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杨嗣昌的态度不一,但是对杨嗣昌在此事上的做法,官员们却纷纷表示了赞同。
“就是要这样,一定要留好证据,做好自己该做的也不能平白背上罪责,”一人连连点头,“不指望立功升迁,但也不能被无辜连累。”
虽然哪怕这么做了,如果最后出了大问题,可能还是跑不了一个连带责任,比如御下不严监管不力之类的,但是这好歹也是连带责任啊!比直接责任,比被认为是犯下最大错误的人要好多了。
连带责任,如果皇帝还很信重,那么基本上也就是不轻不重地惩处一下罢了;但要是被所有人都认定是主要责任人……那就完蛋了。
就算皇帝信重,也很难救回来的那种,顶多是蛰伏个几年皇帝再重新把人提拔起来罢了,但这也还要皇帝还愿意继续用你,还记得你——但是这得是多深厚的情分,多深的信任,多好的运气?皇帝手下那么多人,谁能保证几年以后他还能记得你?
更不要说,这种事情发生之后,皇帝还会不会继续信重这个大臣了……皇帝或许知道此人无辜,只是被连累,但是难保不会有些皇帝会觉得这是此人无能的表现,然后,因着这个“无能”,皇帝就会放弃此人……
所以,一定不能在这种事情上栽跟头!
确实是自己犯了大错,那是一回事儿;而下面的人违抗命令拥兵自重,那可不能说是毫不在乎毫无准备。
但凡在官场上面混的人,都得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的,虽然也不是不能在官场上混,但要么是混不高,要么就是混不长,运气再差一点的那就是最后还要背上罪名挂掉。
何苦来哉。
-
朱元璋既是对左良玉非常不满,又是对杨嗣昌也不太高兴。
前者,那当然是因为左良玉竟然直接选择违抗命令,也不说和杨嗣昌商量妥当,而是径直自己带着自己的那一路兵马选择去了自己觉得更重要的地方——不是所左良玉的推断没有道理,但是这事儿就不是这么办的!
那是你本人的私军吗?那是大明的兵马!大明的兵马,就要听大明的指挥,就要听朝廷的命令,朝廷目前把主要权力授权给了杨嗣昌,那就是要听杨嗣昌最终拍板决定,而不是你左良玉直接带着他们自己行动!
这虽然有时候可能造成一些问题,比如碰上一个傻子主帅,但是这个根本的权力逻辑和规矩是不能被打破的!
一旦被打破,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甚至要远大于一次战争失利的后果。
权力运行的正常框架被损坏了,那么权力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权力还能不能继续正常运转下去?
一旦权力失控,放在军中,那么到时候就是会出现大量的拥兵自重、无视调令的情况——届时,大明都不需要什么起义军或者外敌来摧毁了,大明自己就能把自己摧毁。
这样的先例,不只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非要说的话,其实东汉末年也能算是这种情况,魏晋时期同样可以算是这种情况。
这能是什么好的走向?
所以,在朱元璋看来,固然战败非常让人不爽,尤其是不应该的战败,相关的将领全都应该被问罪,但是权力基本逻辑的破坏,则更加不能让他容忍——那是在动摇大明江山的根基。
因此,左良玉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可饶恕的。
就算左良玉事后证明他的判断是最正确的,杨嗣昌的判断是大错特错,如果按照杨嗣昌的计划走就会败给张献忠……朱元璋也不会因此对左良玉有多少容忍。
说什么笑话呢!
容忍这种独走的行为?除非他死了。
那些跟着他一起从微末时期征战,一路开创了大明的功勋们,有着这么多的情分和功劳,他都不能容忍他们做出这种事情,更何况一个左良玉?
他冷笑,大明末期确实是气数已尽了,不然要是有许多将领人才可用,又何必顾忌一个左良玉,一直都没有给他实质性的惩处。
至于说后者,杨嗣昌,虽然杨嗣昌的做法非常正常,也是人之常情,且还属于比较聪明的那种,但是朱元璋同样有所不满。
——朱由检让你下去督军是为了什么?是要让你承担起什么责任?不就是这样的时候要发挥该有的作用吗?
杨嗣昌的督军的目的,就是为了剿灭贼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指挥大军,控制军队,压得住各路将领,让他们安安分分听指挥,不要私自行动,不要想着走什么拥兵自重的道路,刚有得到苗头都给他掐死,已经长出来的枝枝蔓蔓全都给他剪断!
这就是朱由检的目的,也是杨嗣昌的任务——至少朱元璋以己度人,如果他是皇帝,如果他没事儿派下去这么一个人去督军,他肯定是对这个人有这些目标的。
但是杨嗣昌他做了什么?他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吗?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了吗?他发挥了他该发挥的作用了吗?
没有!
剿灭贼寇这件事情不是一日之功,暂且放在一边不提;但是统帅大军,指挥军队,压住各路将领,让他们安安分分听指挥,不要私自行动,不要继续奔着拥兵自重的方向走……他可是根本没有做到!
左良玉这么一个典型的拥兵自重骄横跋扈的将领,你杨嗣昌竟然压不住他,也对他没有任何办法,且还莫名其妙选中了他给了他超乎寻常的权力……
哦,现在你知道撇清自己的责任,知道要给皇帝告状了?
那你在干什么?
有时间告状,怎么就没有时间不让左良玉这么做?皇帝派你下去是要听你告状的吗?是要听你说左良玉怎么怎么不听话的吗?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