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个字刻完,通天石柱迸发万道金光,如骄阳般耀眼,顺着山势流淌,融入三界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此,凡有生灵违背天规,便会被石柱符文感应,遭天道惩戒,轻则病痛缠身,重则贬入轮回、受尽苦楚。台下众生齐齐躬身行礼,欢呼声再次响彻昆仑之巅,云雾散开,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照亮了公道的模样,也照亮了三界的未来。
数年后,人间书院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遍布城镇乡野,最负盛名的当属江南的“昭雪书院”。此院由一位当年的冤魂转世所建,他前世蒙冤而死,得后羿与三皇妹昭雪,转世后便立志传承“公道”二字,让公道之念深入人心。书院选址于江南水乡,门前一条清澈小河蜿蜒流淌,岸边种满垂柳,微风拂过,柳条轻摆,如少女起舞。书院门前立着一块丈许高的青石巨石,石上刻着后羿名言,由当朝状元亲笔题写:“读书非为功名,实为明辨是非,坚守公道。”字迹苍劲有力,透着凛然正气。
书院不分贫富贵贱,凡有志读书、心怀向善者皆可入学。清晨的书院,薄雾尚未散尽,琅琅书声便伴着清脆鸟鸣回荡在庭院间,学子们或坐于庭院中的树荫下诵读,或围在先生身旁请教,神情专注而虔诚。先生中有仙门隐士,鹤发童颜,身着素袍,讲授天地大道、灵植之术;也有人间宿儒,学识渊博,身着长衫,传授经史子集、为人之道,仙凡同堂授课,氛围其乐融融,没有丝毫隔阂。
后院开辟了数亩试验田,田埂整齐,灌溉便利,一位白发仙者正带着几名学子培育灵稻。仙者指尖萦绕着淡淡的灵气,轻轻点在翠绿的稻苗上,“此稻名为‘济世稻’,需以晨露浇灌,辅以清心咒滋养,方能亩产千斤,且耐旱抗涝,不惧虫害。”他声音温和,耐心讲解着培育之法,翠绿的禾苗在灵气滋养下轻轻摇曳,长势愈发喜人。“你们学会后,要将此法传遍天下,教给各地百姓,让人间再无饥馑之苦,让每一粒粮食都能滋养生命。”
学子中,有个名叫阿明的少年,出身贫寒,父亲是战乱中为国捐躯的兵士,母亲独自将他拉扯长大。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读书过目不忘,却性子浮躁,急于求成,总想着早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改变命运。一日课后,阿明因一篇文章未被先生赞许,心中烦闷,便独自来到书院后山散心。后山草木繁茂,清泉潺潺,他心烦意乱间,忽见一位青衣老者坐在溪边石上垂钓,老者面容清癯,眼神温和,正是后羿所化的清风凝聚而成。
“少年人为何愁眉不展,心事重重?”老者开口,声音温和如春风,拂去山间的燥热。阿明见老者气度不凡,便上前躬身行礼,倾诉了心中的焦虑与浮躁,坦言自己急于功名,却屡屡受挫。老者微微一笑,指了指水中的鱼竿:“你看这钓鱼,需静心等待,耐得住寂寞,方能引得鱼儿上钩。若心浮气躁,频频提竿,非但钓不到鱼,反而会惊走水中生灵。公道亦是如此,需坚守本心,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你若一心只想着功名,反而会失了读书的初心,最终误入歧途。”老者抬手轻轻拂过阿明额头,一股清凉之意涌入,如山间清泉滋润心田,阿明心中的浮躁顿时消散无踪,头脑也变得清明起来。
“先生是说,读书先修心,心正方能行正,行正方能坚守公道?”阿明恍然大悟,眼中闪过明悟的光芒。老者点头含笑:“正是如此。公道不仅存于天规律法之中,更存于每个人的人心之内。你日后若为官,当以百姓福祉为重,不徇私、不枉法、不贪腐,为百姓做主,为公道发声,便是对‘公道’二字最好的践行。”
多年后,阿明不负所望,考中状元,身着红袍,跨马游街,荣耀无限,最终出任江南刺史。他始终牢记书院教诲与老者的点拨,为官清廉正直,明察秋毫,走遍江南各州各县,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心声,为百姓平反了多起积压多年的冤假错案。江南百姓感念其恩德,称他为“阿明青天”,为他立起生祠,香火不断。每逢书院开学,他都会亲自前往授课,褪去官服,换上布衣,与学子们围坐一堂,将“公道自在人心”的信念,连同自己的亲身经历,传递给一代代学子。而书院的试验田里,“济世稻”年年丰收,颗粒饱满,滋养着一方百姓,正如公道的光芒,无声无息地滋养着人间的每一寸土地,让善良与正义生根发芽。
地府轮回通道旁,一面丈许高的青铜古镜悬于石壁之上,镜面光洁如洗,没有丝毫尘埃,正是昆仑台共议后增设的“善恶镜”。镜身由万年青铜铸造,边缘雕刻着龙凤呈祥、善恶对立的纹饰,下方刻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惩,毫厘不差”十二个古朴篆字,篆字间光晕流转,能照见魂魄前世今生的所有言行,无论善恶,无论隐显,皆无所遁形。
这日,一道清瘦的魂体缓缓走来,魂体泛着淡淡的白色光晕,正是刚离世的人间县令王怀安。他生前为官三十年,始终清廉自守,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却在临终前因一念之差,收了乡绅的百两白银,纵容其强占了农户的三分薄田。此刻,他立于镜前,神色忐忑不安,双手紧紧攥在一起,既盼着能得地府公正评判,又怕前世这唯一的污点影响轮回,无法再投生善地。
“王怀安,上前照镜,不得迟疑。”引路仙官身着玄色官服,手持符文灯笼,声音平和无波,引着他走到镜前。灯笼的微光映照在王怀安的魂体上,让他愈发显得单薄。镜面骤然亮起,柔和的光芒扩散开来,先映出他青年时的模样:身着青衫,腰悬官印,面容青涩却眼神坚定,在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中,跪在田埂上为受灾百姓求雨三日三夜,直至体力不支晕厥过去,醒来后第一句话仍是询问百姓安危;画面流转,又映出他中年时的场景:在县衙大堂上,拒绝富商送来的一箱黄金贿赂,怒斩欺压百姓、草菅人命的恶奴,百姓夹道相送,赠他“青天”牌匾,泪水打湿了衣襟,却笑得无比欣慰。
王怀安望着镜中过往的自己,眼中泛起泪光,那些坚守本心的岁月,那些为百姓奔走的日夜,仿佛就在昨日。可下一刻,镜面光影突变,色调变得昏暗,映出他临终前的画面:昏暗的书房里,乡绅将沉甸甸的白银放在桌上,言辞恳切地请求他网开一面,他紧攥着白银,内心挣扎不已,沉默半晌,最终还是缓缓点了头,而门外,农户痛哭流涕的哀求声如针般扎进他的耳膜,他却猛地别过脸,不敢再看。
“善恶之念,只在一念之间。”引路仙官的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穿透魂体的力量,“你三十年清廉,护佑一方百姓,是为大善;临终贪念,纵容强权夺民之田,是为小恶。”
镜面光芒渐收,化作一道黑白交织的光晕笼罩住王怀安的魂体。白光晕温暖柔和,修复着他因愧疚而躁动的魂灵,那是三十年善举积累的福报;黑光晕则带着淡淡的凉意,却并未有刺骨的痛感,只是轻轻萦绕,提醒着那不可抹去的过错。
秦广王缓步走来,玄袍上的银纹在幽冥微光中流转:“王怀安,你一生善大于恶,功过相抵,不予重罚。但那三分薄田之冤,需你转世后偿还——来世你将投生为农户,历经三年贫瘠之苦,亲身体会失地之痛,而后方能重归善道。”
王怀安深深地弯下腰去,他的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仿佛要将自己的全部精意都献给眼前的阎王。他的双眼凝视着阎王,眼中充满了释然和感激之情。
在这一刻,王怀安的内心无比平静。他知道,阎王的公正裁决让他得到了解脱,也让他明白了自己曾经的过错。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身上背负的重担都在这一瞬间卸下了。
“谢阎王公正!”王怀安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其中蕴含着他对阎王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他知道,阎王的判决是公正的,没有丝毫偏袒。这让他对生死轮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下定决心,来世一定要坚守本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话音落,黑白光晕散去,他的魂体变得澄澈透亮。引路仙官手持灯笼在前引路,他紧随其后,一步步走向轮回通道。通道入口,“善恶镜”的光晕依旧柔和,照见每一个过往魂灵的清浊——有人因一生行善,魂体被金光包裹,径直踏入上等轮回;有人因作恶多端,被黑气缠绕,由冥差押往冥狱受罚;也有像王怀安这般善恶交织者,在镜前明辨功过,带着教训奔赴新生。
在幽冥古道上,符文灯笼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宛如一片璀璨的星河,将整个轮回之路都照亮了。这光芒不仅照亮了地府的公正,也让那些曾经在黑暗中彷徨的冤魂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在地府,再也没有冤魂会在无尽的黑暗中迷失,他们能够沿着这条被符文灯笼照亮的道路,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轮回。而那些作恶多端的恶徒,也无法再逃脱地府的惩戒。善恶有报,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丝毫不会有偏差。
这一切,都是昆仑台共议后的结果。地府的准则从此变得坚定不移,无论是谁,都不能违背这一准则。而这一准则,不仅存在于人间的书院朝堂,也存在于天庭的霞光清风之中。它就像一棵深深扎根在幽冥每一寸土地上的大树,为三界众生提供了一个清浊分明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善与恶的界限就如同白昼与黑夜一般分明,没有丝毫模糊不清之处。人们可以轻易地分辨出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从而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坚定不移地行走在正道之上。
无论是平凡的人类,还是高高在上的神仙,都能在这个清浊分明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凡人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关爱他人来积累善缘,而神仙则以维护世间正义、庇佑苍生为己任。
在这样的世界里,公正的准则如同太阳一般高悬,照耀着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循这些准则,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不偏不倚地做出判断。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人们不会感到迷茫和无助。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坚守本心,遵循公正的准则,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喜欢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