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的夜晚,对多尔衮来说,格外漫长。
他当然清楚,走盛京大东门外东奔的队伍,在面临各路追兵的时候,一定会遭受严重损失。
即使他最忌惮的杨振麾下的主力人马,基本遵守了约定,没有派出真正的主力,但那些东迁的八旗老弱恐怕也不是祖大寿、洪承畴、杨国柱麾下人马的对手。
所以他们只要出了大东门,凶多吉少是一定的。
但是,多尔衮又属实想不到其他更好的对策,把那些人都带走,特别是让他们全都跟着自己走,这是不现实的。
一方面,盛京城内的八旗老弱妇孺,加上各个王公大臣府邸的奴婢仆从,人数众多。
即便去除掉被安排留守的八旗汉军丁口和他们的家眷妇孺,光是隶属螨蒙八旗的老弱妇孺,里里外外恐怕也有小十万之众了。
这么多人口,全都跟着多尔衮走,不仅目标太大,容易招致各路追兵的追击,而且必将拖慢整个队伍撤退的行程。
到时候,一旦被十数万追兵,包围在盛京之外的野地里,尤其是在南朝兵马拥有大批重炮的情况之下,同样是死路一条。
与其那样,那还不如死守在盛京城里不要撤退了呢,至少盛京城还有高墙阻挡火炮!
另一方面,一旦抛开了这些人,来一招声东击西,那么,对跳出盛京城后的多尔衮来说,其前途就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盛京城对于多尔衮来说,既是其荣耀之地,也是其受困之地。
登上帝位,固然遂了他平生之志,可是当了“大清国”的皇帝之后,由于他没有亲生的儿子,也由于两黄旗、两红旗许多王公大臣对其阳奉阴违,各种软磨硬抗,私底下甚至暗流涌动,导致他几次想要御驾亲征,最后都因担心盛京不稳而不了了之。
对于搞出一个亲生儿子这种事,多尔衮已经不抱希望了。
自从去年夺位成功以来,这件事是他的一大心病,为此他没少努力。
除了他自己原来的大小福晋们之外,黄台吉留下的后妃们,以及他的“大侄子”豪格留下的福晋们,同样包括他的弟弟多铎留下的福晋们,等等,他一个没放过,全都努力耕耘过,播种过,几乎是夜夜做新郎,可是没有一个女人的肚子有动静。
这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很可能今后他无论怎么耕耘、播种,他都无法收获一个真正嫡亲的继承人了。
这让他多少有些心灰意冷。
难道注定要为别人或者别人的儿子打江山吗?
至于统兵作战,对于他这个几乎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人物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当了“大清国”的皇帝之后,反而被彻底束缚住了手脚。
过去多尔衮指挥作战,往往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既没有必守之地,也没有必取之地,除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外,没有其他必须遵守的章法。
但是现在,他只能在盛京城里干着急,在不能亲临战场,不能亲临一线指挥的情况之下,每一战都只能假手于人。
比如辽阳之战,只能委托给性格莽撞的英亲王阿济格。
再比如广宁之战,更是只能委托给连他自己都看不上眼的罗洛浑。
而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一言难尽。
现在,南朝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也终于到了他可以直接指挥作战的时候了。
在确认了南朝军队的重炮数量之后,他的心里就已经很清楚了,死守是守不住的,死守的结果,只会跟辽阳城、广宁城一样。
因为再坚固的城墙,再完备的城防,在数百门重炮的轮番轰击、持续轰击之下,也坚持不了多久。
在外无强大援军的情况下,失陷是必然的,只是或早或晚罢了。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转移,只能撤退。
撤退的首先是东迁,也就是回到兴京后方去。
当初他让阿济格率军退往兴京后方抽丁、整编队伍,目的也在这里,就是为了给将来做准备。
但可惜的是阿济格终究还是沉不住气。
阿济格希望赶在杨振与祖大寿、洪承畴他们几路大军会师合围盛京之前,击溃其中之一路,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
但错的是,他不该选择攻击杨振这一路。
结果,不仅没有击溃杨振麾下大军,反倒葬送了多尔衮在盛京城外为数不多的一支可以凭借和信赖的兵马。
而这也决定了,兴京方向不能再去了。
一者,阿济格他们几乎已经征调和穷尽兴京后方的八旗在编青壮余丁。
二者,根据阿济格早前的奏报,包括冷僧机、敦拜等人后来的奏报,金海镇另有数路兵马,正在往兴京大后方进军。
位于兴京后方偏东部的一支,已经越过佟佳江,威胁到了兴京城的东北门户兴京门。
而位于兴京后方偏南面的一支,则已经向北渡过了太子河的上游,直接威胁到了清河堡。
在这样的形势下,就算多尔衮带着队伍撤到了兴京城,其后路也仍说到威胁,而后方也不可能稳固。
所以,阿济格兵败的消息被送到盛京城内之后,多尔衮在痛心疾首之余的第一反应就是,撤往兴京的计划不得不改变了。
不过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代替的计划,那就是对内将计就计,对外声东击西。
原来的东迁计划,继续执行,不经内三院可以东迁,而且盛京城内的八旗各个总管衙门也可以带着各旗老弱妇孺东迁兴京。
如果成功,那自然最好,不仅在出城的问题上能为他这一路分担压力,而且在将来的战守问题上,也能继续为铁岭、开原方向分担压力。
而如果失败,那也不要紧,对他来说,大不了就是淘汰掉一些老弱妇孺罢了。
反正在他眼里,这些人不能披甲从军,不能冲锋陷阵,除了消耗大量粮食,已不能为他贡献多少有用的东西了。
说他们是多余的人口,那可能有点过分了,但在多尔衮的眼里,那些老弱妇孺暂时都属于没用的人口。
这些年,“大清国”的八旗兵在面对金海镇的时候没打过多少胜仗,而且多数时候都是败仗,死伤不可计数。
八旗之内许多编户青壮丁口,都死在了外面,死在了战场上,以至于盛京城内外的八旗余丁,都搜刮征集的差不多了。
现在多尔衮眼里最缺的八旗丁壮,而最不缺的,恰恰也是剩下最多的,就是占了眼下八旗编户大多数的老弱妇孺。
这些人数以万计,都是“大清国”的铁杆庄家,现在在盛京城里,多尔衮都快养不活他们了,将来要真是都带到了铁岭开原那一带,甚至更北边,谁来养活他们?
以多尔衮的地位,他当然看得到八旗人口多寡的重要性,可现在危急关头,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做出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定。
那就是以当日夜里走大东门东迁的大队人马为诱饵,吸引城外的南朝骑兵前去追击,不论东迁队伍的结果不论如何,这么做至少能起到了调虎离山的作用。
然后他带领城内兵马主力,护着真正重要的东西或者说真正尊贵的宗室上层,趁着城外南朝骑兵去追东迁队伍兵力相对空虚的时机突然出城,直奔铁岭、开放一带而去。
多尔衮是这样想的,当然也是这么做的。
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二日的凌晨,大约寅时左右,由正白旗精锐驻守的小西门,灯火通明,车马云集。
多尔衮顶盔披甲,手按腰刀,骑在一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上,竭力保持身形的挺拔,神情肃穆地检阅着早已奉命集结于此地的八旗精锐。
“班布尔善,你率军走小西门出城!绕开明军大营,速去占领蒲河城,然后在蒲河上搭建浮桥!去吧!”
多尔衮检阅了一个来回,回到原处,对着同样顶盔披甲手里牵着马缰的一堆将领发布了命令。
“嗻!”
班布尔善闻声领命,跪地领旨之后,起身后退几步,翻身上马,然后叽里咕噜的一顿叫喊。
小西门内的多路八旗兵马,很快分出一路披甲骑兵出来,跟着一马当先的班布尔善及其大批护军马队,朝着已经悄然打开的小西门外驰去。
而此时,多尔衮回头从侍立的八旗将领之中,又找出了他的另一名亲信。
“西讷布库,你带大西门那边人马,走大西门出城,若城外有明军骑兵拦截,或者追击班布尔善,你率军击其后路,务必确保班布尔善他们顺利脱身!”
“嗻!”
“若是城外明军骑兵没有拦截或者追击班布尔善的举动,你可率军前来与朕合兵,一并冲击小西门外明军大营,若能一战斩杀洪承畴,则明军必将大乱,我大清也将迎来一个转机!去吧!”
“奴才遵旨!”
西讷布库跪地领完旨意,退后转身,上马奔大西门而去。
布置完了两个前军,多尔衮长出了一口气,看了看夜色,随后接着命令道:
“阿达礼,一会儿你率军跟朕行走!”
“嗻!”
“额克亲、扎哈纳!”
“奴才在!”
“你们会同满达尔汉,跟在朕的人马身后,要务必看顾好朕的后妃、年幼诸王,盛京诸王府,诸贝勒,贝子,福晋,以及随行宗室亲眷,不得伤了一人,落了一人。”
“奴才遵旨!”
“郎球,何洛会!”
“奴才在!”
“你们二人各率正黄旗、镶黄旗马甲兵,出大北门、小北门外,若看见祖大寿的营地出兵救援洪承畴,则出兵截杀他们,若有东去的南朝骑兵归来,同样出兵截杀他们。”
对于两黄旗,多尔衮虽然不太放心,但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却又不能不用。
因为若论眼下八旗力量,两白旗、两蓝旗、两红旗除了正白旗稍好,其他都已受损严重,唯有两黄旗的实力最为强大。
当然了,也正因此,除了将其作为战略预备力量之外,多尔衮也将断后的重担,交给了两黄旗。
“特别要注意的是,两黄旗要沉住气,祖大寿要是不动,两黄旗也不能动,祖大寿要是率部出动,两黄旗必须咬住,给其雷霆一击,断其追击念想!”
两黄旗的任务,显然相对要复杂的多,郎球、何洛会听了之后,相视了一眼,最后由更得多尔衮信任的何洛会出面问道:
“若是祖大寿始终不出营呢?”
“那就待朕率部北上之后,你们随后跟进,前往——蒲河城方向集结。记住,你们要在天亮之前跟在大军之后行进。”
“奴才——遵旨!”
郎球、何洛会已经明白了多尔衮的心意,就是要让他们率领两黄旗为整个大军殿后。
两人心中当然不太乐意,可是此时此刻,他们也清楚,“大清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拈轻怕重讨价还价,别说多尔衮会不会当场翻脸将他们拿下,就说他们自己也张不开这个嘴。
眼见两个人领了旨意,多尔衮再次长出了一口气,说道:
“按照朕的旨意,各自准备去吧!”
“嗻!”
多尔衮这边刚布置完,就见城头上有人连滚带爬的跑了下来,一溜烟来到他的马前,跪地禀报道:
“禀报皇上,奴才等从西北角楼上了望得清楚,班布尔善大人率军出城后,已从小西门外南朝营地和大北门外南朝营地之间顺利穿过,现已转道往北,城外西、北几处南朝大营未曾派兵拦截和追击!”
“城西、城北南朝大营可有变化?”
“大北门南朝大营已经点起灯火,可见人头攒动,料已发现班布尔善大人兵马出城向北一事!”
“小西门外呢?”
“小西门外并无动静!”
“继续探查情况!”
“嗻!”
前来报信之人,一骨碌从地上爬起,退后转身,又往城头上去了。
而这时,多尔衮也终于下了决心,转头看看左右,说道:
“既然祖大寿已有备,那就按原定的方略执行吧。各营前锋兵,随朕一起,去冲一冲洪承畴的营地。出发!”
随着多尔衮一声令下,早已被征集在小西门内等候的,八旗各营里精挑细选出来的那些在本旗“棉甲”外又披着一层红甲的前锋兵们,顿时躁动了起来。
更有一些位置在前的那种隶属正白旗下的前锋兵,闻得了多尔衮的命令之后,立刻跃马往前,一边持了弓箭在手,一边快速通过城门。
其他大批前锋兵则紧随在他们的身后,簇拥着“大清国”的天眷皇帝多尔衮,快速出了盛京城。
而在他们的身后,紧跟着的阿达礼带着大批马甲兵。
再后面,则是车马队伍更加庞大的,同时护卫力量也异常强大的“北狩”主干队伍。
《大明新命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大明新命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明新命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