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江南,烟雨蒙蒙里藏着几分野性。吴郡富春县的溪畔,一片瓜田长得郁郁葱葱,藤叶间挂着圆滚滚的绿皮甜瓜,晨露顺着叶脉滚落,砸在松软的泥土上,溅起细碎的水花。田里弯腰劳作的汉子,名叫孙钟,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裤脚卷到膝盖,沾着泥点——他是这片瓜田的主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瓜农。
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种瓜换米养家的庄稼汉,日后会被追尊为“吴孝懿王”,他的子孙里,出了开国皇帝,出了疆场猛将,出了江东霸主,硬生生在乱世里闯出一个“六朝第一帝国”的基业。而这一切的起点,说起来简单又实在:孙钟这辈子最厉害的本事,不是种瓜,是生儿子;而他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瓜田,是人丁兴旺的家族——有“人”,才有可能冒出“人才”;人多势众,才经得起乱世的风吹雨打。
孙钟在富春种瓜时,日子过得平淡如水。东汉末年的天下,早已暗流涌动,宦官专权,外戚争斗,地方豪强割据,可这些遥远的纷争,似乎都打不破溪畔瓜田的宁静。孙钟没读过多少书,不懂什么经天纬地的大道理,但他心里有个朴素的念想:庄稼人过日子,人丁兴旺比啥都强。家里添丁,就像瓜田多了株壮苗,眼下看着不起眼,日后说不定就能藤繁叶茂,遮天蔽日。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靠着一把锄头、一片瓜田,孙钟勤勤恳恳,不仅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还顺顺利利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就像他精心侍弄的瓜苗,各有各的长势,却都透着股顶梁柱的硬朗劲儿。
大儿子孙羌,性子沉稳,忠厚老实,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本事,却把家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不像弟弟们那样志在四方,更愿意守着家乡的田地,照顾父母,抚育子女。就像刘邦的大哥刘伯,看似平凡,却为家族守住了根基——后来孙羌生下两个儿子,孙贲和孙辅,这哥俩日后都成了东吴的开国元勋,在孙坚、孙策创业的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儿子孙坚,那可真是孙钟这窝“瓜苗”里最拔尖的一棵。打小就异于常人,长得虎背熊腰,眼神锐利如鹰,胆子大,性子烈,还带着一股子侠义之气。年轻时,他跟着父亲孙钟去钱塘,路上遇到一伙强盗抢劫商人财物,正在路边分赃。同行的人都吓得躲躲闪闪,孙坚却拍着大腿站起来,手里提着刀就冲了上去,一边跑还一边大声吆喝,装作在指挥埋伏的同伴。强盗们被他这股气势唬住,以为遇上了官府的伏兵,慌慌张张丢下财物就跑,孙坚还追上去砍杀了一个,从此名声大噪。
这股勇猛劲儿,让孙坚在乱世里找到了用武之地。当时西北羌人叛乱,朝廷招募勇士平叛,孙坚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在战场上,他就像一头猛虎,冲锋陷阵,悍不畏死,屡立战功,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做到了校尉。后来董卓乱政,天下诸侯纷纷起兵讨伐,孙坚也是其中一员,而且是关东诸侯里最能打的一个。他率领部队一路西进,攻克洛阳,焚烧董卓的宫殿,还在井里打捞起了传国玉玺。董卓对各路诸侯都嗤之以鼻,唯独对孙坚忌惮三分,私下里想和他联姻,却被孙坚严词拒绝——这份胆识和魄力,让孙坚成为当时响当当的名将。
三儿子孙静,聪慧过人,心思缜密,不像孙坚那样勇猛好战,却有运筹帷幄的本事。他深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自始至终都是二哥孙坚最坚定的支持者。孙坚最初拉起队伍闯荡天下时,孙静在老家富春召集了乡里和宗族子弟五六百人,带着这些人投奔孙坚,成了孙坚部队里最核心、最可靠的力量。这些人都是沾亲带故的自己人,打起仗来同心同德,不怕牺牲,为孙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钟这辈子,生了三个好儿子,可他的“福气”还不止于此。这三个儿子,个个都继承了他“多生儿子”的理念,开枝散叶,让孙家的人丁越来越兴旺。长子孙羌生了2个儿子,次子孙坚生了5个儿子,三子孙静更厉害,一口气生了5个儿子——算下来,孙钟光是孙子就有12个,加上三个儿子,一家三代15口男丁,这在当时的乱世里,简直就是一支现成的“家族军团”。
孙家没有曹家那样的背景——曹操的父亲曹嵩做过东汉的太尉,位列三公,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也没有刘备那样的运气——刘备靠着“中山靖王之后”的金字招牌,拉拢了关羽、张飞这样“恩若兄弟”的铁杆战友。孙家能在乱世里立足,靠的就是这份血浓于水的家族凝聚力,靠的就是这15个能征善战、同心同德的子孙。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在攻打荆州刘表时,中了黄祖的埋伏,被乱箭射死。这对刚刚崛起的孙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主帅阵亡,部队群龙无首,随时可能溃散。就在这危急关头,孙钟的长孙、孙羌的儿子孙贲站了出来。他虽然没有叔叔孙坚那样的盖世武功,却有着超出常人的沉稳和担当。他忍着悲痛,收拢了孙坚溃散的部队,亲自扶着孙坚的灵柩回乡安葬,稳住了军心。
之后,孙策、孙权兄弟还要为父守孝,无法主持大局。孙贲又带着这支仅存的部队,前往寿春投奔孙坚的老上级袁术。袁术也佩服孙坚的勇猛,又看在孙家的面子上,上表朝廷,任命孙贲为豫州刺史——这个职位,正是孙坚当年担任过的。孙贲虽然能力不如堂弟孙策、孙权,但他在关键时刻保住了孙坚的部曲和官职,就像守住了一颗火种,为日后孙策的崛起保留了最宝贵的资本。
与此同时,三子孙静也没有闲着。他在老家继续联络宗族子弟,扩充力量,等待时机。兴平元年(194年),孙策守孝期满,投奔袁术。孙策勇猛过人,屡立战功,可袁术心胸狭隘,多次食言,许诺给孙策的官职和地盘从来没有兑现过。孙策看透了袁术的为人,决心离开他,自己闯荡一番天地。他苦苦哀求袁术,希望能得到支持,渡过长江,收复江东故土。袁术觉得孙策成不了大气候,又想借他的手牵制江东的势力,便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了他少量兵马。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带着父亲的旧部和袁术给的少量兵马,渡过长江,开始了他平定江东的征程。这一年,孙策只有二十一岁,却已是雄姿英发,智勇双全。他一路势如破竹,攻克庐江,击败刘繇,收服太史慈,短短几年时间,就占据了江东六郡,成为江东最强大的势力。建安元年(196年),孙静看到侄子孙策势头正盛,便带着宗族子弟前往投奔。在孙策攻打会稽太守王朗时,孙静献上妙计,让孙策从一条小路绕到王朗的后方,出其不意发起进攻,最终击败王朗,拿下了会稽郡。
孙家的子孙们,就像一群拧成一股绳的猛虎,在孙策的带领下,所向披靡。孙坚的五个儿子里,孙策勇猛善战,是开拓疆土的一把利刃;孙权心思深沉,善于谋略,是守成治国的栋梁;孙翊勇猛过人,颇有孙策之风;孙匡、孙朗也都是能征善战的勇将。孙静的五个儿子,孙暠、孙瑜、孙皎、孙奂、孙谦,个个都能独当一面,要么镇守一方,要么领兵作战,成为东吴的重要支柱。孙贲、孙辅兄弟,也一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江东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大家族里难免会有小波澜。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时,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重伤不治。孙策的死,让刚刚稳定的江东陷入了危机。当时,孙权只有十九岁,威望远远不如孙策,很多将领和宗室都对他能否守住江东心存疑虑。孙钟的长孙孙辅,担心孙权年轻无能,守不住江东的基业,竟然暗中勾结曹操,想投靠曹操以求自保;孙静的长子孙暠,看到孙策去世,权力出现真空,竟然想率领本部兵马,割据会稽郡自立。
不过,这些小插曲并没有酿成大的祸乱。孙权虽然年轻,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他迅速平定了孙辅的叛乱,将孙辅软禁起来;又派人说服了孙暠,让他放弃了自立的念头。而这一切的顺利解决,还要归功于孙策临终前的安排。孙策深知自己的儿子孙绍年纪太小,无法担当大任,而弟弟孙权虽然勇猛不如自己,却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于是,他在临终前,把权力交给了孙权,还托孤给张昭、周瑜、董袭等人,嘱咐他们辅佐孙权。
当时,很多将领都更看好勇猛善战的孙翊,认为孙翊更像孙策,应该由孙翊继承江东之主的位置。就连张昭等人,一开始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不是孙策临终前力排众议,坚持把权力交给孙权,又有周瑜、张昭等人的辅佐,孙权能不能在江东立足,还真不好说。至于那些“阴谋论”说孙权刺杀了孙策,简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当时孙权身边的将领都是孙策的亲信,就连孙权最信任的“大保镖”周泰,都是孙权向孙策求来的。在诸将心目中,孙权的威望远不如孙翊,如果没有孙策的遗命,第一继承人必然是孙翊,而不是孙权。
孙策的死,是江东基业的重大损失,但也成就了孙权。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后,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他团结宗族子弟,重用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贤臣良将,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又多次击败曹操、刘备的进攻,巩固了江东的统治。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立了东吴政权,随后迁都建业。
称帝之后,孙权追尊先祖,孙钟被追尊为吴孝懿王,父亲孙坚被追尊为吴始祖武烈皇帝,哥哥孙策被追尊为长沙桓王。一个普通的瓜农,死后竟然被追尊为王,子孙后代里出了皇帝、王爷,还有一大堆名将贤臣,孙钟这辈子,堪称传奇。
不过,后世很多人都为孙策抱不平。要知道,江东的基业,基本上是孙策一手打下来的。他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带着少量兵马,平定江东六郡,为东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他临终前,没有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孙绍,而是交给了弟弟孙权,没想到孙权称帝后,竟然只给了他一个“桓王”的封号,没有追尊他为皇帝。相比之下,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刘备称帝后,追尊父亲刘弘为孝怀王,就连早年去世的哥哥都有追封。孙权的这个做法,确实显得有些刻薄。
但不管怎么说,孙钟用他最朴素的“多子经”,创造了一个家族的奇迹。在那个战乱纷飞、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一个家族想要生存下去,想要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就是“有人”。人多了,才有可能出现像孙坚、孙策、孙权这样的人才;人多了,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开拓疆土,去抵御外敌;人多了,才能在关键时刻抱团取暖,渡过难关。
孙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瓜农逆袭成帝王之祖的传奇,更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人才是一切的根本,而家族的兴旺,离不开人丁的兴旺。就像孙钟种瓜,撒下的种子越多,长出壮苗的概率就越大;生下的儿子越多,出现人才的机会就越多。
无独有偶,在孙钟的故事流传开来的时候,豫州河内郡有一位姓司马的老父亲,也对此深表赞同。这位老父亲有八个儿子,个个都才华出众,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司马八达”。而这八个儿子里的老二,就像孙钟家的老二孙坚一样,是人中龙凤,后来更是搅动了三国的风云,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
聪明的读者,你一定猜到了这位“老二”是谁。他就是司马懿——那个隐忍半生,最终夺取曹魏政权,为西晋王朝奠定基础的传奇人物。而司马懿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司马家族庞大的家族势力和众多有才华的兄弟子侄。
从瓜农孙钟到司马家的“八达”,乱世之中,家族的兴旺,王朝的更替,往往都离不开“人”这个最核心的要素。生儿子的能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确实就是最硬核的战斗力。孙钟用一生证明了:种瓜只是生计,生人才是大计;有“人”,才有“人才”;有人丁兴旺,才有家族的百年基业。
这片曾经滋养过孙钟的富春瓜田,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孙钟的“多子经”,以及他子孙们开创的东吴王朝,却成为了三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人津津乐道,流传至今。
喜欢看故事悟人生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看故事悟人生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