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东京汴梁,皇城大庆殿。
晨曦微露,百官分列。
龙椅之上,赵匡胤身披赭黄龙袍,面色沉毅,不怒自威。
他扫视丹墀之下,目光掠过一众文武心腹,这里已不见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前朝旧相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依附于新朝的干将。
“众卿平身。”
赵匡胤声音洪亮,回荡在宽阔的大殿内。
“今日所议,仍以安民、强军、理财为要。”
宰相薛居正率先出班,奏道:“陛下,各州精兵已陆续补充入禁军,然粮饷转运,犹需统筹。”他提及的正是削弱地方藩镇、巩固中央禁军的核心国策。
“赵卿所言甚是。”
赵匡胤颔首,“三司使楚昭辅,盐铁、度支、户部,需一体协同,确保京师供给无忧。”
楚昭辅连忙应诺:“臣遵旨。去岁清查诸州户籍,田亩亦有增长,财赋根基渐稳。”
枢密使李处耘则着眼于军事:“陛下,虽然联北抗南之略既定,然北疆防务不可松懈。镇、定等州边镇,宜增派斥候,广修烽燧,以防游骑。”
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亦纷纷附和,他们虽已解除节度使之权,留任京师,但在军务上仍有发言权。
就在众臣商讨内政,卢多逊叹口气道:“陛下,南方伪唐国主李从嘉,月前攻破成都,孟昶奉表出降……我军更应紧密与辽国配合。”
卢多逊曾经出使南唐,遇到还辽国使者,他一直是朝廷中主张联合辽国的积极分子,可以说从他开始全力推进,两国外交关系。
而赵匡胤心中还是有顾虑,他本是北地人,从小看着外族侵犯中原,如今迫于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只能先和谈,开放边贸,不能贸然两面树敌。
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立刻跨步而出,声音带着急切。
“皇兄!李从嘉贼子,数年之内鲸吞南方六国,其势已成!”
“如今尽得蜀地财富、兵源,其兵锋之盛,恐非荆南、吴越可比!我以为,当立刻传檄淮西、襄阳诸镇,加派兵马,严加戒备!”
赵光义则是支持联合辽国,对抗唐军,他曾经与李从嘉多次交手,仇深似海。当初在汴州城外大战中,赵光义身受重伤,被一名将领伤了根基,损伤他行男女之事情……。
“依照晋王意见该如何?”
赵光义激进道:“开放沧州、青州沿岸之地,可让辽军借道行兵,在共谋分割江南之事。甚至可在沂州分出一处辽军驻兵之地,威慑唐军。”
一时间,朝堂之上“威胁”之声四起,要求加紧练兵、巩固边防的呼声占据了主流。
此时,曾出使过辽国的给事中扈蒙奏道:“陛下,日前与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互开边贸,以茶帛换得其战马千匹,铁料若干,于我朝军备确有益处。”
“然那萧思温乃官场老狐,看似热情,实则步步为营,胃口也越来越大……不可不防。”
赵匡胤静听良久,心中难以决定,前几十年,也有中王朝采取类似举动,但是他心中仍是难以决断。
于是缓缓开口,声音压下了所有的议论:“李从嘉统一南方,朕已知之。其确为劲敌,然我朝新立,内政为先,淮河沿岸做好防备。”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嗓门洪亮,慨然请命:“陛下!给俺三万精兵,必为陛下守好淮水,绝不让唐兵一兵一卒渡过!”
就连素来持重的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也面露忧色:“伪唐如今与我朝接壤数千里,西起蜀口,东至大海,防线漫长。其水军尤擅舟师,不可不防。”
枢密副使沈义补充道:“确如诸位将军所言,此獠已成心腹之患。更兼彼在南方推行所谓新政,聚敛民财以充军资,假仁假义以收人心,其志非小。”
赵匡胤看向一魁梧将领道:“曹将军。”
“臣在。”
武信军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曹彬应声出列。
“命你总揽淮西、襄阳一线防务,各州兵马,皆需勤加操练,加固城防。沿淮州县,广设寨堡,多造战船。一应军需,由三司优先调配。”
“臣,领旨!”曹彬沉稳接令。
“此外。”
赵匡胤看向薛居正与李处耘:“与辽交涉之事,由枢密院会同三司细察,战马、铁器能多换一分,便是一分。然需牢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朝会至此,基调已定。
面对南方骤然崛起的强大邻居,赵匡胤无奈选择了稳妥的策略,暂避锋芒,内修政理,外固边防,同时不放弃从北方获取战略物资的机会,寻找战机。
毕竟当前的唐、宋两国,治下百余州,人口超五百万的大国,一旦发动战斗,都需要数年之战,才可能有胜负。
退朝的钟声响起,文武百官各怀心思躬身退出大庆殿,赵光义心有不甘,想着要继续笼络大臣,说服哥哥,与辽国达成更加深入的合作。
新唐与大宋之间,那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无形的压力已然骤增
潭州城皇宫中,夜深烛明。
御书房内,李从嘉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将一份关于蜀中请求拨付钱粮以安抚流民、修复水利的奏章轻轻放下。
他长吁一口气,眉宇间凝聚着一丝难以化开的沉重。
一统南方,疆域万里,带来的不仅是无上荣光,更有如山压顶的千斤重担。
连年大战,虽缴获颇丰,但大军征伐、赏赐功臣、抚恤伤亡的消耗更是天文数字。
原本充盈的国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空虚下去,而新归附的蜀地、岭南等地,或因战火摧残,或因旧政积弊,民生凋敝,正亟待中央输血救济,这无疑使本已吃紧的财政雪上加霜。
“湖广熟,天下足……”
他低声念着这句预示未来的谚语,目光落在摊开的舆图上。
唯有大力垦荒,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与稻种,方能从根本上广开财路,充实仓廪。
但这,需要时间,更需要大量得力的基层官吏去推行。
政令的执行终须依靠人才。
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东南沿海需设市舶司管理海贸,大小百余州需重新厘定田亩户籍,各处需兴办学堂推广教化,水利工坊需能吏督办……千头万绪,纷至沓来。
李从嘉深切地感到,手中可用之才,尤其是既能领会他新政意图、又有实干之才的官员,实在是少之又少。
李从嘉揉了揉额头道:“需科举,选拔些贤才……”
喜欢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