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首页 >> 历史的参谋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红尘修行JOJO:开局夺取白金之星替身四合院:入编情报处,家父镇国级她这么老实,怎会海我综影视:男配生存日常带个养猪场穿七零上娃综后,死对头非要给娃当爹重生大佬:祖宗打的就是你的脸甜宠快穿:抱抱我的小可爱快穿:挽回旧爱的一百零八式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 历史的参谋全文阅读 - 历史的参谋txt下载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10章 周培公 | 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人物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他是百年难遇的奇才,也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他幼年失怙,童年失恃,饱经人间沧桑,却凭借顽强意志,在困境中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三藩之乱时,他向图海进献奇策,主动请缨劝降王辅臣,以非凡的胆识成功解除京城重大危机。他刚正不阿,因不愿与庸官同流合污,宁可挂印而去,也不折损心中的道义。他才情并茂,以笔为伴,创作《长征草》《即次吟》等佳作,将所思所感、所见所闻,凝练成千古墨香。

他就是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人物之一——周培公。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清早期军事家、政治家和谋略家。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其着作被收入《介庵草》。

公元1632年,明崇祯五年。周培公出生在湖北荆门的一个普通家庭。彼时的华夏大地,正深陷明末的动荡泥沼。明朝统治摇摇欲坠,内部农民起义烽火连天,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势力不断壮大,攻城掠地;外部满清铁骑虎视眈眈,频频叩关,边疆战事吃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社会秩序濒临崩溃,经济陷入停滞,饿殍遍野。

周培公一出生,就被笼罩在这样的乱世阴影之下。在他幼年时,父亲不幸离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这让原本就普通的家庭瞬间陷入了困境,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孙氏柔弱的肩上,她含辛茹苦,努力维持着家庭的生计。

然而,命运对这个家庭格外残忍。周培公十岁那年,李自成的起义军进攻荆郢。战火纷飞中,百姓四处奔逃。孙氏与周培公在混乱中失散,孙氏为了不被李自成的部下侮辱,选择自尽,周培公成了一名孤儿。《先贤诗佩》记载:“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寇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让周培公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痛苦与悲伤。

失去双亲的周培公,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常常在街头巷尾露宿,靠乞讨为生。幸运的是,周培公的乳母龚氏找到了他,并将他收养。龚氏虽然家境贫寒,但她心地善良,视周培公如己出,想尽办法让周培公接受教育,鼓励他努力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培公勤奋刻苦。在那个书籍匮乏、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获取知识并非易事。周培公四处寻觅书籍,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历史、兵法、天文、地理等各类书籍,他都广泛涉猎,博采众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培公成为了一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

清朝初年,随着天下局势逐渐平定,社会秩序开始慢慢恢复。周培公也在这个时期踏上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他最初在地方做一名小吏,后来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先贤诗佩》记载:“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

不久之后,周培公又被派到振武将军吴丹门下任职。在吴丹的麾下,周培公开始接触到军事事务。他跟随吴丹四处征战,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周培公也因此立下战功,被朝廷录为七品官员。《清史稿》记载:“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劳,以七品官录用。”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藩王势力逐渐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其中,以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为首的三藩,拥兵自重,占据着南方的大片土地,在各自的藩地内,他们自行任免官员、征收赋税,俨然成为了独立的小王国。这些藩王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了清朝中央政权的统一和稳定。于是,康熙帝决定撤藩,以此来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然而,康熙帝的这一决定,引发了三藩的强烈反抗。吴三桂率先在云南起兵叛乱,他打出 “兴明讨虏” 的旗号,一时间,南方各地纷纷响应。吴三桂的军队迅速攻占了贵州、湖南等地,兵锋直指长江。与此同时,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广东响应,耿精忠在福建起兵,三藩之乱全面爆发。这场叛乱迅速蔓延,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清朝的统治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康熙帝迅速做出了反应。他调集各路大军,分兵进剿叛军。但由于叛军准备充分,来势汹汹,清军在初期的战斗中屡屡受挫,局势变得异常危急。更为严重的是,在北方,王辅臣也在此时发动了叛乱。王辅臣本是吴三桂的旧部,后来投降了清朝,被任命为陕西提督,驻守平凉。起初,王辅臣并未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他在康熙和吴三桂之间摇摆不定,试图坐收渔翁之利。然而,在吴三桂的不断拉拢和诱惑下,王辅臣最终还是选择了反叛清朝。

王辅臣的反叛,让局势变得更加严峻。他的军队迅速占领了陕甘地区,切断了清朝的西北防线,使得清军腹背受敌。

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周培公跟随振武将军吴丹来到西北战场,参与到了这场平叛之中。

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主动向图海献上了《取平凉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局势的分析和破敌之策。他指出,陕西关中地区地势险要,是天下的脊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吴三桂此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为下策。如今王辅臣起兵造反,占据平凉,其势力举足轻重,关系到天下的安危。但王辅臣并非真心想要反叛清朝,他只是贪图高官厚禄,且与吴三桂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分歧。若能派遣一位能言善辩之人前去劝降,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

周培公的计策与图海的想法不谋而合,若能成功实施,必将对平定叛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图海决定将周培公招入自己的幕府,委以重任。《清史稿》记载:“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

王辅臣手下的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乳母龚氏的儿子)与周培公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辅臣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王辅臣。

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培公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带着朝廷的谕降诏书,来到了平凉城下。他昂首挺胸,毫无畏惧之色,大声向城上的守军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守军见状,急忙通报了王辅臣。王辅臣得知周培公前来劝降,心中十分惊讶。他没想到,在这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周培公竟然敢独自前来。他心中既佩服周培公的勇气,又对他的来意充满了好奇。于是,他下令打开城门,放周培公进城。

周培公进入平凉城后,径直来到了王辅臣的营帐。王辅臣看到周培公,心中充满了疑惑和警惕。周培公看出了王辅臣的疑虑,他不慌不忙,先是向王辅臣行了一个大礼,然后便开始了他的劝降之词。

周培公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他指出,吴三桂虽然打着 “兴明讨虏” 的旗号,但实际上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想要割据一方,恢复明朝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幌子。而王辅臣作为清朝的臣子,本应效忠于朝廷,如今却跟随吴三桂叛乱,不仅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也将自己和家人置于了危险的境地。他告诉王辅臣,清朝根基深厚,康熙帝圣明睿智,如今虽然遭遇了叛乱,但朝廷已经调集了各路大军,全力平叛。叛军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毕竟是乌合之众,难以与清军长期抗衡。如果王辅臣继续执迷不悟,最终必将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接着,周培公又谈到了王辅臣的个人处境。他说,王辅臣本是一员猛将,在清朝的军队中也有着很高的威望。如今他叛乱,虽然能够暂时得到一些利益,但却失去了天下人的信任和尊重。而且,他的儿子王吉贞在京城为官,家人也都在京城,一旦他被朝廷视为叛逆,他的家人也将受到牵连。

王辅臣听了周培公的话,心中开始动摇。他也深知,吴三桂并非真心对待他,只是把他当作一枚棋子,利用他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如果继续跟随吴三桂,自己的前途将一片黑暗。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王辅臣终于被周培公说服。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接受清廷招抚。

图海看到王辅臣受降,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立刻派人将此事上奏朝廷,康熙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悦,当即颁发赦诏,赦免了王辅臣的罪行。同时,康熙帝对周培公的才华和能力赞赏有加。

周培公劝降王辅臣,立下赫赫战功,这一壮举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成为清朝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转折点。朝廷对周培公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认可,论功行赏之时,周培公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并未向朝廷索要高官厚禄或金银财宝,而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孝心,唯一的请求便是为自己那在战乱中殉节的母亲请旌表。

在周培公的心中,母亲始终是他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也是他心中最深的痛。如今,他有了为母亲争取荣誉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康熙帝听闻周培公的请求后,被他的孝道深深打动。于是,康熙帝毫不犹豫地满足了周培公的请求,下旨诰封周培公的母亲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

为母请旌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周培公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孝道,也让我们看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在那个功名利禄至上的时代,周培公能够不为名利所动,坚守自己的内心,将孝道放在首位,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康熙皇帝对周培公的恩宠和支持,也进一步彰显了他作为一位英明君主的胸怀和远见。他深知,只有弘扬孝道,才能凝聚人心,巩固国家的统治。因此,他对周培公的恩赏,不仅仅是对周培公个人的奖励,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引导和激励。

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被提拔为山东登莱道,负责管理当地的政务和军事事务。

在山东任职期间,周培公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为百姓谋福祉,为朝廷效力。然而,他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与当地总兵意见不合。总兵作为当地军事的最高长官,手握重兵,在地方上有着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他与周培公在许多事务的处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两人常常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激烈的争吵。

周培公为人正直,性格刚直不阿,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对于总兵一些不合理的决策和行为,他总是毫不避讳地提出批评和反对意见。他认为,作为朝廷的官员,应该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或者一时的安逸而做出损害国家和百姓的事情。然而,总兵却并不认同周培公的观点,他更加注重自己的权威和利益,对于周培公的反对意见往往置若罔闻,甚至还对周培公产生了不满和怨恨。

在这种情况下,周培公的工作开展得十分艰难。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都因为总兵的阻挠而无法顺利实施,他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也常常被总兵忽视。他感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支持。周培公与总兵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无奈之下,仅在任三年的周培公,便辞官回到家乡荆门。

回到家乡后,周培公过上了悠闲的生活。他远离了官场的纷争和喧嚣,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整日教导三个儿子读书,从不轻易外出。有时候也写诗助兴,他的大部分诗词,收集在《介庵草》中,文学价值很高。

公元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北的局势风云突变,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噶尔丹野心勃勃,妄图称霸北方,他的军队一路烧杀抢掠,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百姓们苦不堪言。他的叛乱行为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边疆安全和国家稳定,使得整个西北边疆陷入了一片动荡之中。消息传来,康熙皇帝龙颜大怒,决定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尽管自己已经远离官场多年,但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依然跳动不息。他觉得自己不能再置身事外,必须为国家出一份力。于是,周培公向朝廷上书,详细陈述了自己对平定噶尔丹叛乱的看法和建议。

在这份上书中,在这份上书中,周培公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刻的战略眼光。他首先分析了噶尔丹军队的特点和优势。噶尔丹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善于长途奔袭和野外作战。他们熟悉草原地形,能够在广阔的草原上迅速集结和分散,给清军的围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噶尔丹善于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拉拢一些部落,壮大自己的势力。

针对噶尔丹军队的这些特点,周培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战略战术。他建议清军在作战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火器优势,利用火炮、火枪等武器,对噶尔丹的骑兵进行远程打击。同时,要加强对骑兵的训练,提高清军骑兵的战斗力和机动性,以便在战场上能够与噶尔丹的骑兵相抗衡。在战术上,周培公主张采取分进合击的策略,将清军分成多路,从不同的方向对噶尔丹的军队进行包围和攻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此外,周培公还强调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他指出,由于战争发生在边疆地区,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因此清军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确保军队的粮草、武器等物资能够及时供应。同时,他还建议在边疆地区设立屯田,让士兵们在战争间隙进行耕种,以减少对后方物资的依赖。

除了军事方面的建议,周培公还在政治上提出了一些见解。他认为,清朝应该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笼络和管理,分化噶尔丹的势力。通过册封、赏赐等方式,拉拢那些对清朝忠心耿耿的部落,让他们与清朝一起对抗噶尔丹。同时,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增强边疆地区对清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周培公的这份上书,言辞恳切,分析透彻,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康熙帝在收到这份上书后,对周培公的才华和忠诚再次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康熙帝决定再次启用周培公,任命他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事务。

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抵御北方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

在盛京任职期间,周培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戍边工作中。他积极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们的战斗素质。他亲自巡视边境防线,了解地形地貌,修筑城墙,增设烽火台,严密监视着边疆的动静。在周培公的努力下,盛京的军事防御得到了显着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除了军事方面的工作,周培公还十分关注盛京当地的民生。他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他发现,由于盛京地处边疆,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而且,当地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很多孩子都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针对这些问题,周培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引入适合作物,组织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耕作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他还积极筹措资金,修建学校,聘请教师,为孩子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周培公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胸怀。盛京地区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周培公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倡导民族平等和团结。在他的努力下,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融洽。

周培公在盛京的出色表现,再次证明了他的能力和价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忠臣良将的担当和责任。然而,长期的劳累和艰苦的环境,逐渐侵蚀着周培公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公元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任上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

纵观周培公的一生,他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三藩之乱中,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成功劝降王辅臣,为平定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有功之后,他唯一的要求就是为母亲请旌,可见他是一个至孝之人。他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在边疆戍守,始终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从十岁到六十九岁,周培公做了五十九年的孝子。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做了二十七年忠臣。他的一生,是忠诚与担当、智慧与勇气、善良与正直的完美结合。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培公或许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他的光芒永远不会被掩盖。

喜欢历史的参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历史的参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我们在日落后恋爱读心残废师妹后,全宗门鸡犬升天血狱魔帝快穿:挽回旧爱的一百零八式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四合院:入编情报处,家父镇国级独闯天涯逆袭者之水晶皮王游戏制作:一声协议三,全网泪崩一剑断山河,你管这叫异能?海贼:不小心成了世界之王修仙不如玩游戏穿越沈眉庄,摆脱甄嬛后成为赢家三路国民撩神是恶魔:夜帝,宠入骨女主请自重,我真的只想刷奖励啊凡人的骄傲我与小白猫的五次相遇被迫成为偏执领主的娇弱伴侣浮云列车
经典收藏不凑合战爷:你的抢婚小娇妻是马甲大佬盗墓:换了号,怎么还被找上门真千金没丢,换个开局训狗我是警察,别再给我阴间技能了梦魇呀的新书宦中娇宠嫁狐换来的短命夫君,要靠我用异能救从迪迦开始的无限之旅萌妻不乖:大叔撩上瘾神豪快穿:女皇她带统强国她们的世界,不需要神明嫁良缘寻金夜行者漂亮宝妈靠十八般武艺教全网做人重生七零:带着家人使劲儿卷当意识觉醒空洞骑士:圣巢离婚之后,我天天抽前夫大嘴巴子
最近更新上古补天决凹凸世界:旅途与家人重生薇薇安之绘梦奇缘如意茶馆小祖宗出墓:国家跟她吃瓜赢麻了综漫影之从鬼灭开始竹马喜新厌旧,我退婚嫁他小舅化龙道仙途逆世之仙界传奇四合院何雨柱之偷天换日JOJO:乔舟的奇妙冒险被迫成为敌人的金丝雀博德之门3:从螺壳舰开始新生求死未果,但被强制匹配雌君【咒回】带着游戏账号来到异世界海贼,龙之剑歌青云仙梦:尘缘逆世修灵战士海贼:万界兑换商行!凤逆九天:嫡女归来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 历史的参谋txt下载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 - 历史的参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