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首页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都市猎艳天师第四天灾:我的玩家可以自创技能沈翩枝贺厉存缩小版大佬带资上门免费阅读全文回归都市之最强王者这个皇子真无敌救世主模拟器全民领主:我有一颗黑龙之心至尊兵王DNF之金牌导师赵原柳莎医路青云全文免费阅读大结局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全文阅读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txt下载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

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鲁哀公十四年的暮春,鲁国曲阜的藏书室里弥漫着陈旧的竹简气息。孔子盘腿坐在铺着莞席的矮榻上,面前摊开的《尚书》竹简已有多处磨损,最上面的 “尧典” 篇,“克明俊德” 四个字被摩挲得发亮,竹纤维的纹路像老人手上的青筋。他右手握着青铜刀笔,笔尖在 “以亲九族” 的 “亲” 字上悬停片刻,然后轻轻刮去旁边一个模糊的墨点 —— 那是多年前批注时不小心蹭上的。

子张跪在案前研墨,墨锭在陶砚里研磨出细腻的黑色,他见夫子对着一片竹简出神,那竹简边缘已经开裂,用细麻绳捆了三道,便轻声问:“夫子洞悉古今,从尧舜到商周的礼乐无所不通,莫非生而知之?”

孔子抬起头,阳光透过木窗棂在他花白的鬓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一点墨痕。他放下刀笔,指了指满室堆叠的竹简 —— 这些竹简从墙角一直堆到屋顶,有的用韦绳捆着,有的用麻绳系着,上面标注着 “诗”“书”“礼” 等字样。“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记载的这句自白,像一把青铜钥匙,打开了孔子求知的心扉。“非生而知之” 不是故作谦虚的客套,是对知识来源的理性认知 —— 就像他手里的竹简,每一个字都需要刻上去,而不是天生就有;“好古” 不是对过去的盲目迷恋,是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如同农民珍惜祖辈传下的农具;“敏以求之” 不是笨鸟先飞的勤奋,是 “学而不厌” 的执着,像匠人打磨玉器,日复一日不知疲倦。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藏着儒家 “学而知之” 的密码: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天赋的高低,而在于后天的勤勉,正如《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知识,最终的价值是相同的。从孔子摩挲的竹简到当代图书馆的书籍,这种 “好古敏求” 的精神始终是文明传承的动力。

一、非生而知之:对天赋神话的破除

“生而知之” 在先秦时期是人们对 “圣人” 的普遍想象。《周易?系辞》记载伏羲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不需要学习就能洞察天地规律;《帝王世纪》说神农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天生就具备辨识药性的能力。这些传说中的圣人被认为是 “生而知之” 的典范,仿佛他们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礼物。

孔子却明确否认自己属于此类。《论语?季氏》中,他将认知途径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承认 “生而知之” 是最高境界,但并不认为自己达到了这种境界。这种否认不是谦虚的客套,而是对知识来源的清醒认知 —— 就像他在《论语?子罕》中说的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面对普通人的提问,他并非凭借天赋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追问正反两面来探求真相,这种 “无知” 的坦诚,恰恰证明了他 “非生而知之”。

孔子的 “非生而知之” 有诸多具体实践佐证。年轻时,他 “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在鲁国的太庙参加祭祀典礼时,对每一项礼仪都要详细询问:祭品如何摆放,乐舞如何编排,司仪如何致辞。有人在背后嘲笑:“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鄹人是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任鄹邑大夫,这些人嘲讽孔子出身低微却装作知礼。孔子听到后坦然回应:“是礼也。”(《论语?八佾》)—— 我询问的正是礼的细节,这本身就是知礼的表现。这种不耻下问的态度,与 “生而知之” 的天赋神话形成鲜明对比。

中年时,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孔子家语?辩乐》记载,师襄子教他一首曲子,他练了十天还在重复同一首。师襄子说:“可以益矣。”(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答:“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我已经熟悉曲调,但还没掌握弹奏的技法)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又答:“丘未得其志也。”(还没领悟曲子表达的情感)再过几天,师襄子说:“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仍答:“丘未得其为人也。”(还没体会到作曲者的人格)直到有一天,他 “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突然说:“丘得其为人矣: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远大,能统御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起身行礼:“此曲名《文王操》也。” 这段学琴经历耗时数月,从熟悉曲调、掌握技法,到领悟情感、体会人格,层层深入,完全依靠后天的勤勉而非天赋,生动展现了 “学而知之” 的过程。

对比 “生而知之” 的神话,更能凸显 “学而知之” 的价值。《庄子?秋水》记载 “夏虫不可语冰”,强调认知的局限性 —— 夏天的虫子从未见过冬天的冰雪,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理解。但孔子认为,即使存在认知局限,通过持续学习也能不断突破。他的学生子贡曾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孔子的知识不是来自某个固定的老师,而是广泛学习的结果:向老子问礼,向苌弘学乐,向郯子问官名,甚至从普通百姓的言行中汲取智慧。这种 “学无常师” 的态度,打破了 “天赋决定论” 的迷信,证明知识如同河流,是由无数溪流汇聚而成,而非天生的涌泉。

“非生而知之” 的深层意义,在于确立 “人人可学” 的平等观。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无论出身贵贱、天赋高低,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的弟子中,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是贫困的士子;子贡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是成功的商人;子路 “卞之野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粗鲁莽撞的武夫;子张 “为人仪表甚伟”(《孔子家语?弟子行》),却曾被孔子批评 “师也过”(《论语?先进》)。这些背景各异的弟子,都能通过学习获得智慧,正如《荀子?劝学》所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天赋并非决定因素,善于借助学习的方法才能成就自我。孔子的 “非生而知之”,实际上是向所有人宣告:知识的大门对每个人敞开,能否进入只取决于是否愿意付出努力。

二、好古:对传统智慧的敬畏与传承

“好古” 的 “古” 在孔子语境中有着特定内涵,主要指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与历史经验。《说文解字》解释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十口” 象征众人传承,强调 “古” 是前人经验的积累与传递。对孔子而言,“古” 不是僵化的过去,而是蕴藏着治国理政、修身养性智慧的宝库,如同《尚书?泰誓》所说 “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古代的箴言能够指导现实的行动。

孔子 “好古” 并非盲目复古,而是因为他认为 “三代之治” 蕴含着永恒的智慧。《论语?八佾》中,他明确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朝借鉴了夏朝和商朝的制度,又加以改进,形成了繁荣的礼乐文化,因此他选择遵从周礼。这种 “从周” 不是复古守旧,而是对优秀传统的理性继承 —— 就像农民选择优良的种子,不是因为它来自古代,而是因为它能适应现实的土壤。他对周礼也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主张 “损益”(《论语?为政》),保留合理部分,改进不适应时代的内容,如他所说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古代用麻布做礼帽符合礼制,但现在用丝绸更节俭,他便赞同从众,这种 “好古而不泥古” 的态度,使传统智慧能够与现实需求相融合。

“好古” 的具体表现,在于孔子对古籍的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晚年回到鲁国后,他集中精力 “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对古代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整理。《诗经》原本有三千多篇,流传过程中出现诸多重复和低俗内容,他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史记?孔子世家》),精选出三百零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使这些诗歌能够配合礼乐演奏。《尚书》记载上古时期的重要史事,原本散乱无序,他 “序其事,断自唐虞以下,讫于秦缪”(《汉书?艺文志》),按时间顺序编排,使尧、舜、禹、汤、文、武的事迹形成完整脉络。

这种整理不是简单的编辑工作,而是 “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的再创造。孔子在筛选和编排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春秋》这部史书,他 “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字斟句酌,通过 “微言大义” 传递褒贬态度。例如,《春秋?隐公元年》记载 “郑伯克段于鄢”,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实则蕴含深意:称 “郑伯” 而非 “郑公”,讽刺郑庄公对弟弟失教;称 “克” 而非 “伐”,暗示双方如同仇敌;称 “段” 而非 “弟”,批评共叔段的僭越。这种 “春秋笔法”,使历史记载不仅是事实的记录,更是价值的传递,体现了 “好古” 与 “致用” 的统一。

“好古” 与 “知今” 在孔子那里相辅相成。他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复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理解,这正是 “好古” 的目的 —— 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从过去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周游列国时,他每到一个诸侯国,必 “观其风俗,考其政制”(《孔子家语?六本》),对照古代制度分析利弊。在卫国,他见人口繁盛,便对冉有说:“庶矣哉!” 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 孔子答:“富之。” 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 孔子答:“教之。”(《论语?子路》)这种 “庶之→富之→教之” 的治理思路,正是借鉴了周公 “敬德保民” 的思想,将古代的治国理念应用于现实,可见 “好古” 是 “知今” 的工具,传统是照亮现实的镜子。

对比墨子 “言必称尧舜” 的复古倾向,更能显现孔子 “好古” 的理性。墨子也推崇古代圣王,但主张 “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更倾向于回到更古老的夏朝制度,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而孔子 “从周”,是因为周朝制度 “损益可知”(《论语?为政》),具有可改进的空间,能够适应时代发展。他称赞子张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认为历史是在继承中发展的,这种辩证的历史观,使 “好古” 避免了沦为复古主义的危险,正如《周易?系辞》所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传统的合理继承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三、敏以求之:勤勉执着的求知实践

“敏以求之” 的 “敏”,《说文解字》解释为 “疾也”,指动作迅速、反应敏捷,在求知的语境中特指勤奋不怠、坚持不懈。孔子的 “敏” 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贯穿终身的学习态度,正如他在《论语?述而》中所说的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即使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

孔子 “敏以求之” 的勤奋有诸多具体表现。晚年研读《周易》时,他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串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因反复翻阅而多次磨断,需要弟子重新编连。《周易》的卦象和爻辞晦涩难懂,他却反复揣摩,甚至为其作注,即《易传》中的 “彖辞”“象辞” 等,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据《孔子家语?好生》记载,他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即使到了晚年也未曾衰减,如同《周易?乾卦》所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敏以求之” 不仅体现为勤奋,更注重方法的得当,包括 “学思结合” 与 “学行结合” 两个方面。《论语?为政》中,孔子强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他在研究《周易》的 “困卦” 时,不仅诵读 “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的卦辞,更结合自己在陈蔡之间 “七日不火食” 的经历,思考困境中坚守道义的意义,最终领悟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的道理。这种将书本知识与人生经验相结合的思考,使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智慧的生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中的 “习”,不仅是复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应用。孔子学礼之后,“入太庙每事问”,通过参与祭祀典礼来实践礼仪知识;学乐之后,“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与他人唱歌时,若对方唱得好,必定请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唱,在实践中深化对音乐的理解。他教导弟子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如果熟读《诗经》却不能用于政务和外交,再多的知识也无用,这种 “学行结合” 的方法,使 “敏以求之” 避免了沦为书呆子的危险。

“敏以求之” 的动力,源于 “任重道远” 的使命感。《论语?泰伯》中,曾子说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种使命感同样体现在孔子身上,他认为自己肩负着传承礼乐文化的责任。鲁定公十四年,因季桓子接受齐国赠送的女乐而 “三日不朝”,孔子意识到在鲁国推行礼乐的希望渺茫,便毅然离开,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路。途中 “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多次遭遇危险,却始终 “讲诵弦歌不衰”。在陈国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史记?孔子世家》),子路愤怒地质问:“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平静地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然后继续为弟子讲学,将困境转化为教学机会。这种在逆境中的坚持,是 “敏” 的最高体现 —— 不因环境艰苦而放弃求知,不因道路坎坷而改变初衷。

对比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懒惰,更能凸显 “敏以求之” 的价值。孔子斥责那些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的人,认为他们浪费生命,如同《荀子?劝学》中所说的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因浮躁而一事无成。而孔子 “敏以求之”,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求知与传承中,使生命在知识的传递中获得永恒。《礼记?学记》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种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不足、在教学中不断克服困惑的过程,正是 “敏以求之” 的生动写照。

四、孔子的求知之路:从少年到晚年的践行

孔子少年时的求知,带着底层生活的坚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 “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年轻时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吏。管理仓库时,他 “料量平”,计算粮食出入准确无误;管理牲畜时,他 “畜蕃息”,使牛羊繁殖兴旺。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培养了他严谨细致的态度,而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知识。每当鲁国举行祭祀典礼,他总是想方设法参与,“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对礼器的摆放、乐舞的编排、祝词的内容都详细询问,即使遭到他人嘲笑也毫不在意。这种在卑微处境中依然保持求知渴望的精神,为他 “敏以求之” 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的周游求学,拓宽了孔子的知识边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年轻时到洛阳向老子请教礼学。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掌管王室典籍,对周礼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告诫孔子:“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种审时度势的处世智慧,丰富了孔子对 “礼” 的理解 —— 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要顺应时势。离开洛阳前,老子送别孔子时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孔子世家》)这些话语中的谦逊与内敛,对孔子后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向老子问礼,孔子还向苌弘学乐。苌弘是周王室的大夫,精通音律,孔子向他学习 “韶乐” 和 “武乐”,后来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感叹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种对音乐的痴迷,正是年轻时打下的基础。他还 “学鼓琴师襄子”(《史记?孔子世家》),师襄子是鲁国着名的乐师,孔子向他学习弹琴,从熟悉曲调、掌握技法到领悟情感、体会人格,层层深入,这种 “学无常师” 的态度,使他能够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中年时的教学相长,深化了孔子对知识的理解。三十岁左右,孔子开始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的理念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弟子。教学过程中,弟子们的提问常常促使他深入思考,如子路问 “勇”,他答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子贡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他答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颜回问 “仁”,他答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些针对性的回答,既是对弟子的教导,也是孔子对自己思想的梳理与深化。

《论语?先进》中记载的 “各言其志” 场景尤为典型。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表达了治国、理财、司仪的志向,而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这种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与他平日强调的 “克己复礼” 形成互补,弟子的志向促使他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使他的知识与思想不断丰富。

晚年时的整理古籍,是孔子 “好古敏求” 的最终完成。鲁哀公十一年,六十八岁的孔子回到鲁国,此后不再周游列国,而是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献。他 “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对《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部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使其成为儒家经典。其中,《春秋》的编纂尤为用心,“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褒贬,传递 “微言大义”,如 “践土之会” 中,晋文公召周天子到践土,孔子认为 “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便记载 “天王狩于河阳”,以维护君臣之礼。这种对历史的 “春秋笔法”,使古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价值的传递者。

整理古籍的过程充满艰辛。《诗经》的竹简散乱无序,需要辨别真伪、去重存精;《尚书》的文字古奥难懂,需要考证注释;《礼记》的礼仪规定因时代变迁而模糊,需要重新梳理。孔子晚年身体状况不佳,《论语?述而》记载他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感叹自己衰老,连梦见周公的次数都少了,但他依然坚持工作,“韦编三绝” 的《周易》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晚年的勤勉,使他 “好古敏求” 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说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的求知与传承,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历史回响:好古敏求的传承谱系

颜回的 “不违如愚”,是 “敏以求之” 的专注体现。《论语?为政》记载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在课堂上对孔子的话从不提出异议,看似愚笨,课后却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有一次,孔子讲解 “仁” 的含义,颜回问:“请问其目。” 孔子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回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这种将知识付诸实践的决心,使他能够 “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将知识内化为品德。孔子称赞他 “贤哉回也”,正是因为他的 “敏” 不是口头上的回应,而是内心的领悟与实践,这种 “敏以求之” 的专注,成为后世学者的榜样。

司马迁的 “究天人之际”,继承了 “好古敏求” 的史学精神。《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 “年十岁则诵古文”,自幼学习古代文献;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天下,“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通过实地考察印证古籍记载。在会稽,他探寻大禹治水的遗迹;在长沙,他凭吊屈原投江的地方;在曲阜,他参观孔子故居,“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这种将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与孔子 “好古敏求” 一脉相承。

撰写《史记》时,司马迁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史记?太史公自序》),对史料进行严格考证。对于黄帝的传说,他 “择其言尤雅者”(《史记?五帝本纪》),选取可信的部分;对于不同说法,如 “禹兴于西羌”“禹生于石纽” 等,他进行多方比对后再下结论。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史记》成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巨着,正如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正是 “好古敏求” 精神在史学领域的体现。

郑玄的 “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展现了 “好古” 的包容。东汉时期,经学分为今文经和古文经两派,今文经注重微言大义,古文经注重文字训诂,两派相互攻击,难以统一。郑玄 “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后汉书?郑玄传》),学习今文经;后又西入关中,从马融学古文经,马融 “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郑玄在其门下三年不得见,仍 “日夜寻诵,未尝怠倦”(《后汉书?郑玄传》),最终因解答 “浑天说” 的疑难而得到马融的赏识。

学成之后,郑玄融合今古文经,“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后汉书?郑玄传》),注遍群经。他注《诗经》时,既采用古文经的文字训诂,又吸收今文经的义理阐释;注《周礼》时,结合《礼记》《仪礼》的相关内容,使零散的礼仪规定系统化。这种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使经学从纷争走向统一,正如《后汉书?郑玄传》所说 “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这种 “好古” 的包容与系统,是对孔子 “删《诗》《书》” 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朱熹的 “格物致知”,发展了 “敏以求之” 的方法论。南宋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提出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主张 “即物而穷其理”(《大学章句》),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他认为 “一物格而万理通,虽颜子亦未至此,惟今日而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耳”(《朱子语类》),这种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 的积累,与孔子 “敏以求之” 的精神一致。

朱熹编纂《四书章句集注》时,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进行详细注释,既参考汉唐注疏,又融入自己的理解,使传统智慧适应时代需求。他强调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将学习、思考与实践相结合,这种 “敏以求之” 的方法,使儒家思想更加系统化、大众化。他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强调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正是对孔子 “学思结合”“学行结合” 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后世书院教育的典范。

六、好古敏求的当代价值: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好古”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当代社会有着生动体现。当今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昆曲、古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孔子 “好古” 的精神一脉相承,不是为了将传统封存为古董,而是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实现创新发展。昆曲《牡丹亭》在保留核心唱腔和剧情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舞台技术,使 “游园惊梦” 的场景更加唯美,吸引了年轻观众;古琴艺术通过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出新的曲目,让古老的乐器焕发出新的活力。

故宫博物院的 “让文物活起来” 实践尤为典型。通过数字化技术,故宫将 “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 等珍贵文物转化为数字资源,观众可以在线上高清浏览画作的细节;通过 “故宫文创”,将文物中的图案和元素转化为文具、服饰等生活用品,使古代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通过 “养心殿数字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 “走进” 养心殿,体验古代帝王的生活场景。这些实践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 “好古” 与 “知今” 的结合,正如孔子整理古籍是为了传递智慧,当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为了让传统智慧服务于现实生活。

“敏以求之” 对终身学习的指导,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终身学习” 成为每个人的必要选择,孔子 “敏以求之” 的精神提醒我们,无论年龄与职业,都应保持学习的热情。在线教育的发展,如慕课(mooc)、微课等,让知识获取更加便捷,人们可以像孔子 “学无常师” 那样,随时随地向不同的老师学习。例如,一个农民可以通过手机学习现代农业技术,一个退休老人可以在线学习绘画和音乐,这种持续学习的态度,是应对时代变化的重要能力。

“非生而知之” 对教育公平的意义,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得到延续。孔子 “有教无类” 的理念,体现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无论出身、天赋如何,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殊教育的发展,为有障碍的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通过学习实现自我价值;职业教育的完善,为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这些实践证明,“非生而知之” 的信念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 —— 天赋差异不是限制,努力和合适的教育方法才是决定因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核心正是孔子 “学而知之” 的理念。

七、历史人物的求知实践:好古敏求的生动例证

王充的 “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生动践行了 “敏以求之” 的精神。《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年轻时,他因家境贫寒无法购买书籍,便经常到洛阳的书市看书,书市上的书籍种类繁多,从儒家经典到诸子百家,从历史着作到天文历法,他都广泛阅读,并且过目不忘。这种 “敏以求之” 的勤奋,使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撰写《论衡》时,王充 “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后汉书?王充传》),在门窗和墙壁上都放置笔和刀,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论衡》的核心思想是 “疾虚妄”,批判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和对儒家经典的僵化理解。例如,针对 “天人感应” 的说法,他在《自然篇》中说 “天道自然,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自然现象,不是上天对人的惩罚;针对 “人死为鬼” 的观念,他在《订鬼篇》中说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这些观点的提出,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独立的思考,正是 “敏以求之” 的结果。

顾炎武的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继承了 “好古敏求” 的经世精神。明末清初的顾炎武 “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清史稿?顾炎武传》),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书籍,随时学习。他游历各地时,“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清史稿?顾炎武传》),将古籍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例如,他在《日知录》中考证 “郡县制” 的起源,不仅查阅《史记》《汉书》等古籍,还实地考察各地的地方志和碑刻,确保结论的准确性。

《日知录》的撰写 “积三十余年乃成”,顾炎武在《日知录序》中说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这种严谨的态度,使该书成为考据学的经典着作。他强调 “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主张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亭林文集?与人书》),这种将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与孔子 “学而时习之” 的实践理念一脉相承,是 “好古敏求” 在明清时期的生动体现。

钱钟书的 “横扫清华图书馆”,演绎了 “敏以求之” 的现代版本。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钱钟书以 “横扫清华图书馆” 闻名,广泛阅读中外典籍,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哲学,从中国典籍到西方着作,无不涉猎。他的同学回忆,钱钟书看书速度极快,并且过目不忘,常常能引用书中的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这种 “过目不忘” 的背后,是 “敏以求之” 的勤奋 —— 他不仅阅读书籍,还做了大量笔记,将不同书籍中的观点进行比较和联系,形成自己的思考。

撰写《管锥编》时,钱钟书对《周易》《毛诗》《左传》等古籍进行了深入阐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视角。例如,在分析《诗经?卫风?氓》时,他不仅引用《诗经》的相关篇目进行比较,还参考了西方文学中的类似主题,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歌德的诗歌,展现了 “好古” 与 “知今”、中国与西方的对话。这种对知识的贪婪追求和广泛涉猎,与孔子 “敏以求之”“学无常师” 的精神高度一致,证明 “好古敏求” 的求知态度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八、好古与敏求的辩证: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好古” 与 “创新” 的统一,是孔子求知观的精髓所在。“好古” 不是复古守旧,而是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从传统中获得新的启发;“敏以求之” 不仅是学习过去的知识,更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孔子对周礼的 “损益”(《论语?为政》),就是这种统一的生动体现 —— 保留周礼中合理的部分,如 “敬德保民” 的核心思想;改进不适应时代的内容,如简化繁琐的礼仪形式,使其更易于实践。这种 “继承中创新” 的态度,使传统智慧能够与时俱进,正如《周易?系辞》所说 “变通者,趋时也”,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变通,是传统得以延续的关键。

“非生而知之” 与 “学而知之” 的平等性,打破了知识的垄断。孔子否认 “生而知之”,强调 “学而知之”,使知识从少数 “圣人” 的专属变为大众可及的资源,这种平等观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在当代社会,这种平等观体现为信息的公开和知识的共享,互联网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便捷地获取知识,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少,都有学习的机会。这种知识的民主化,正是对孔子 “有教无类” 理念的继承与发展,证明 “学而知之” 的信念能够打破各种形式的知识垄断。

“敏以求之” 中的 “方法” 与 “态度” 同样重要。孔子的 “敏” 不仅是勤奋的态度,还包括科学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 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 注重实践的价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提倡向他人学习的谦逊。现代学习方法如思维导图、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都是对这种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它们不仅强调勤奋,更注重效率和效果。例如,思维导图通过梳理知识的结构和联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项目式学习通过完成实际项目,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些方法与孔子的 “学思结合”“学行结合” 一脉相承,证明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跨越时空的智慧。

九、终极意义:求知即存在的方式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的终极意义,在于将求知视为存在的基本方式。孔子的一生是求知的一生,从少年时 “入太庙每事问” 到晚年 “韦编三绝”,求知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的内容。他的存在价值,通过求知与传承知识得以体现,正如《周易?乾卦》所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持续不断的求知与实践,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和实现。

从孔子的竹简到当代的互联网,求知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 “好古敏求” 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它告诉我们:知识不是天生的馈赠,而是后天努力的果实;传统不是前进的障碍,而是创新的根基;勤奋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成长的阶梯。无论是翻阅古籍还是浏览网页,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实践探索,我们都是在延续孔子的求知之路,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 “好古敏求”。

孔子的求知自白,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后人的求知之路。当我们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当我们在实验室反复实验时,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反思时,都是在践行 “好古敏求” 的精神 —— 不是为了成为全知全能的圣人,而是为了在求知中完善自我;不是为了固守传统的形式,而是为了从传统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正如那被孔子反复摩挲的《尚书》竹简,虽已泛黄脆弱,却因无数求知者的触摸而获得永恒的生命,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正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肆刀行灵植空间:仙途种田录太子女儿身?九千岁助我当女帝星空奇幻科学重生军婚:首长大人套路深从废物到大帝,你们高攀不起!单调的星空活人禁忌有凰来兮之冷酷小神尊大佬他命里缺我人类天柱?别找我,不想当开局贝利亚从吞噬哥尔巴开始进化四合院:傻柱偷偷结婚,众禽傻眼九霄天庭血月临,僵尸出刀与剑的征程幻兽飞雪传40k,但随身携带讲话器四合院:别不信,我比禽兽还禽兽炮灰小师妹发疯后,全宗门求放过
经典收藏大道污染:靠模拟杀穿克鲁苏!一人之下之举球飞升史上最强篮球皇帝[综英美]总有刁民想害朕总裁,夫人带着五个小奶娃在你坟头蹦迪从美漫世界开始当怪盗直男超甜,男主疯狂献上女主剧本篮坛拳击手慕来来全文免费阅读正版反派每天都在疯狂撒钱网游之幸运肝神联盟之最高荣耀我能看见决赛圈少女伏魔录惹火农女:狼性夫君太凶猛只有我不是npc联盟之电竞经理我梦幻中的三国网游海上开局两脚地,别人求生我求神长生,从养鸡杂役开始
最近更新综穿平凡之旅山海经中山的故事穿越古代成了女帝神印:我,白玲轩,强娶魔神皇穿成清代小咸鱼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斗罗叶骨衣:穿回过去,还称帝?火影:我纲手之夫,统战木叶异世界骷髅生境界触发者!少女前线:星火燎原在尘埃之上:米兰球神纪三角洲:我是系统人机?将军啊!异界的灵魂在迷宫末世世界求生带着外挂,她在万族战场杀疯了综影视打倒恋爱脑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火影:我宇智波,选择做老曹四合院:疯批傻柱一心报复白眼狼原神:他太温柔了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txt下载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全文阅读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