。《清史稿·姚启圣传》记载:“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这些年少时的经历,不仅展现了姚启圣的勇敢和果断,更塑造了他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性格。这些宝贵的品质,也将伴随他一生,为他日后的传奇人生埋下了伏笔。

快意恩仇这种事偶尔做可以,但是不能拿它当饭吃,姚启圣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仅凭武力并不能真正改变社会的现状,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于是,姚启圣开始弃武习文,一心钻研儒家经典。

公元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姚启圣所属的家族被编入汉八旗,隶属汉军镶红旗。姚启圣有了旗籍的身份,就有资格参加清朝独有的八旗科举。八旗科举主要面向八旗子弟,在文化方面的考试难度相对较低,但同时也注重考察考生的武力和骑射能力。而这些,恰好都是姚启圣所擅长的。

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做了半生豪侠的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一举中举,成为解元,被任命为广东香山县令。这一年,姚启圣四十岁。

姚启圣到香山上任后,他瞬间就懵了,因为他发现自己面临前任县令留下的数万两财政亏空的难题。面对此情此景,姚启圣并没有选择剥削百姓来填补亏空,而是自掏腰包,毅然决定代为偿还。《清史稿·姚启圣传》记载:“举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政负课数万,系狱,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这一举动不仅让姚启圣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也让他在当地树立了威信,更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担当。当然,也从侧面说明了姚启圣家境殷实。

然而,姚启圣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因厌恶贪腐、爱护百姓而赢得声望,也因坚持自己的原则而陷入困境。

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姚启圣觉得海禁政策对百姓不利,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沿海百姓以渔业和海外贸易为生,海禁的实施让他们失去了生计,生活陷入了困境。于是,姚启圣不顾朝廷的禁令,擅自开放海禁,允许百姓进行海外贸易。这一举措虽然出发点是为百姓着想,但却与清朝的国策相悖,最终姚启圣被弹劾罢官。《清史稿·姚启圣传》记载:“寻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

被罢官的姚启圣带着全家回到了绍兴,他本以为就此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田舍翁生活,却未曾想到,命运的波澜即将再次将他卷入历史的洪流之中。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康熙帝做出了撤藩的决定,试图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然而,他的这一决定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位藩王联合起来,发动了反清叛乱,史称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的爆发,使清朝的统治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吴三桂首先在云南起兵,他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 “兴明讨虏” 的口号,将矛头指向了朝廷。随后,耿精忠在福建响应,他囚禁了福建总督范承谟,举兵反叛。耿精忠的军队迅速攻占了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并向浙江、江西等地进军,很快就攻占了温州、台州等地,浙江的局势岌岌可危。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康熙帝迅速做出了反应,他任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固山贝子傅喇塔为宁海将军,率领大军前往浙江平叛。

此时的姚启圣,已经赋闲在家。但姚启圣是个聪明人,他在权衡利弊之后,预感“三藩”一定斗不过朝廷,于是姚启圣就赌了一把。他与儿子姚仪散尽千金,在家乡招募数百名健壮青年投身平叛之战,并且向康亲王献策献计。《清史稿·姚启圣传》记载:“圣祖命康亲王杰书统师进讨,启圣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杰书任命姚启圣为署诸暨知县,让他与守备何清负责剿平紫琅山土寇,以保障大军的后方安全。

紫琅山,位于诸暨境内,地势险要,山高林密,是土匪的聚集地。这些土匪长期盘踞在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姚启圣深入了解了土匪的情况,包括他们的人数、武器装备、活动规律等。然后,他利用土匪之间的矛盾,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地拉拢了一部分土匪,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内应。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姚启圣亲自率军,向紫琅山发起进攻,一举攻破了土匪的巢穴,将土匪全部剿灭。

姚启圣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和勇气,在平叛过程中屡立战功。康亲王也是个讲究人,他把姚启圣的功绩,上奏到了康熙的御前,于是姚启圣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温处道佥事,再次进入仕途。后来姚启圣随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的叛兵。

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姚启圣与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同平剿耿精忠,攻打石塘,将木城焚毁,斩杀众多耿军,乘胜收复云和县。在温州之战中,姚启圣派儿子姚仪击败了耿精忠的将领曾养性,收复了温州。同年十月,姚启圣父子随康亲王杰书征讨耿精忠,军队攻入仙霞关,逼近福建。耿精忠见大势已去,被迫投降。至此,耿精忠之乱被成功平定。

耿精忠投降后,姚启圣因功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清史稿·姚启圣传》记载:“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在康亲王身边,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从一个被撸到底的白丁,一跃成为从二品的大员,一方面是他遇到了康亲王这位无私的伯乐,另一方面,也说明姚启圣确实有建功立业的真本事。

在担任福建布政使期间,姚启圣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军有方的特点。他严禁所属冒占兵额,临阵赏罚分明,用兵出奇制胜。

当时,郑成功之子郑经占据着漳州、泉州和兴化等地,与清军对峙。郑经是一个强大的对手,要想消灭他,必须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于是,姚启圣一边加强军事防御,一边采取招抚政策,试图分化瓦解郑经的势力。他通过与郑经的部下进行谈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地招降了许多郑军将领。

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吴三桂麾下的大将韩大任。韩大任骁勇善战,被称为 “小淮阴侯”,他自赣入汀试图与郑经会合。姚启圣得知韩大任的情况后,利用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将吴三桂麾下骁勇善战的将军韩大任说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将其编入亲军。韩大任的归降,不仅削弱了郑经的势力,也增强了清军的实力。

公元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姚启圣随康亲王攻克邵武和兴化,完全收复漳、泉之地,迫使郑成功之子郑锦逃回厦门。第二年,总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称姚启圣与其子姚仪屡获战功,且养军购马、备置甲胄弓矢,先后用银五万两都是自己筹措出资,康熙皇帝下诏嘉奖。《清史稿·姚启圣传》记载:“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着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

此后,姚启圣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收复台湾的事业中。

公元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郑经趁清军主力集中于湖南、广西等地,与吴三桂激战正酣之时,再度兴兵进犯福建。他派遣刘国轩等将领率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海澄、漳平、同安、惠安、平和、长泰、宁化、清流等县,兵锋直指泉州。福建巡抚杨熙因抵御不力被撤职,福建总督郎廷相也因战事不利而引咎辞职。一时间,福建局势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危机之中。

在这危急关头,康熙帝急需一位有能力、有担当的将领来稳定局面,扭转战局。经过深思熟虑,康熙帝将目光投向了姚启圣。他认为,姚启圣在平定三藩之乱和治理福建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是接替福建总督一职的最佳人选。于是,康熙帝果断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命他主持平台事宜。

姚启圣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其卓越的战略眼光。他深知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明白清军与郑氏军队在海战方面的优劣。要想彻底击败郑经,收复台湾,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于是,姚启圣经过深思熟虑,向康熙帝呈上了着名的“平海十疏”。在这十疏中,姚启圣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福建局势的分析和看法,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建议和调兵用兵之法。

姚启圣认为,郑氏集团势力庞大,若任其自由发展,必将后患无穷。因此,他提出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即一方面通过军事手段进行打击,另一方面则通过招抚手段来分化瓦解郑氏集团。为了实施这一策略,姚启圣主张加强福建水师的力量,上奏朝廷派重臣任专职水师提督,总领水师事务,并从江、浙选战船、拨发新式西洋火炮等加强装备。同时,他还提出了在漳州设立“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的策略,成功招降了多名郑军名将及所属官兵。

此外,姚启圣还强调了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性。他提出在收复金厦后,应恳请朝廷展界诸岛、终止移民政策,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因连年征战及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破坏的地方经济。同时,他还关注民生问题,如在汀州盐政处理上合理得当,解决了当地百姓吃高价广东潮盐的问题。

姚启圣的“平海十疏”不仅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战略眼光,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封疆大吏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这些策略让清廷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和采纳,为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姚启圣在制定好战略计划后,迅速付诸行动。他亲自率领军队,与郑经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同年七月,姚启圣会同海澄公黄芳世自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刘国轩闻讯后,率领郑军在蜈蚣山设防,企图阻止清军的进攻。姚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因战功被进封正一品。

同年九月,姚启圣派遣其子姚仪进兵同安,敌军弃城逃遁,斩伪副将林钦等。

同年十月,姚启圣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进攻海澄。海澄是郑经在福建沿海的重要据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刘国轩率领郑军在海澄城外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凭借有利地形,抵抗清军的进攻。姚启圣亲自制定作战计划,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

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刘国轩、吴淑、何佑等占据郭塘欧溪头,准备毁断江东桥以攻取长泰。姚启圣偕赉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协力追歼,大败郑经军队,先后招降官吏四百余名、士兵一万四千余人。五月,刘国轩、吴淑等率万余人谋夺江东桥、榴山寨,姚启圣同赉塔、石调声击败了刘国轩等人,至太平桥、潮沟,杀敌千余。

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姚启圣与赉塔、杨捷、石调声督兵攻复海澄县,提督万正色攻克海坛,姚启圣同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七路合击,破敌十九寨。另派遣军队渡海,攻下金门、厦门,招降伪将军朱天贵、杨彪等。郑经见大势已去,被迫率领残部退回台湾。姚启圣因功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很难彻底消灭郑经的势力。因此,姚启圣在军事进攻的同时,还积极实行招抚政策。姚启圣在福建各地张贴告示,宣布了朝廷的招抚政策。凡是愿意归降的郑军将领和士兵,一律既往不咎,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和安置。姚启圣利用郑经内部的矛盾和分歧,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地招降了许多郑军将领和士兵。同时,姚启圣还派遣使者,前往台湾,与郑经进行谈判,劝说他归降。

随着姚启圣在福建的功绩日益显着,他的声望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然而,在官场这个复杂的舞台上,功高震主、遭人嫉恨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命运。

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一场弹劾风波如暴风雨般向姚启圣袭来,将他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

这一年,左都御史徐元文上疏弹劾姚启圣。徐元文在弹劾疏中,列举了姚启圣的七大罪状,条条直指要害。其中,最为严重的指控是姚启圣从府库中挪用白银十二万两用于经商,且获利巨大,生活极度奢靡。在那个以廉洁奉公为官场准则的时代,贪污挪用公款是一项极其严重的罪行,一旦坐实,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此外,徐元文还指责姚启圣虚功冒赏,夸大自己在军事行动中的功劳,以获取更多的赏赐和晋升机会。他认为,姚启圣的一些战功并非完全是他个人的努力,而是夸大其词,骗取朝廷的信任和奖赏。这些弹劾内容,无疑对姚启圣的声誉和仕途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一时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对姚启圣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许多官员纷纷站出来表态,要求对姚启圣进行彻查,以正国法。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弹劾,姚启圣感到无比震惊和愤怒。他知道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背后隐藏着某些人的政治目的。姚启圣立刻写奏折为自己辩护。对于挪用库银一事,他详细解释说,三年前进兵凤皇山时,当地叛军投降众多,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安抚。他与当地巡抚商议后,决定仿照前朝洪承畴的办法,从各个府库的税银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解决问题。由于当时事情紧急,便没有及时报告朝廷。他强调,这些钱并非用于个人经商,而是为了稳定局势,安抚降兵,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至于生活奢靡的指控,姚启圣更是感到委屈。他大吐苦水,诉说自己自当官以来,为了国家和军队,已经捐献了几十万两银子。这些钱都是他的祖产、前些年的经商所得,甚至还有向亲朋好友借来的。他说自己家里人口众多,儿女也都逐渐长大,生活开销并不小,但他从未有过奢靡的行为。相反,为了筹备军饷,他不惜变卖自己的家产,连妻妾的金银首饰都捐了出来,弄得自己家徒四壁、入不敷出。他感慨地说,别人都是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他姚启圣却是贴钱为国家工作。

事实上,姚启圣所言并非虚妄。早在他担任福建布政使时,就已经开始捐资助军。他从家产中拿出了五万两白银,用于置办军械。按照清朝制度,官员捐钱五百两就可以记录一次,而吏部和兵部中所能查到的姚启圣的捐献,就达到了五百多次。为了整备水师和招抚郑氏官兵,姚启圣更是慷慨解囊,拿出大把的钱来支持国家。光是献银,就达到了八万八千两之多。后来整军备战之时,他的家财已尽,却仍然想尽办法,拿出家里的金银器皿,换钱给士兵们发军饷。清朝水师之所以能够战斗力强劲、装备精良,姚启圣的贡献功不可没。

这场弹劾风波,不仅仅是姚启圣个人的荣辱问题,更是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复杂生态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姚启圣性格刚正不阿,他鄙视官场上的不良作风,不拉帮结派,不卑不亢,只一心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然而,这种清介之气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让姚启圣在官场中树敌众多。他过于伶牙俐齿,对一些朝廷官员嗤之以鼻,冷嘲热讽,甚至多次挑战康熙的极限。这种性格和行为方式,无疑让他成为了一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这场弹劾风波中,康熙皇帝的态度至关重要。康熙虽然欣赏姚启圣的才华和忠诚,也深知他为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对姚启圣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直言不讳的作风也感到不满。姚启圣经常直接上奏,指出满清皇权的一些陋习,并要求改进。这种行为在康熙看来,是对皇权的挑战和威胁。因此,康熙虽然表面上对姚启圣表示赞赏和嘉奖,但实际上却对其心存戒备和不满。在徐元文弹劾姚启圣时,康熙并没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陷入了沉思。他需要权衡利弊,考虑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既能维护朝廷的律法和权威,又能不寒了功臣的心,同时还要平衡各方势力的关系。

最终,康熙考虑到当时收复台湾的大业尚未完成,还需要姚启圣,因此并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只是对姚启圣的行为进行了记录,并告诫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朝廷的规章制度。这场弹劾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了,但却给姚启圣的心中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他感到自己的忠诚和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反而遭到了无端的指责和猜忌,这让他对官场的黑暗和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他日后的心境转变埋下了伏笔。

同年,郑经在台湾因病去世,台湾郑氏集团内部陷入了激烈的权力争斗。郑经的长子郑克臧被冯锡范等人废黜并杀害,年仅十二岁的次子郑克塽被拥立为延平郡王。此时的台湾,局势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军队的战斗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姚启圣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收复台湾的绝佳时机。但要想成功收复台湾,必须要有一位精通海战的将领来统领水师。经过深思熟虑,姚启圣将目光投向了施琅。

姚启圣之所以力荐施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施琅在郑氏军队中多年,对郑氏集团的内部情况了如指掌,包括他们的军事部署、战略战术以及水师的实力和弱点。其次,施琅有着丰富的海战经验,他在郑氏军队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熟悉台湾海峡的水文气象条件,能够熟练地指挥水师作战。第三,施琅与郑氏集团有着深仇大恨,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郑成功杀害,这使得他对郑氏集团充满了仇恨,一旦得到重用,必定会全力以赴。

于是,姚启圣与李光地联名上疏,力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收复台湾的重任。康熙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负责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

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领着福建水师,浩浩荡荡地向澎湖进发。姚启圣则在后方积极筹备粮草、船只和武器装备,为施琅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澎湖是台湾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郑氏集团在这里部署了重兵,由刘国轩率领,企图凭借天险阻挡清军的进攻。然而,施琅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海战经验,巧妙地避开了郑氏水师的主力,采用了分进合击的战术,对澎湖列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经过激烈战斗,清军终于在澎湖海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歼灭了郑氏水师的主力,刘国轩率领残部逃回了台湾。

澎湖海战的胜利,为清军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台湾岛内人心惶惶,郑氏集团内部更是一片混乱。在施琅的军事压力和姚启圣的招抚政策下,郑克塽率领郑氏集团向清朝投降。

同年八月,施琅率领清军通过鹿耳门顺利登陆台湾,正式宣告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历史事件,不仅结束了郑氏集团在台湾的统治,也实现了清朝对台湾的统一,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

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姚启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力荐施琅,为收复台湾找到了最合适的将领;他制定平台策略,为作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他积极筹备后勤保障,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还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决策,为收复台湾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姚启圣是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他的功绩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上。

然而,姚启圣的功绩并未得到应有的封赏。据《全浙诗话》记载,康熙帝没给姚启圣封赏,因为在前线打仗的施琅把台湾大胜的捷报,送得比姚启圣快了那么一点儿,结果姚启圣七年的功劳一下子就啥都没了。但姚启圣并未怨恨朝廷,或许,姚启圣心中也明白,皇帝并非不知道自己的功绩,只是皇帝为了平衡政局需要牺牲自己。或许,在姚启圣的心中,功名利禄对他而言,犹如过眼云烟,不值一提。

但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姚启圣在收复台湾后,还兵福州。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这位传奇人物展现出更多的仁慈。一方面,姚启圣因为功高遭到多方弹劾,尽管他为自己百般辩解,但也无济于事。另一方面,在返回福州的途中,姚启圣旧疾复发,身体每况愈下。多年的征战与操劳,早已让他疲惫不堪,此时的他再也无力支撑。

不久之后,姚启圣便在福州病故,终年六十岁。

姚启圣死后的第二年,朝廷商议姚启圣修造船舶、军械虚报帑金四万七千两有奇,应予追缴。一时间,姚启圣的家人陷入了困境。但是康熙是个明白人,姚启圣的忠诚与奉献,他其实都看在眼里。最终,康熙赦免了这笔债务,免于追缴,也就放了姚启圣一马。一代能臣,终于能安然的长眠于地下了。

纵观姚启圣的一生,从一个任人欺辱的市井布衣,到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从平定三藩到收复台湾,他才华横溢,又不贪慕权财。他既能实现人生抱负,也能甘守清贫。他一生清正,又不趋炎附势。他的身上,始终闪烁着豪情和侠义。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百姓。

他一生起伏不定,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正是这些波折,更加凸显了他坚韧不拔、忠诚不渝的品格。他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个人奋斗的力量,也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残酷。

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人士。他是大清政坛上的异数,也是当之无愧的奇才。

《历史的参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历史的参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历史的参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化凡为仙美漫的侦探事务所凡人修仙:从祖传神秘吊坠开始四合院:入编情报处,家父镇国级真千金她不想装了严曼殊灵气复苏:时间系的我无敌了带枪穿越撩翻王爷,她被全城通缉第一女官:气运养我,我养国运第一校花无人敢追,直到我举报她穿越之农家小憨娃大志向血狱魔帝爹爹开门,我带剧本来救全家了不会吧,我都无敌了,这个游戏才来?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被迫成为偏执领主的娇弱伴侣游戏制作:一声协议三,全网泪崩给皇帝们直播华夏发展史凡人作弊修仙护花神医农门妻主有点甜
经典收藏变身从古代开始灵气复苏寻金夜行者快穿:疯批宿主他装得楚楚可怜末世重生之丧尸攻略云龙十三子之七剑与双龙我一真千金,会亿点点玄学过分吗绝世凶徒秦大小姐的爱哭包嫁狐让你演恶毒女配不是窝囊废我是警察,别再给我阴间技能了神豪快穿:女皇她带统强国反派神豪:被舔你不高兴,逆推你哭什么!人在宝可梦,开局碰瓷霸主级耿鬼湮火者,将赐予你终结!jojo:DIO兄妹的不妙冒险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名门贵医捕风捉凶诡途觅仙
最近更新被逼食子惨死,重生后她转嫁权王求崽校霸说我腿短,影响他家后代基因替嫁下乡,娶她后,他全家都活了仙我定成仙求生:我与系统合伙干架逆袭者逆流逐梦如意茶馆道子求仙之路搬空京城,她带着瘸腿将军去流放穿越异世,冷情王爷把我宠暴打忍者,你管这玩意叫黄皮耗子化龙道何雨柱重生变聪明盗墓:宝贝在盗墓的世界里流浪穿进封神,签到获得原神技能上古补天决君未成殇古代王爷现代妻异世帝尊是神偷废物少宗主的逆袭人生重生薇薇安之绘梦奇缘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 历史的参谋txt下载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 - 历史的参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