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仁市碧江区锦江南岸的教育版图中,铜仁市第四小学(简称“铜仁市四完小”)如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自1985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初心,在“笃行、求真、尚美、创新”的校训指引下,从最初服务周边社区的小型学堂,逐步发展为拥有42个教学班、2200余名学生、118名教职工的现代化公办小学。如今,这所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学校,以“生态教育+科技赋能”为办学特色,以“五育融合”为育人路径,不仅是碧江区基础教育的优质窗口,更成为孩子们“启智润心、快乐成长”的幸福家园。
学校沿革与基本概况
四十载栉风沐雨的发展之路
铜仁市四完小的历史,是一部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成长史。1985年,为解决碧江区南门片区居民子女“入学难”问题,学校在锦江南岸的简陋校舍中诞生,最初仅设6个教学班,学生不足300人,教职工12人,以“让孩子就近上好学”为朴素目标,开启了办学征程。
改革开放后,随着铜仁城区扩张与人口增长,学校迎来第一次发展机遇:1998年,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翻新校舍,新增教学楼1栋、教室12间,办学规模扩大至18个教学班,首次配备计算机室与实验室,从“传统学堂”向“现代学校”迈出关键一步。2015年,学校迎来第二次跨越式发展——依托碧江区“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完成整体改扩建:新建综合教学楼2栋、2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1个,增设多媒体教室、舞蹈室、科学实验室等15间功能室,校园占地面积从最初的8亩扩展至15亩,建筑面积达8600平方米,彻底告别“场地狭小、设施陈旧”的困境。
2023年,学校顺应教育数字化趋势,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教学设备“班班通”升级、校园安防系统智能化,成为碧江区首批“数字化校园示范校”。从1985年到2025年,四十载光阴里,学校四易校容、三扩规模,始终坚守“教育为民”的初心,如今已成为锦江南岸师资雄厚、设施完善、口碑优良的优质小学。
规模结构与硬件实力
在办学规模上,学校呈现“适度扩容、精细管理”的特点。截至2025年春季学期,共设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36人,平均班额53人,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内;教职工118人,其中专任教师112人,行政后勤人员6人,师生比达1:20,为个性化教学与育人管理提供充足人力保障。
师资队伍构建“骨干引领、梯队合理”的格局。112名专任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8人、区级骨干教师15人,涵盖语文、数学、英语、艺体、科学等全学科,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三级培养体系;学历结构持续优化,本科学历教师占比达85%(95人),硕士学历教师2人,较2015年提升40个百分点,高学历、专业化的师资团队为教学质量提升奠定核心基础;职称分布均衡,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56人、二级教师38人,既有深耕教坛数十年的“老专家”,也有充满活力的“青年新秀”,全体教师秉持“爱生、敬业、博学、善导”的教风,多次在省市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
硬件设施达到“省级一类小学”标准。教学设施方面,42间教室全部配备75英寸智能交互黑板、实物展台与音响系统,实现“课件演示、互动教学、在线资源调用”一体化;建成“智慧教室”2间,配备平板电脑、小组讨论屏等设备,支持“个性化学习、分层教学”;计算机室2间,配备高性能电脑120台,满足“人手一机”的信息技术教学需求。
功能空间布局完善:科学实验室3间(物理、化学、生物各1间),器材配置达国家小学实验教学标准,可开展“水的净化”“植物光合作用”等120余个实验项目;艺术教室4间(音乐2间、美术2间),音乐教室配备钢琴、电子琴、合唱台,美术教室配备画板、陶艺设备,为艺体教育提供专业场地;图书馆藏书5.2万册,涵盖儿童文学、科普读物、人文历史等类别,实行“开放式借阅+线上预约”模式,学生年均借阅量达3.5册,2024年被评为“贵州省书香校园”。
运动与生活设施齐全:200米塑胶跑道环绕的运动场,包含2个标准篮球场、1个足球场(五人制)与1个羽毛球馆,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与社团活动需求;配备标准化食堂与学生午休室,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营养午餐与舒适午休环境,校园监控实现“无死角覆盖”,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校园环境。
办学理念与教育体系构建
生态赋能的核心理念体系
学校立足地域特色与时代需求,确立“生态育人、科技启智、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构建以生态教育为底色、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五育融合为路径的核心理念体系,形成清晰的育人目标:培养“有生态意识、有科学素养、有人文情怀、有健康体魄”的新时代小学生。
这一理念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具体实践方向:生态教育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课程、活动与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科技教育侧重“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借助数字化设备与科技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五育融合则打破学科壁垒,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以美育人、以劳树德、以体强心”的综合育人效果。
在理念引领下,学校形成“三风一训”的精神标识:校训“笃行、求真、尚美、创新”明确育人方向,要求学生既脚踏实地、追求真理,也崇尚美好、勇于创新;校风“文明、和谐、奋进、向上”营造积极氛围,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教风“爱生、敬业、博学、善导”规范教师行为,以专业能力与爱心呵护学生成长;学风“勤学、善思、好问、笃行”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学习品质。
五育融合的课程与活动体系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办学特色,构建“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实现“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
基础课程:夯实学业根基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确保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学科教学质量,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效率。语文教学推行“大阅读”计划,将“晨读经典(古诗文)、课读文本(教材)、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结合,每周开设1节“阅读分享课”,学生通过“故事演讲、课本剧表演”展示阅读成果;数学教学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如在“百分数”单元,组织学生调查商场折扣、家庭开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英语教学引入“沉浸式情境教学”,通过“英语角、英文歌曲学唱、英语话剧表演”,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近年来,学校在碧江区小学各学科统测中,平均分、优秀率连续5年位居城区小学前3名,其中2024年英语优秀率达58%,超出区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特色课程:发展个性特长
围绕“生态+科技”两大特色,开设系列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 生态特色课程:开设《校园植物观察》《垃圾分类与处理》《铜仁生态文化》等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植养护”“锦江河水质监测”“湿地公园研学”等实践活动,2024年学生撰写的《锦江河畔的植物朋友》获“贵州省小学生科学实践报告一等奖”。
- 科技特色课程:开设《编程入门》《机器人搭建》《3d打印基础》等课程,组建“科技发明社团”“机器人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与设备,社团成员多次在“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2025年,五年级学生团队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箱”获小学组发明类二等奖。
- 艺体特色课程:开设舞蹈、绘画、篮球、足球等18个兴趣班,其中“舞蹈社团”编排的《锦江渔歌》获2024年“贵州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一等奖,“篮球社团”男队连续3年蝉联碧江区小学篮球比赛冠军。
实践课程:锤炼综合能力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实践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 学校实践:将劳动课列为必修课,分年级设计内容——一年级“整理书包”、二年级“打扫教室”、三年级“种植校园蔬菜”、四年级“手工制作”、五年级“厨艺实践(校园厨房)”、六年级“职业体验(走进银行、医院、超市)”,2025年春季开展的“校园蔬菜丰收节”,学生将自己种植的蔬菜制作成菜肴,既体验劳动乐趣,也懂得珍惜粮食。
- 家庭实践:推出《四小学生家庭实践清单》,要求学生每周完成“洗碗、扫地、照顾长辈”等家务,家长通过班级群分享实践照片,学校每月评选“家务小能手”。
- 社会实践:与碧江区湿地公园、博物馆、消防大队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每学期组织2-3次研学活动,如“湿地公园生态观察”“博物馆里学历史”“消防演练学安全”,2025年“清明祭英烈”活动中,学生走进铜仁烈士陵园,通过献花、宣誓、听革命故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
师德为先:筑牢育人根基
学校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通过“榜样引领、制度规范、活动强化”三维路径,培育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育人情怀。
榜样引领树标杆:每年开展“最美教师”“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挖掘身边教师的感人事迹。2023年度“最美教师”陈艳,坚守班主任岗位20年,始终关注留守儿童——为帮助父母在外务工的学生小李,她每天课后辅导作业,周末接孩子回家吃饭,最终帮助小李从“厌学”转变为“班级优等生”;其事迹经学校公众号推送后,阅读量超10万次,成为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此外,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时代楷模”张玉滚、“全国优秀教师”支月英等先进事迹,通过专题讲座、心得分享会,引导教师树立“以爱育爱、以情化情”的教育理念。
制度规范划红线:制定《四小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细则》,将“不体罚学生、不有偿补课、不收受家长礼品”等10项要求纳入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若教师出现师德失范行为,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合格”,并取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资格;同时建立“师德师风监督机制”,通过设立家长意见箱、开通监督电话、每学期开展1次家长满意度调查(要求满意度不低于95%),形成“学校监督+家长监督+社会监督”的立体网络,确保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活动强化增认同:每学期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月”活动,通过“师德宣誓”“师德演讲比赛”“家访暖心行动”等形式,强化教师育人使命。其中“家访暖心行动”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家访30户学生家庭,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既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也要向家长传递科学教育方法——2024年秋季,全体教师累计家访3500余次,为120余名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许多教师在走访中与家长建立信任,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专业赋能:提升教学能力
学校针对不同教龄、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构建“分层培养、多元赋能”的专业发展体系,为教师成长搭建阶梯。
青年教师:“青蓝工程”助成长
针对教龄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计划——每位青年教师配备1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导师需承担“备课指导、听课评课、课题引领”三项职责:每周与徒弟共同备课1次,每月听徒弟课不少于2节并提出改进建议,每学期指导徒弟完成1个校级微课题。2024年,青年教师王雨在导师指导下,凭借《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获“贵州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其课题《低年级数学趣味教学策略研究》也顺利结题;学校还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每学期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涵盖粉笔字、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三个环节),2025年春季有8名青年教师获区级“教坛新秀”称号。
骨干教师:“引领辐射”显担当
针对教龄5年以上、获区级及以上荣誉的骨干教师,推行“引领+辐射”培养模式:学校优先推荐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高端培训(如“贵州省骨干教师研修班”“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2024年累计派出32人次参与培训;要求骨干教师每学期承担1次校级示范课、2次学科专题讲座,发挥引领作用——2025年春季,语文骨干教师李娟在碧江区“大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草虫的村落》示范课,其“以读代讲、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得到参会教师一致好评,后被推广至全区多所小学;此外,骨干教师还需牵头开展课题研究,2024-2025学年度,15名骨干教师牵头完成《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等8个市级、区级课题,其中3个课题获“铜仁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
全体教师:“以研促教”共提升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构建“每周教研+每月研讨+每学期竞赛”的常态化教研机制:各学科教研组每周开展1次集体教研,聚焦“新课标解读”“教学难点突破”“作业设计优化”等议题;每月举办1次“教学问题研讨会”,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提升后进生成绩”“怎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案例分享、集体讨论”寻找解决方案;每学期举办“教学成果展示会”,教师通过“课件、教案、论文”展示教研成果,2024年共评选出优秀教案50份、优秀论文32篇。此外,学校还与贵阳实验小学、遵义市汇川区第一小学等省内优质学校建立“校校合作”关系,每学期开展2次“同课异构”“名师送教”活动,让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德育实践与育人成效
浸润式德育:塑造健全人格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常规德育+主题德育+家校协同德育”的全方位、浸润式德育体系,让德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常规德育:于细微处育人
通过“每日一训、每周一评、每月一查”,将文明习惯、纪律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每日一训”——晨间广播宣读《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醒学生“轻声慢步、礼貌待人、爱护公物”;“每周一评”——班会课评选“文明小组”“礼仪之星”“环保小卫士”,用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每月一查”——德育处联合班主任检查班级卫生、纪律、文化建设,评选“文明班级”并挂牌表彰。二年级开展的“红领巾系心中”活动颇具特色:教师先讲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与系法,再组织“帮同学系红领巾”比赛,最后引导学生分享“戴上红领巾后的感受”,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习惯培养巧妙结合,实现“小活动育大德”的效果。
主题德育:于活动中铸魂
按季节、节日设计系列主题活动,让德育更具针对性与趣味性。春季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打扫卫生、慰问孤寡老人,2025年累计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夏季举办“六一”文艺汇演,以“红色故事展演”“传统文化展示”为主题,学生通过朗诵《少年中国说》、表演传统舞蹈《茉莉花》,传承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秋季开展“国防教育周”,邀请退伍军人进校园讲军旅故事、教叠军被,组织“军事训练体验”,增强学生国防意识与纪律观念;冬季举办“元旦义卖”活动,学生将闲置书籍、玩具捐赠出来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帮扶贫困学生,2024年义卖筹集善款1.2万元,帮助20名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培养学生爱心与社会责任感。
家校协同德育:于合力中成长
打破“学校单干”模式,构建“家校共育共同体”。学校每学期召开2次家长会,除通报学生成绩外,还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如《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2024年累计举办讲座8场,覆盖家长4000余人次;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与“校长信箱”,教师每天分享学生在校表现(如“今日进步之星”“课堂积极发言名单”),家长可随时反馈意见与建议,实现“每日沟通、实时互动”;每年举办1次“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参与班级活动,2025年春季开放日吸引800余名家长参与,家长对学校教学满意度达98%;此外,学校还组建“家长志愿者团队”,家长可参与“校门口交通疏导”“校园安全巡逻”“研学活动协助”等工作。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