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泼洒在黄河西岸的黄土高坡上。公元前655年的风,裹挟着烽烟与尘埃,掠过虞国都城的夯土城墙,将亡国的哀鸣撕扯得支离破碎。晋献公的铁骑踏破城门的那一刻,虞国大夫百里奚正站在自家的窗前,望着宫城里慌乱奔逃的人影,浑浊的眼眸里翻涌着无尽的悲凉。他腰间的佩剑沉甸甸的,却终究没有拔出——亡国之臣的屈辱,远比刀刃更磨人。
谁能想到,这个方圆不过百里的小国,会因为几匹良马、一堆白玉,就断送了数百年的基业?百里奚至今记得,晋献公派来借道攻虢的使者,脸上堆着虚伪的笑,献上的白玉在朝堂上闪着刺眼的光,良马的嘶鸣更是搅得虞君心神不宁。他当时跪在朝堂上,额头磕得鲜血直流,嘶吼着劝阻:“君上!虢国与虞国,就像人的嘴唇和牙齿,唇亡则齿寒啊!今日借道给晋国,明日灾祸就会降临到虞国头上!”
可虞君的目光,自始至终都黏在那堆珍宝上。他挥了挥手,不耐烦地打断百里奚:“晋国是大国,主动交好于我,不过是借一条路而已,何至于危言耸听?再说,这些宝玉良马,可是晋侯的心意,岂能拒绝?”那一刻,百里奚就知道,虞国完了。他想起年轻时游历各国,想学一身本事辅佐明君,却屡屡碰壁,直到年过半百才被虞君任用,本想施展抱负,却遇上如此短视的君主,真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晋军灭虢之后,果然转头就攻破了虞国。虞君成了阶下囚,而百里奚,这个曾试图挽救国家的大夫,也被当作战利品,成了晋献公的奴隶。不久,晋献公要将女儿嫁给秦缪公,作为陪嫁的一部分,百里奚被塞进了送亲的队伍,像一件没有生命的货物,被运往遥远的秦国。
车轮碾过崎岖的山路,发出吱呀的哀鸣。百里奚坐在简陋的囚车里,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中满是不甘。他这一生,饱读诗书,深谙治国之道,难道就要这样以奴隶的身份,屈辱地度过余生?不行!趁着夜色,当送亲队伍在边境驿站歇息时,百里奚撬开囚车的木栏,借着月光一路向南逃窜。他听说楚国是南方大国,或许能在那里寻得一线生机。
可命运似乎总在捉弄他。逃到楚国边境时,他因为衣衫褴褛、形迹可疑,被当地的猎户当作奸细捉住。猎户们围着他,手里拿着棍棒,厉声喝问他的来历。百里奚看着这些面黄肌瘦却眼神警惕的乡人,知道争辩无用,便谎称自己是流亡的农夫,因家乡遭灾才四处漂泊。猎户们将信将疑,见他虽然年老,却身材硬朗,便把他留下来放牛牧马,成了楚国边境一个最普通的牧人。
此时的秦国,秦缪公正站在雍城的城楼上,望着东边的晋国,眉头紧锁。秦国地处西陲,常年与戎狄为邻,虽然民风彪悍,却始终难以跻身中原强国之列。秦缪公即位不久,一心想招揽天下贤才,壮大秦国,可遍寻无果。这日,他正在处理陪嫁的名册,突然发现上面写着“百里奚”三个字,却不见其人。
“百里奚何在?”秦缪公叫来送亲的官员,语气中带着几分疑惑。那官员吓得脸色发白,连忙磕头请罪:“回君上,此人在途中逃亡,臣等搜寻无果,还请君上降罪!”
秦缪公却没有发怒,反而陷入了沉思。他早年间就听说过虞国大夫百里奚的名声,说此人胸有丘壑,极具才能,只是虞君不识贤才,才未能施展。如今此人逃亡,若是被他国所用,岂不可惜?“快,派人去查,百里奚现在何处!”秦缪公下令道。
几天后,探子回来禀报:“君上,百里奚逃到了楚国边境,被当地人捉住,如今正在云梦泽放牛牧马。”
秦缪公大喜过望,当即就要派人带着重金去楚国赎回百里奚。这时,大臣公孙枝站了出来,劝阻道:“君上不可!楚国之所以让百里奚放牛,是因为不知道他的才能。若是我们用重金去赎,岂不是告诉楚王,此人是难得的贤才?到时候楚王必定会将他留下,甚至重用,我们反而赎不回来了。”
秦缪公恍然大悟,拍了拍额头:“多亏先生提醒,险些坏了大事!那依先生之见,该如何是好?”
公孙枝笑道:“百里奚本是晋国送给我们的奴隶,如今逃亡被楚捉住,我们不如就以赎回奴隶的名义,用微薄的代价去换。这样楚王必定不会起疑。”
秦缪公连连点头,当即决定:“就用五张黑羊皮去赎!告诉楚王,这个逃亡的奴隶,我们要带回秦国治罪,以儆效尤!”
楚国的朝堂上,当秦国使者说出要用五张黑羊皮赎回百里奚时,楚王差点笑出声来。他打量着眼前的使者,不屑地说:“一个放牛的老奴隶,也值得你们特意派人来赎?也罢,既然你们想要,就拿回去吧,免得留在楚国浪费粮食。”就这样,百里奚被当作一件不值钱的货物,用五张羊皮换了回来,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
当囚车再次停下时,百里奚以为自己又要面临新的屈辱。可眼前出现的,不是冰冷的牢房,而是整洁的驿馆,还有一位穿着锦袍、面容谦和的官员。那官员恭敬地走上前,解开他身上的绳索,躬身道:“百里先生,我家君上久仰您的大名,特命我等前来迎接,还请先生移步,君上在宫中等候。”
百里奚愣住了,他看着眼前的阵仗,心中满是疑惑:“我乃亡国之奴,何德何能,能劳烦秦君亲自等候?”
来到秦宫,秦缪公早已站在殿外迎接。他快步走上前,握住百里奚的手,语气诚恳:“先生受苦了!虞君不识贤才,才让先生蒙此屈辱,这绝非先生之过啊!”
百里奚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目光中满是真诚,没有丝毫轻视之意,心中的委屈与不甘瞬间涌上心头,眼眶不由得湿润了。他躬身行礼:“亡国之臣,不敢当君上如此厚爱。”
秦缪公扶起他,笑着说:“先生不必自谦。我知道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今日请先生来,是想向先生请教治国之道。秦国地处西陲,强敌环伺,我一心想让百姓安居乐业,让秦国强大起来,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百里奚沉吟片刻,问道:“君上以为,治国之本是什么?”
秦缪公思索道:“我认为,当强兵富国,先灭周边戎狄,再图中原。”
百里奚摇了摇头:“君上所言,只是治国之末。《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治国之本,在于富民。百姓丰衣足食,才会心悦诚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秦国多山地,适合畜牧,可鼓励百姓养马牧羊,既可为军队提供良马,又能让百姓增收;同时,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让粮食增产,百姓有了积蓄,自然不会流离失所。”
秦缪公听得连连点头,又问:“那富民之后,当如何强国?”
“富民之后,当教民、任贤。”百里奚侃侃而谈,“百姓富足了,就要教化他们,明礼义,知廉耻,这样社会才能安定。而任贤,则是强国的关键。君上需广开言路,不分贵贱,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就像当年商汤任用伊尹,周文王任用姜尚,唯有知人善任,才能成就霸业。”
秦缪公越听越兴奋,他没想到,这个年逾七旬的老者,竟然有如此深远的见解。他拉着百里奚的手,说道:“先生所言,字字珠玑,真是相见恨晚啊!我想将秦国的国政托付给先生,不知先生肯屈就吗?”
百里奚连忙推辞:“君上,我已年老体衰,恐难当此重任。再说,我乃亡国之臣,骤然身居高位,恐遭群臣非议,于国不利。”
秦缪公哈哈大笑:“先生此言差矣!英雄不问出处,年龄更不是问题。当年姜尚辅佐周文王时,已是八十高龄,照样成就一番伟业。先生有大才,只要肯为秦国效力,我相信群臣必定会信服。”
接下来的三天三夜,秦缪公将百里奚留在宫中,两人促膝长谈,从治国安邦到民生疾苦,从兵法谋略到外交邦交,无话不谈。百里奚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秦缪公的心坎里;而秦缪公的雄才大略与求贤若渴,也让百里奚深受感动。他知道,自己终于遇到了可以托付一生的明君。
三天后,秦缪公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任命百里奚为秦国上大夫,掌管全国政事,并赐号“五羖大夫”——“羖”就是黑羊,以此纪念用五张黑羊皮赎回贤才的这段佳话。
消息传出,秦国朝野震动。有人质疑:“一个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竟然能当上大夫?君上是不是太草率了?”
秦缪公听到这些议论,没有发怒,而是召集百官,说道:“你们只看到百里先生曾是奴隶,却看不到他胸中的才华。我与先生交谈三日,深知他有治国安邦之才。任用贤才,当不拘一格,若只看出身,怎能招揽到真正的人才?”
随后,秦缪公又让百里奚向群臣阐述治国方略。百里奚站在朝堂上,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讲述了自己的施政理念。他的话语,既有对现实的精准洞察,又有对未来的长远规划,让在场的文武百官无不折服。从此,再也没有人质疑百里奚的能力。
百里奚上任后,果然不负秦缪公的厚望。他积极推行改革,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他整顿吏治,任人唯贤,提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得到重用;他还制定了严明的法律,规范社会秩序,让秦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仅如此,百里奚还向秦缪公举荐了自己的好友蹇叔。他对秦缪公说:“蹇叔的才能,远在我之上。当年我游历齐国时,曾想投靠齐襄公,是蹇叔劝阻我,说齐襄公昏庸无道,不可辅佐,我才得以避免灾祸。后来我想去投靠周天子,又是蹇叔提醒我,周天子身边奸臣当道,难以施展抱负。蹇叔有识人之名,又有治国之才,若能将他请来,秦国如虎添翼。”
秦缪公大喜,当即派人带着厚礼去邀请蹇叔。蹇叔起初不愿出山,直到百里奚亲自写信劝说,他才来到秦国。秦缪公任命蹇叔为上大夫,与百里奚共同辅佐自己。
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秦缪公积极对外扩张,先后征服了周边多个戎狄部落,开辟了千里疆土,成为西陲霸主。后来,秦国又在与晋国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百里奚,这位用五张羊皮换来的贤相,始终保持着谦逊节俭的作风。他生活简朴,出门不乘车马,夏天不张伞盖,走遍秦国的大街小巷,了解百姓的疾苦。百姓们都非常爱戴他,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五羖大夫,治秦有方;百姓安乐,国富民强。”
晚年的百里奚,每当想起自己的经历,都感慨万千。他从一个亡国之臣、逃亡奴隶,到成为一国之相,辅佐秦缪公成就霸业,这一切,都离不开秦缪公的慧眼识珠。若是没有秦缪公的求贤若渴与不拘一格,他或许只能在楚国的边境,默默无闻地放一辈子牛羊,最终老死荒野。
而秦缪公,也因为任用百里奚,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名垂青史。他用五张羊皮,换来了一位贤相,换来了秦国的强盛,这个看似亏本的买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划算的投资之一。
岁月流转,数千年过去了,“五羊皮赎贤”的故事依然在流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往往隐藏在平凡甚至卑微的出身之中;而真正的明君,往往有着不拘一格的慧眼和魄力。正如百里奚所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才与明君的相遇,是时代的幸运,更是国家强盛的基石。
如今,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依然能感受到秦缪公的远见卓识和百里奚的经世之才。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不仅见证了一段春秋霸业的崛起,更成为了后世君主求贤纳才、仁人志士施展抱负的千古典范,在历史的书页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喜欢看故事悟人生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看故事悟人生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